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高校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高校的教师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主力军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此同时,高校与社会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得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成为了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当今的高校教育现况,浅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因素、提升建议以及社会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高校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曹春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浅谈[J].教育现代化,2019,6(91):87–88.
一 引言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指的是教师个人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来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以形成的良好的符合现代高校要求的道德品质[1]。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主力军,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仅影响着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环境,同时对于社会的影响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变得愈加深远。社会的国民素质通过对于将要步入社会的学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例如现代社会随着高校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社会公民素质有着明显的提升,这都跟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将结合当今的高校教育现况,浅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因素、提升建议以及社会意义。
二 影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因素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作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缺乏针对性的运行机制,而各种社会因素也会导致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中某一环节甚至多个环节造成缺失或破坏。
目前高校对于教师的评价着重于职称评定、科研评价和教学评价。这三种评价制度中间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影响着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职称评定制度中的依据标准,教师对于职称的评定是非常重视的。而评定的制度还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例如晋升标准的提升以及一些动态性的变化,都有可能使得教师的心理状态失衡,并且按照晋升的条件来要求自己。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其他方面就会相应的有所缺失,例如很多高校教师消极教学的态度都与晋升机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更有甚者,以科研经费的获得来评判教师的晋升可能性,这就使得高校教师走向一个功利的道路,在高校教学的道路上偏离的更远。另外,科研的核心评价制度通常是以“核心期刊”等一些文章的发表程度来评价科研水平,而论文的内容、质量等并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期刊的级别可以一定程度上决定一篇论文的水平,但这并不是全部。这种等级划分也使得教师分不清楚他们的价值是论文学术本身还是选择的期刊杂志评级[2]。有些教师也可能利用一些人际关系使得一些有价值的论文反而评级低于他们一些普通的文章,这些要素也变成一些青年高校教师无形的压力,他们也想尽办法效仿,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教学的评价在高校中越来越淡漠,主要是由于评级制度对于教学的不重视,高校教师也很难抽身去更多地关注教学活动,形成消极教学,不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没有时间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间效应下,师生关系也可能出现一定的问题或者师生冷漠,互不相识。这些社会评价系统都对高校教师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建议
针对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或可能的一些社会问题,以及教师本身,可以采取一些方式进行肃清整改或提升。
(一)修订高校管理制度
面对有些高校仍然存在一些森严的等级制度,实行以“人”治人,以“人”治校。这使得一些没有丰富“资历”的优秀教师特别是青年优秀教师得不到应有的评级和利益。在这个科技日益发展的时代,新的理念、观念、概念也需要新一辈的年轻学者提出,更新并加以实施。如果一味地听从“资历”深厚的老学者的意见,而不对新的理念加以考虑,那么知识的更新速度可能会慢下来,这是得不偿失的[3]。将青年优秀教师的合理意见加以评论和考虑,这就应当通过更改高校的一些管理制度,实现以“理”治校,肃清以“人”为标准,因人设岗的情况。合理的制度可以促使高校教师在保证自身利益的情况下遵守并提升自我规范程度,在教师群体中可以自发地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
(二)规范高校教师的职业定位
目前由于高校的一些评级制度,导致高校的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都忙于科研工作,甚至做一些校企联合的项目研究,这些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专家们的科研过程,但这同时确实是以牺牲了高校学生应有的教育质量来实现的。虽然高校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但目前来看,为了追求国际化的科研成果,建设所谓的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科研确实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资源,教学活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虽然有些老师课能会说实验室里面有培养一些本科生,让他们接触前沿科学,但这毕竟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对与其他的学生,普通高校教育依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其次,在学科方面,文理科和工科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很多高水平的文科性大学也只能由于他们的研究不易转化为社会效益而被挤在了高校后列[4]。甚至于理学和文学的教授的岗位聘任都远低于工学的教授。这些利益趋向的氛围使得高校教师也趋向于应用技术的研究而忽略了应有的教育教学质量。所以摆正并且规范高校教师的职业定位对于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升有着很大的作用。
(三)教师的自我提升
外界的因素改善有利于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升,当然,教师的自我约束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自身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向优秀的老一辈工作者学习,或者多多加强职业道德理论和规范的学习。另外,在学习之余,教育实践和自我反省也是必不可少的[5],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使得自身能够真正符合一个高校教师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要求,做一位言传身教的好教师。
四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意义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一名教师所需要具备的基础底蕴。高等学校的教师平均学历水平较高,在素质道德上也应有同样的高水平相匹配。在如今的社会体制和日益深入的教育改革局势下,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更是与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面貌相挂钩,而这些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又代表着社会的新生力量,从各个方面影响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6]。
随着现代社会的信息、知识和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的开发培养也成为了当下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动力,这与高校的教育改革目标恰恰是不谋而合的。良好的高校教师道德可以让高校教师从自身出发,以完善的自我修养、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去影响学生,使得他们能有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提高学效率和学习热情。另一方面,社会的公平公正也与高校教师有着一定的联系,在高校的教育中,教师应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让学生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秩序中成长,并最终能够参与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家庭中。从长远利益来讲,这些良好教育背景的高校毕业生同样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提升社会的发展进程[7]。
五 结语
总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不论从学校、学生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的大方向上看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信息时代,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而这些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高校教师团队。在这个人才培养循环体系中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一个高校教师最根本的职业根基。所以,高校教师应在工作中有意识地提升自我,不断学习,处理好人与人、人与校、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高校也应该在工作中、制度上提升公平性,注重教师的道德素质培养,注意平衡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以此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为社会增添更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孙宜华,朱大林.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0):59+61+3.
[2]胡琦.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社会机制探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02):228–232.
[3]蒋永红.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形成机制溯因及对策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3,26(07):70–73.
[4]杜伟.高校科研评价现状与完善途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04):61–64.
[5]徐国江,孙国栋.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及意义[J].考试周刊,2016(58):13.
[6]廖蓉,周先进,杨文建.论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J].中国农业教育,2012(03):23-26+80.
[7]李敬.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J].教育现代化,2019,6(18):97–9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