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青年教师的德育能力的提升,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保证。提高高校德育实效,青年教师的德育能力提升就成为高校当前必然的战略性任务;青年教师个体的道德能力是其德育能力的基础和核心,青年教师德育能力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高校青年德育能力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有待提高,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分析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要求,结合高校青年教师德育能力的现状,建构高校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德育能力提升机制,指引和培养高校青年教师德育能力的发展,并最终提高高校德育水平和德育实效。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道德素质;德育能力
本文引用格式:李国毅.高校青年教师德育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5):80–81.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一流的重要力量,青年教师的德育能力的提升,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保证。提高高校德育实效,青年教师的德育能力提升就成为高校当前必然的战略性任务。
一 德育能力的内涵
教师的德育能力,是指教师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胜任德育工作,有效达成德育目标的综合素质[1]。它是以教师个体所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前提,通过有效方法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引导和影响,以提高他们思想政治素质,实现德育目标的能力。换言之,检验一个教师德育能力的高低,首先要看的的是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其次是教师的德育实践能力,最后是德育目标的有效达成。
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教师职业特殊性的具体体现,是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最直接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在有意无意中影响着学生;教师的德育实践能力是教师围绕德育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运用德育策略实施德育的能力,因此,德育过程是以德育目标为出发点,又以德育目标的达成为归宿的过程。
高校教师德育能力直接关乎着德育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这就要求高校教师,特别是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觉提升自己的德育能力。“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2]
二青年教师德育能力现状
由于高校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教师队伍也快速增加,致使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有较大比例,所以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重视青年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德育能力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德育能力的现状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专注于专业理论学习,德育实践能力不强。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是从高校走向高校,具有高学历,视野开阔且思想活跃,伴随的都是“高、大、上”的标签,但大多仅限于单一学科或专业的理论研究,并且,没有经过困难时代的艰苦磨练,社会生活阅历不丰富,缺乏德育实践能力;二是专注于知识教学,德育意识不强。部分青年教师入职前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仅仅依靠岗前培训不能使其掌握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对教学的认识,没有认识到教书和育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教育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再加上重科研轻教学的影响,导致有些教师教学实践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专注于学术研究,德育能力的自我提升缺乏动力。部分高校在发展上急功近利,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放在学校排名、课题数量和论文发表等工作上,“科研至上”的影响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科研对于职称晋升,教师绩效、先进评选等方面在很多高校形成一种硬性指标,而德育能力由于无法量化,却只是“没有问题”就行,青年教师缺乏自我提升的动力,这就直接导致高校青年教师从入职的那一刻起首先关注的就是科研论文,关注的就是课题申报;四是专注于教,不专注于学,德育方法匮乏。有些青年教师不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只管上完课,学生思想动态很少注意,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得法而遭遇尴尬的境地。
造成高校青年教师德育能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青年教师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拜金主义严重,思想认识和政治观念淡薄,过度关注业务素质和科研,对国家大事和政治学习热情不高,理想信念缺乏;高校在青年教师德育能力培养上投入的财力、物力和精力不够,德育能力的培训注重形式的多而收到的实效少等问题;更主要的还是青年教师自身德育理论基础薄弱,德育意识不强,德育方法简单,德育过程缺乏科学性,大学生道德品质成长的规律的把握不够,易造成与德育实效的达成相背离。
三青年教师德育能力提升的思考
首先,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注重青年教师德育理论的提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引导青年教师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引领青年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充分利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优势,集合多方资源,打造高校青年教师德育能力提升平台,做好青年教师入职、在职德育培训工作。高校教师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将系统的德育理论培训和学科、专业相结合,实行高校多部门和院系之间的协调联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从理论学习到德育实践,从教育教学到学习生活,做青年教师的贴心人,促进青年教师在学懂弄通做实上持续用力,进一步深化学思践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增强能力本领。
其次,建立科学可行的德育能力评价机制,激励青年教师全面提升。必须清楚地看到,急功近利引导下的高校教师评价机制仍然影响着青年教师的发展,重科研轻教学,重专业素质轻德育能力的倾向在高校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这种违背教育规律,不考虑青年教师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全面性特点,使得青年教师从入职的那一刻开始就陷于顾此失彼,手忙脚乱的境地。建立科学的德育能力评价机制,要重视评价对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功能、要重视评价对青年教师德育能力提升的导向功能,要重视评价对青年教师在德育成效上的激励功能,因此,在评价机制的顶层设计上要把教师的德育能力放在首位,加重其权重,同时,适时引进“退出机制”,将不重视自身德育能力发展的青年教师调离教学岗位,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德育评价机制。
最后,在学中教,教中学,实现德育能力的自我提升。高校青年教师德育能力的提升关键还在自我提升,教师德育能力从理论上讲属于教师教育理论的的范畴,它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诸多方面,所以,青年教师在自我学习和提升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拓宽德育理论的学习,要关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握教育的“初心”,把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放在首位,做一个有德性的新时代教师,从道德认知的提升,道德情感的丰富,道德规范的践行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其次,要更新育人观念,强化育人意识,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下功夫,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要有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再次,要在德育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德育实践能力。青年教师的德育能力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的,一方面,要认识到教学过程就是德育过程,要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深入挖掘所教课程的“思政”元素,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教”与“育”完美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将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渗透到学生心灵。另一方面,要注重以生为本理念,了解学生,关爱学生,结合大学生现实生活和学习的相关问题,创新德育方法,丰富德育内容,使德育过程接地气,见实效,真正到达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成长。
高校青年教师德育能力的提升,既是教师个体的道德人格构建过程,又是教师的德育实践过程,是一个从自律到他律的过程。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发展的生力军,其整体素质既关乎高校的发展,又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对青年教师德育能力提升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海亮,王凌霞.社会学知识:教师德育能力形成的基础知识[J].教育探索,2012,(11):114–116.
[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