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教育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结合的产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同样也是高校办学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之一。以高校信息化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剖析高校教育信息化组成要素及其关系,给出了这些要素的具体建设思路与对策,以期提高教育信息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我国高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要素;建设;思路;对策
本文引用格式:田浩.高校教育信息化要素建设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96):185-188.
一 引言
近年来,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浪潮已经深刻影响和改变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1]。在教育信息化的影响和推动下,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呈现出教育资源数字化、教学支持网络化和学习方式多元化的发展态势[2]。可以说,教育信息化既给教育教学提供了发展机遇,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促使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升级,教学行为的优化与创新。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阵地和学科建设基地,更应积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主动采用关键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信息化建设成为了现代高校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高校教学信息化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关键要素,探讨如何运用现代技术和方法来促进高校教学的创新与升级,从而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二 教育信息化内涵及要素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对教育信息化概念形成统一的定义。国外常用“ICT for Education”、“Educational ICT”等术语来突出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内涵,即教育信息化就是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国内对教育信息化定义的主要观点有:2002年,南国农提出,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IT,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3];2006年,乐军通过描述IT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来定义教育信息化,强调了IT技术对教育改革创新,教育现代化发展,教育新形态形成的重要作用[4];2011年,何克抗将“教育信息化”解释为“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教学部门的普遍应用与推广。”[5];2014年,焦建利等认为教育信息化本质上就是运用信息与通讯技术系统地提升和变革教育的一个过程[6]。这些定义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指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内涵特征,即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由ICT驱动的动态过程。因此,实施教育信息化要用过程控制的方法,首先要分析其要素构成,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其逻辑关系并逐步实施。
对于教育信息化过程构成要素的讨论从未停止过。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7]在发展任务中提出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信息技术融合、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队伍能力、体制机制五个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一般认为,这五个主要内容指明了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素组成。还有一些研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焦建利等提出,教育信息化的要素主要包括政策、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教育信息化评价、教与学变革和学习变革等八个部分[6]。吴砥等认为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管理信息化、教与学应用和保障机制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五大核心要素[8]。谢幼如等将组织管理、环境建设与应用、资源建设与应用、队伍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发展作为教育信息化评价的重要指标[9]。顾小清等将基础设施、信息化资源、师资队伍、教育信息化应用、教育信息化规章制度、教育信息化产业归纳为教育信息化的六大内涵要素[10]。本文认为,从信息化业务流程来看,教育信息化的要素主要由基础设施、平台系统、数字资源、角色群、保障制度五部分组成,其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基础设施是教育信息化系统的物理层,为整个系统提供物理支撑,主要包括信息化网络、信息化教室与实验室、服务器与计算机、移动终端等基础配套设施。它是教育信息化的先决条件,决定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空间和可扩展程度。
平台系统相当于教育信息化系统的网络层,它既为底层的各类基础设施提供应用接口,也为上层的各类数字资源提供运行平台。它将不同类型的硬件设施和不同应用功能的软件系统有机耦合在一起,决定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空间和功能范围。
数字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核心内容与成果展现,它运行在平台系统之上,面向角色群提供服务内容。它是整个信息化系统最核心的要素之一,它的形式与内容决定着信息化系统的接受度和活跃度,它的质量影响着信息化系统的活力。
角色群位于教育信息化系统体系结构的最顶层,它是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具体操作者和应用者,也是系统功能属性的具体体现。角色的划分和设置决定了整个系统的运行流程和管理效率。
保障制度是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润滑剂,也是所有层级要素的粘合剂,它体现了高校对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支持力度和运作模式。
三 教育信息化的要素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应该以要素建设为主线,即通过五个要素来搭建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框架。本文就如何建设这些要素给出具体思路与对策。
(一)基础设施建设应坚持“多样性”与“可持续”的原则
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包含内容多种多样,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被统一认可的规范定义。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出台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ETP2017[11]将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分为泛在网络、高效学习设备、高质量数字学习资源和责任使用政策四个类别。国内的看法大致相似,如胡小勇认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由信息化环境和硬件设施组成,前者包括各类教室和资源库,后者包括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等[12];刘鲜等提出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主要是生机比、师机比、网络覆盖率、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室配置、数字卫星传输系统及网络结构[13];曹青林等将基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划分为信息化教学环境、网络设施和终端设备三大类[14]。本文认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主要由信息化网络、信息化教室与实验室、服务器与计算机、移动终端组成。其中信息化网络分为骨干网和校内网两个层次,前者主要由一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来决定,后者取决于高校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力度。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新周期短,差异大,这就要求在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时要具有前瞻性,要考虑到建设过程的可持续问题,建成后设施的可扩展问题。国外在这方面有较多成功的案例,韩国在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强调组织管理与分工合作,注重顶层设计和宏观规划,采取专门措施来保障资金投入力度和持续性,以此不断适应技术发展和变革的趋势,使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5];加拿大在国家和省区两级层面上通过泛加拿大高级科研项目、信息高速公路项目和知识基础设施项目等多项信息化战略来推动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开展[16]。近二十年来,我国网络基础建设和宽带网络建设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入户带宽成倍增长,建成了专用的骨干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这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对于高校教育信息化内涵建设来说,仅有专用骨干网还是远远不够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要体现出多样性特点。还需要铺设广泛且快速的无线校园网,建设高标准的信息化教室与实验室,配置较理想生机比和师机比的计算机和移动终端,为师生提供多种信息获取手段和途径,从而能够实现教师/学生方便,灵活,快速地部署/获取学习资源。
(二)平台系统建设应坚持“典型性”与“通用性”的原则
平台系统是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载体,也是面向用户的窗口,它的性能决定了高校整个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效果,因此通常要求这些平台系统具有实用方便、安全可靠、可扩展、可维护、资源整合能力强等特点。但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平台中有的系统架构设计不好,致使平台灵活性差,可扩展性弱;有的缺乏统一的建设规划,导致各业务部门之间难以沟通和协调;有的数据共享机制设计不合理,产生大量异构数据和信息孤岛,造成内部信息流通不顺畅或难以流通的局面。
为此,本文提出如图2所示的教育信息化平台系统建设模式,从“典型性”与“通用性”两方面来解决以上问题。
信息化过程中平台和系统的建设一般投入大,需求多,周期长。“典型性”是指首先要建设那些功能重要,使用频率高,受众面广的基本业务平台和系统。在这当中,教务管理系统能整合学校的各类日常教学管理事务,明显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管理水平与效率;网络教学平台是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阵地;数字图书馆构建了一个分布式的知识信息系统,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为师生提供信息存储、信息检索、信息加工等服务,因此它们一般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首选。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自身实际搭建财务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应用平台。
从图2可以看到,本文提出的教育信息化平台系统建设模式中采用了数据总线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各种平台、系统及应用都跟数据总线进行数据交换,这一设计保证了数据的“通用性”。也就是说,数据总线是整个校园信息化系统里的唯一、权威、完整的数据来源。用户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的方式,即使在不用平台系统中开展不同的业务和应用,都能从数据总线中获得一致的数据。这种架构可以保持不同业务部门之间业务信息的同步,消除信息孤岛,同时也利于系统的扩展,满足校园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数字资源建设应坚持“精品化”与“共享性”的原则
教育信息化系统里的数字资源一般分为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功能软件两大部分。前者包括在线开放课程、教学音视频、教学辅助资料、文献资料等,后者指的是音视频编辑软件、电子教学管理软件、辅助教学软件、统计软件等数字工具。据调查,目前国内上线的教育信息化资源中比例较大的是目录索引、文献资料类型的资源,而师生可能感兴趣的网络课程、电子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案例则较少[17]。同时很多教学资源自成一体,标准不一,建设中存在大量低水平、重复性的开发,资源浪费现象严重[18]。要解决此类问题,就要把握“精品化”与“共享性”这两个关键词。
“精品化”是指高校应该集中精力建设符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优质教育数字资源。近两年来,在“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达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等重要场合,在线开放课程作为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被数次重点提及。这说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对人才培育的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应该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优质教育数字资源重点建设的对象内容之一。“共享性”是指高校除了要着重建设慕课、微课、网络辅助课等多种形式的在线开放课程,主动开发教学辅助软件和平台之外,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将建好的优质资源主动应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并通过多种形式,在多个平台来推广这些优质资源,扩大它们的应用范围,提高其影响力,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四)角色群建设应把握“共同点”与“差异性”的问题
角色是职能的形象化表述,也是能力的概括性提炼[19]。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教育信息化系统里的角色不能再简单区分为用户和系统管理员等粗粒度概念。不同的角色既代表他们在教育信息化系统中要履行的职能,也反映出他们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素养。信息系统的角色定义无统一标准或方法,但都需要考虑所定义角色的“共同点”与“差异性”问题。
具体而言,教学信息化系统在进行角色群建设时,首先要明确这些不同角色的共同点。即,都应该具有基本的信息素养,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熟悉系统业务流程,理解教学基本规律,掌握系统操作规范,具备网络安全意识。在此前提下,应该设置不同的功能和权限来定义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的差异性来满足系统应用中可能出现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在教育信息化系统中,传统的教师角色既可以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成为课程的设计者,也可以通过线上辅导、网络分析与测试等形式成为学生的线上导师,还可以通过加入名师课堂成为学习者。通过把握“共同点”与“差异性”来丰富系统角色的内涵,从而激发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变革中的潜力,增强高校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活力。
(五)制度建设应把握“前瞻性”与“可行性”的原则
教育信息化的制度保证至关重要,信息化浪潮下的高等教育价值及教学信息化系统的生态价值常常取决于制度供给情况[20]。健全有效的保障制度是推动高校信息化的基础条件和保障因素之一。如前所述,高校教育信息化从“建”到“用”涉及到项目管理、工程招标、专家评审、财务管理、技术支持、运行维护和服务保障等多个方面的事务,需要配备一系列专门的管理机制。而且可以预见的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系统必将深刻改变传统的教学运行方法和教学管理模式,甚至会与原有的管理制定产生冲突。这就要求高校在应对教育信息化的制度建设时需要“前瞻性”地考虑这些问题,要从全局角度出发,强调各个规章制度的针对性,注重它们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支撑作用。
还需要注意的是,每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一样,需求也不尽相同,对于教育信息化的个性化定制自然也就不一样。这就需要各个高校把关本校教育信息化的各个关键环节,主动打破原有教学管理制度的惯性,结合自身特点,以“切实可行”为原则,设计一套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科学系统的教学管理制度,保障本校的教育信息化系统的高效建设与有效运行。
四 结论
教育信息化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行为方式,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在分析了教育信息化内涵及其要素的基础上,以要素建设为主线探讨了如何开展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就五个典型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8-08-1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2]康淑敏.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变革研究[J].教育研究,2015(06):96-102.
[3]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3-6.
[4]乐军.对教育信息化本质的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09):16-19.
[5]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01):1-19.
[6]焦建利,贾义敏,任改梅.教育信息化的宏观政策与战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01):25-3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8-08-11].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
[8]吴砥,尉小荣,卢春,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01):92-99.
[9]谢幼如,常亚洁.绩效导向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模型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5(01):56-61+92.
[10]顾小清,郭日发.教育信息化的回顾与展望:本土演进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02):13-20.
[11]Reimagining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17 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 Update.[DB/OL].[2018-08-19].https://tech.ed.gov/files/2017/01/NETP17.pdf
[12]胡小勇.区域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
[13]刘鲜,王瑛,汪晓东,等.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基础设施的发展战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05):24-33.
[14]曹青林,尉小荣,饶景阳.国外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政策与建设运维模式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4):14-20.
[15]吴砥,尉小荣,朱莎.韩国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经验的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5):86-94.
[16]张陈龙.加拿大阿尔伯塔省教育信息化发展概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1):7-11+79.
[17]王瑛,郑艳敏,贾义敏,等.教育信息化资源发展战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06):3-14.
[18]熊兰,陈吉利.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07):84-86.
[19]祝智庭,魏非.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师发展创新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7(9):21-28.
[20]陈丽.教育信息化2.0: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的趋势与方向[J].中国远程教育,2018(09):6-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