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传承传统技艺文化的路径思考 ——以赣南客家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1 09:45:4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大力开展,传统技艺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但仍然存在传承项目分布不均、传承形式单一、传承价值偏离、传承范围有限、效果不佳等问题。分析赣南客家传统技艺非遗保护现状,明确高校在传承和发展中发挥重要功能,认为高校传承传统技艺文化的路径有三:一是建立传承人研修研习中心,提高传承人队伍素质;二是“校政行企”联动培养专门人才,通过“产教融合”实现传统技艺生产性保护与创新;三是开辟高校文化阵地,重塑工匠文化、培育工匠精神。

关键词:高校;传统技艺;路径;赣南客家

本文引用格式:邵新蓓.高校传承传统技艺文化的路径思考——以赣南客家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6):330-332.

传统技艺是历代传承下来的,旨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技术、技能和工艺,凝聚了工匠的经验、智慧,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蕴含了丰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大力开展,各地发掘并推出了大批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等形式广泛传播,许多面临失传的手工技艺得到保护,但仍然面临着传承形式单一,传承价值偏离,传承范围有限、效果不佳等诸多问题。本文以赣南为例,拟分析赣南客家传统技艺非遗保护现状,明确高校在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而思考高校传承传统技艺文化的有效路径。

一 赣南客家传统技艺非遗保护现状及问题

2013年1月,文化部批准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2017年1月,文化部批准实施《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受益于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的建设,赣州推出了一系列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一大批传习所、传习基地开展传承活动,推动了传统技艺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一)赣南客家传统技艺非遗名目类别及分布情况

传统技艺在赣南客家非遗中占有重要比例,据统计,赣州市前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技艺占据总数30.9%,前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技艺占据总数24.71%。[1]目前,赣南客家传统技艺国家级非遗名目2项、省级非遗名目23项,因传统美术涉及到传统手工技术与审美,笔者也将其纳入传统技艺文化的范畴,传统美术省级非遗名目4项。此29项名目主要集中在饮食制作技艺,其中,饮食制作技艺12项,家具制作1项、工具器械制作1项、建筑营造1项、雕塑4项、刻绘1项、织染2项、编织扎制4项、陶瓷制作2项、文房用品制作1项。从地域看,赣南客家传统技艺主要分布在瑞金、石城、定南、龙南、全南、崇义等地,内部分布不均匀。在高校集中的赣州中心城区,也只有客家菜、客家根雕、客家竹雕、客家瓷画4项传统技艺。

\

 
(二)赣南客家传统技艺非遗传承人情况

赣南客家传统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事较高,队伍偏老龄化,比如赣县田村花灯制作技艺传承人刘盛涵,今年84岁;瑞金传统竹编传承人杨荣仿73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民居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彦鹏68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廖永传61岁,其他传承人年龄多为50岁以上,传承人虽能坚守传统技艺,但受视野局限、经验固化的影响,手工技艺缺乏一定的创新。此外,由于传统技艺都由手工完成,制作要求繁杂精细、制作时间跨度长、经济效益不高,导致年轻人不愿学,传承后继乏人。

(三)传统技艺传承形式单一、传承价值偏离

赣南客家传统技艺主要通过参展表演、文化交流这些形式加以传播,且一般集中在节庆日活动进行展示和宣传,面向的社会群体范围较窄,缺乏开放、互动、体验式的常态化的传承机制,影响力有限。虽然每个县市都设立了传习所、传习基地,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生产生活空间和市场规模,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保护与传承。同时,传承价值有所偏离,表现为重申报轻发展,关注眼前利益缺失长远培育;重经济价值轻文化价值,夸大传统技艺的物质属性而淡化其文化属性,强调终端产品的输出而忽略内在精神的挖掘等等,违背了非遗传承的初衷。

二 高校作为传承传统技艺的核心场域发挥重要功能

“在传统手工艺介入教育场域的探索中,高等教育有着比其他教育阶段更为全面、科学、系统的场域优势。”[2]高校在师资、课程资源、文化积淀、学术氛围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是传统技艺文化传承的核心场所,发挥以下四个重要功能:一是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拓展老一辈传承人素质的教育功能;二是开展传统技艺保护和传承相关研究的科研功能;三是提供传统技艺再生产的产品研发、技术支持的社会服务功能;四是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工匠文化的文化引领功能。建立传统技艺研究与传承基地,搭建学习与研发平台,设置学科专业培养人才,面向社会开展培训,组织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传统技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高校应有的社会责任。

三 高校传承传统技艺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传承人研修研习中心,提高传承人队伍素质


传承人是传统技艺传承的核心,保护传承人不能仅限于经济保障、政策优待,重要的是为传承人创造不断适应时代变化的学习空间,拓宽其视野和知识面,提高传承和再创造能力,防止传承人在现代语境中的失语。

2015年,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称“研培计划”),该计划旨在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高校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也丰富参与院校的学术和科研积累,完善相关学科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3]。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联合印发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计划三年的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约100所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科研机构和相关单位,每年组织开展约200期研修、研习和培训[4]。这无疑为高校开展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教育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高校应借助这一政策的东风,积极参与研培计划,设立传承人研修研习中心,开展研修、研习、培训活动,推动地方传统技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笔者认为,传承人研修研习中心应有两项基本职能,一是开展传统技艺的材料、形式、工艺流程、艺术理念、精神内涵、创新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如田野调查、文献收集、资料整理、数字化采集与展示等;二是开展传承人学习专业、练习技艺、交流经验、激发创意的进修培训,通过设置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全面提高传承人综合素质,提高传统技艺传承的科学性、持久性、有效性。

\

 
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在传承传统技艺文化中侧重点有所不同,本科院校侧重理论与范式、文化价值研究以及技术研发;高职院校侧重传统技艺的具体传授、实践、生产、产品开发等,两者重心不同,各有特色,达到优势互补。目前,赣南高校中只有赣南师范大学、江西理工大学两家本科院校入选为“2019-2021年度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5],高职院校未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传承基地和传播基地的名单,赣南地区更没有高校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高校名单。因此,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都要进一步提高对非遗的关注度,主动承担起传统技艺非遗保护和传承任务,为传承人提供研修研习场所和空间。

(二)“校政行企”联动培养专门人才,通过“产教融合”实现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传承保护与创新

“校政行企”组成合作联盟,高校开设传统技艺类相关学科和专业,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和经费支持,行业建立和拓宽产业链,企业投入产品研发经费、提供实践场所,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产教融合”方式,实现传统技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共同发展。

“产教融合”一是表现为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二是教育教学活动与生产活动相融合,学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生产活动有效衔接。例如,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依托南康家具产业,开设有家具设计与制造、家具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今年5月,学院参与共建中国家具学院、南康家具学院以及学院南康分院,按照“政府主导、学校主办、行业企业参与”的思路,开展人才培养、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创意创业,为推动地方家具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家具学院的师资除了学院教师,还有行业研发人员、企业技术人员、技能大师等等。作为省级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项目,赣南客家木雕、竹雕技艺传承也可以融入家具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聘请代表性传承人,建立大师工作室,与学校、企业、行业良性互动,培养新人、创作新作,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传统雕刻转化为现代产品,与人们生产生活建立连接,最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和创新的目的。

(三)开辟高校文化阵地,重塑工匠文化、培育工匠精神

传统技艺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它是族群文化记忆,是先人智慧的结晶,维系着深层的民族情感。除了开展专业学习和课程教学,高校要另辟文化阵地,重塑工匠文化,培育工匠精神,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校园内,可以举办工匠文化论坛、传统技艺知识与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传统手工作品展示、传承人宣讲、传统技艺演讲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结合学校办学特色设立工匠文化节,开展形式多样、主题突出、参与性强的活动,建立起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文化的认知和情感,培养对传统技艺应有的尊重和喜爱。

其次,增加校外实践机会,开展传统技艺文化专项研修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对地方传统技艺项目的田野调查,对历史文化脉络的梳理,形成整体感知和把握。比如赣南的客家围屋独具特色,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可以通过学生暑期、寒假社会实践,组织赣南传统技艺文化研修之旅,到“客家围屋之乡”龙南县进行现场学习,参观围屋建筑、传习所展示馆,邀请代表性传承人讲解、传授技艺,通过这种互动体验式的学习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再次,多途径多领域培育工匠精神。传统手工技艺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持之以恒、敬业诚信的工匠精神,传统工匠精神是传统技艺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动力[6]。中国建设制造大国、制造强国不能缺少工匠精神,这种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多种形式的教育 [7]。如何培养工匠精神 ? 学校应全方位考虑,开展相关研究,凝练工匠精神特质,出台一个完整的培育实施方案,从专业课程教学、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实习实训、校企合作育人等方面落实,培育工匠人文精神与价值,普及思想精髓,让高校真正成为守望传统技艺文化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樊坤.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16:10-11.
[2]王潇.传统手工艺的再生产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6:134.
[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EB/OL].http://www.ihchina.cn/train.html.
[4]文化部、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的通知[EB/OL].2018-05-03.http://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8870.
[5]赣州市一批单位获省级非遗基地命名[EB/OL].http://www.gndaily.com/kj/system/2019/03/01/030028265.shtml.
[6]李任.论工匠精神与传统技艺的传承[J].荆楚学刊,2016,17(04):18-23.
[7]王新宇 “.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 [J].职业教育研究 ,2016(02):14-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40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