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调查法等方法,研究了甘肃省人才(引进)现状及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甘肃省人才引进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密度低、引进机制不活、配套政策滞后、无法平衡各类人才间的待遇差距、引进人才专项经费不足和人才评价标准不完善。存在问题的成因有地缘经济环境因素、综合扶持政策有待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有待加强、人才考核指标设置还不够科学、人才评价标准还需完善和人才政策执行力度不强,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甘肃省;人才引进;经济增长;对策;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王涵正.甘肃省人才引进问题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5):43-44,68.
一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进入了以人力资源为重要战略性资本的创新型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靠人才的创新作用[1]。2003年12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首次召开,国家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文件突出强调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重大且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了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2]。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由此,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为进一步做好引进急需紧缺实用人才工作,规范实用人才引进条件和程序,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了《甘肃省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文件措施[3],采用各种“引才计划”、建设人才基地、“人才绿色通道”等吸引人才。据不完全统计,2016-2017年来全省共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14235人,其中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39人,引进省外人才4271人;博士353人,硕士1306人;副高以上职称的717人。然而,在可喜的数据面前,依然存在诸多问题[4]。
二 甘肃省人才引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人才密度低
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内陆,是传统农业省份,地貌复杂多样,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气象灾害频繁,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小,教育相对落后,社会发展滞后,多民族聚居。据最新统计,甘肃省共有科技人员45.65万,居国内第21位。在兰的两院院士有13人。在全省45.65万科技工作者中,从事科技开发和成果转让的有12.57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达14.7万人,企业研发人员有7.37万。相较人才密集省份,甘肃省的人才密度明显偏低[5]。
(二)引进机制不活
甘肃省人才引进工作还存在“机制不活”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引进过程复杂,手续繁杂。对于人才引进的综合扶持政策还有待完善。例如人才引进后,家属就业、子女上学、配套科研经费下达等相关的扶持政策往往不够配套,还有待完善。还有配套医疗等相关政策也配套不好。
(三)配套政策滞后
在人才引进中,还存在配套政策滞后的问题。往往是人才引进政策出台了,但是配套的医疗、子女上学等各项非常紧要的配套政策滞后于人才引进政策。目前,对于引进的特需奇缺人才,还做不到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在岗位安排、薪酬待遇、职级确定、职称评聘等方面,还难以打破常规;对引进高层次人才所给予的安家补贴、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及发放“服务绿卡”等方面也往往流于形式,效率低下。
(四)引进人才专项经费不足
尽管甘肃省非常重视人才工作,在人才引进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由于全省经济基础薄弱,相较一些发达的省份,引进人才专项经费仍然不足,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小。
(五)人才评价标准不完善
甘肃省现有的人才评价标准仍然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学历、唯论文倾向仍然存在。对于很多人才往往通过学历、论文、证书等条件进行筛选,对于真正能够促进事业发展的人才选拔不利;
(2)评价标准定性和定量的关系难以处理。有的过于偏重定性评价,有的单位,领导认为这个人优秀,这个人就优秀,存在主观臆断的问题。而有的单位又过分强调表格化管理,什么事情都往表格里面放,导致一些放不进表格的工作推不动,而往往表格里的工作又不能反映人才真正从事本职工作的能力。
(六)人才政策执行力度不强
甘肃省仍然存在很多人才政策执行力度不强的问题。一是部分重大项目建设推进缓慢,经费发放不及时,审核不到位,经费审批手续繁琐。二是个别部门和地区未按规定落实简政放权要求,如一些中央部门所属单位或地方单位紧紧握住人才引进各项优惠政策的审批权限不放,导致人才引进过程困难重重;部分地区在推进人才引进制度改革等方面力度不够。
三完善人才引进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科学人才引进管理观
1.确定人才政策方向
要坚持党管人才,加快建设人才强省。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聚才的良方、爱才的诚意和容才的雅量,把党内、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来,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努力形成渴望成才、努力成才、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竞相迸发创造活力和聪明才智[6]。
2.不拘一格引进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立足省情,把加快人才发展提高到事关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创新思路、创新政策、创新载体,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不断加大引才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急需紧缺人才的短板,探索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吸引人才的新路子[7]。随之发布的《关于加快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的意见》及配套的七个办法,组成甘肃人才特区建设工程,面向海内外,分三个层面集中引进各类紧缺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或团队,数量不限;关键岗位急需人才,筛选出500个岗位;各用人单位急需紧缺人才,需求1.2万名。
3.拓宽渠道引进人才
为引进人才制订了各项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保证人才合理待遇。坚决执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对高层次重点发展项目的人才实行倾斜。划拨专项经费建立政府人才发展基金,对突出贡献的人才加以奖励[8]。还可以在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基础上,建立“关系不转、户口不迁、来去自由”的柔性引才机制。
4.打破人才流动障碍
有句老话说:树挪死,人挪活。然而曾经,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每一条都可能成为阻碍人才流动的“大山”。如何破题,让人才可以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
人才选用,应当市场说了算,那么人才流动,也应当有更多“市场”的影子。应该出台专门政策,加大对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扶持力度,如探索建立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基金,每年专项经费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等,促进市场的“手”搅动更多人才流动[9]。
(二)进一步转变政府人才引进管理职能
1.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进行年轻干部储备,并在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出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10]。统筹做好对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的选拔培养,坚持厚爱和严管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的原则,不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各级党组织要关心基层干部,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
2.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打破重学历、唯论文倾向,人才评价将突出实绩、重视产业,向一线人才倾斜。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发放“服务绿卡”,可在科研平台、安置配偶、子女入学、购置住房、医疗保障等方面享受优惠待遇[11]。今后对国家和省人才计划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直接认定相应的高级职称。对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企业家、经营管理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可直接申报相应系列(专业)高级职称。对为企业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实行特殊评审。
3.搭建人才引进服务平台
搭建和建设人才引进服务平台,实现人才引进的集约高效和公正公开。在服务平台上可以实现人才引进全过程服务。即用人单位可以在服务平台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而人才也可以在服务平台找到自己需要的单位。引进的人才可以在该服务平台完成人才引进的所有环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发挥互联网加的优势,切实提高人才引进工作的效率。
4.以良好的“软环境”吸纳人才
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心人才工作,支持人才工作,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把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要求落到实处。支持各类人才的工作,真诚关心他们的生活,要打破身份、户籍、所有制等限制,对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工业强优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即报即办,对未转户口和人事关系的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科技、管理人才实行聘用制,让优秀人才走上前台,发挥作用。
5.统筹人才引才工作,以“事业”引才留才
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政的制约,各地区对创新人才的培育力度与吸引能力各有不同。除了对经济落后地区提供相应的教育资金和人力资源外,政府也可通过引导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新产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打破行政界限,促进人才流动、知识共享,提升各地区的人才素养和教育水平。此外,人才引进工作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有所侧重地对人才进行引进和培育,以使才尽其用。
四结语
甘肃省人才引进问题是关系到整个地区可持续发展,区域、城乡协调共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甘肃省要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人才事业,做好人才队伍建设,为地区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玲.我国西部地区人才引进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李中斌.区域人才资源开发研究[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226
[3]甘肃省政府出台七大政策支持兰州新区引进人才.每日甘肃-甘肃网络(http://gansu.gansuda)
[4]杜文胜.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D].兰州大学,2006.
[5]甘肃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6]王丽娜.变迁路径·演进机制·体系框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才政策的历史演进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76-82.
[7]车延年.西部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D].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麻雪峰.推进人才向中西部地区流动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5(06):64-68.
[9]胡鹏.中西部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D].江西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0]刘佳.甘肃高校人才流失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6.
[11]张劲.甘肃省各市州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评价[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29-13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