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职院校精准资助体系是我国各高职院校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建立的用于贯彻推进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资助体系。将该体系放置于分析美学视域下进行优化研究,在强调体系主观性、变动性存在同时,提出客观性、规范性的判断标准,从而提升整体工作效果。
关键词:精准资助;分析美学;高职;扶贫
本文引用格式:杨允磊.分析美学下的高职院校精准资助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0):186-187.
将高职院校精准资助体系置于分析美学视域下研究,缘起于高职院校精准资助研究,发现围绕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所生成的研究成果已达一定基数,具体应用体系也已基本构建完成,但仍存在部分不足之处尚待优化。针对不足,相关学者研究提出了多项优化思路,其中多以解决实践过程中遭遇的具体问题所形成的策略为主,触及问题产生的本源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发现,由于“精准”一词带有一定的分析美学属性,而该类词汇往往不能以一种绝对概念直接定义,以之为要求的工作,其体系构成也会受之影响,呈现不同状态。为进一步优化职院校精准资助体系,服务实际应用,本文拟将高职院校精准资助体系置于分析美学视域下进行理论研究,为体系中所包含的评价模式、认定流程、资助方式、管理办法等各方面工作,梳理出切实可行的优化思路[1]。
一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工作现状特征及问题概述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体系是我国各高职院校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建立的用于贯彻推进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资助体系,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奖助学金、贷款的评定发放为基础,旨在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时至今日,国家开展高职院校精准资助相关工作已历数年,虽已进行了诸多创新,积累了丰富经验,建立了完整良性的实践体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介于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数量较多、资助力量相对有限等原因,当前体系中仍存部分不足亟需进一步研究应对。
当前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具有以下现状特征:第一,资助人数相对较多。在宏观视野下,学生成绩与家庭经济呈现一定的正比联系,而就生源入学成绩情况而言,当前高职院校生源普遍低于其他,因而高职院校其贫困学生数量往往更多。第二,资金需求量相对更大。相较于高中或中职阶段,高职学生往往需要负担更多的学习生活费用,而其自主经济能力及机会相较于更高的研究生等教育阶段又相对不足,因而资助工作所需资金量更大。第三,其他社会力量投入相对不足。当前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多依托国家相关资助手段开展,企业等社会力量在进行资助时往往更倾向于更高层次院校及学生[2]。
在上述特征的催使下,相关部门及人员不断对工作进行优化,但资助体系依旧存在部分问题,归纳如下:第一,贫困程度认定依据难以整合。高职院校一般为全国招生,其所招学生的家庭所在地发展情况存在不平衡性,收入与消费等情况不一,因而无法直接以整合家庭人均收入等具体参数作为贫困认定依据。第二,当前形式的贫困生民主评议效用相对有限。当前评议过程以针对评议为主,即通过表态的方式逐一评定贫困生建档结果。但是,来自五湖四海的高职学生汇聚一班,其相互之间了解程度相对有限,加之相关学生心理状况不定等因素存在,使得评议的效用受到损失。第三,育人效果相对不足。教育扶贫的最终目的并非资助,而在育人,国家奖、助学金评定等工作仅是资助工作的具体表象。由于育人效果不易考量,当前体系中对育人效果的评价与反馈等环节相对不足,易造成资助与育人环节衔接不密,继而影响育人成效。
二分析美学相关理论概述
分析美学,是将哲学上的分析哲学运用到美学研究领域,从而产生的一支美学流派。分析美学认为,在为诸如“美”一类的“开放式”概念下定义时,是无法通过概括而提供必要与充分条件的,因为该类词汇没有共同性而只有相似性,所以无法下定义而只能具体实证,即由于“美”是无法下定义的,所以在审美过程中自然也是无律可依的,而唯一可以参考的规范仅仅是“个人与时代的需要与趣味”。
在强调美的主观性、变动性的同时,分析美学又提出了一套客观性、规范性的判断标准,即“规则”。规则并非“实在”,而是人们通过“约定”获得的一种可具体操作和评价的东西,属经验主义范畴,并由此引申出具体的鉴别方法,即“比较”。比较指按规则提供证明,或是将其中一个因素置于规则中,以便呈示规则。例如,当需要向他人解释某位艺术家的某件作品时,解释者有必要提供该艺术家的更多作品,或是拿别的艺术家的作品与之比较,方可完成解释[3]。
三 精准资助与分析美学的内在联系
关于“精准”,《辞海》对其解释为“非常准确、精确”。“精准”是动态的、相对的,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独立的、静态的“精准”。以射击运动为例,在相同击发次数下,击中总环数次数越高的运动员,其射击技艺也就越精准,不能将总环数超过某一数值定义为精准,也不能将命中最高分的次数定义为精准,并未存在一条固定的标线称为“精准”。但是,“精准”确存在着底线:例如,当有运动员打出了低于“普通人”的成绩时,就算其成绩高于同场其他竞技对手,也不会被以“精准”冠之。所以,“精准”只存在于“比较”中,而其底线往往源自于大众的“约定”中。综上可知,“精准”同“漂亮”、“幸福”等词类似,其具体定义带有较强的开放性概念特点,系典型的带有分析美学属性的词汇。精准资助与分析美学之间具有天然内在联系。
四 分析美学下的高职院校精准资助体系优化办法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是宏观精准资助的具体组成部分,其工作体系的优化办法需以其具体的现状特征及问题导向为基础制定。分析美学下的高职院校精准资助体系优化办法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首先,需以分析美学下的“比较”为基础优化贫困学生认定体系构建。贫困与精准对应,也是相对的。由于资助投入相对固定,因而进行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关键,应在比较。应通过相对全面的比较对贫困生的贫困程度进行排序,而非进行简单的以分级为目的的部分家庭经济参数比较。高职院校多为全国招生,由于地区经济发展进度的不同,收入、生活成本的不同对于家庭经济参数有着较为严重的影响,相同的工作在不同的地区可能取得差距很大的收入结果,而相同的收入在不同的地区也可能会产生出迥然的生活状态。在比较时,应更加全面,更加立体,比较中应更加重视不易受地区等其他因素影响的条件,如父母健康状况、家庭老人赡养开支情况、有无重大变故等[4]。
其次,需将分析美学“规则”、“约定”概念融入贫困生民主评议流程。高职在校生相互之间了解程度有限的现状不易发生变化,但通过融入“约定”概念创新分析贫困生民主评议结果仍可以获得更多信息。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工作,一方面需要保障更大额度的资助经费施用给了更需要帮扶的学生,另一方面需要保证所有的资助经费都施用给了真正需要的学生。具体负责人员除需掌握相关学生的贫困程度外,划定贫困认定“规则”也很重要,即确定哪些学生不应被认定为贫困学生。“规则”并非静态,更不可“一言堂”、“想当然”,而应来自于“约定”。通过评议不仅可以获得参评人员对受评议对象的基本态度,更可以获得大家否定某些受评对象的具体原因,这些原因虽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整合后的“原因”即为“规则”,具有广泛性。所以,在开展评议时,应注意开展“约定”收集。
最后,依托分析美学相关方法、理论,提升资助育人效果。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工作并非简单的奖、助学金评发工作,育人才是该工作的最终目的。当前体系的育人效果一般,体系中难以开设育人评测环节是重要致因。“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是党和国家对于精准资助工作育人效果的直接要求,属国家层面的“约定”与“规则”。“扶志”指解放思想,剔除“等靠要”等陈旧观念;“扶智”包含重视教育,提高脱贫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等内容。分析美学下的高职院校精准资助体系以“比较”为基础,突破现体系中的静态思想,有利于创新添加智评、志评等以动态性、开放性概念为依据的育人效果反馈机制[5]。
五 结语
综观以上,可以清晰展现出分析美学下的高职院校精准资助体系的特点与相关效能。开展精准资助研究,其根本原则与前提是国家的政策法规,且所提出的每一项具体办法,都应在保护贫困学生隐私的基础上构想实施。加强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在该视域能的创新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丰富相关领域的理论成果及内涵,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度,有利于拓宽相关领域研究视野,为进一步创新提供良好视角与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立,戴航.基于大数据的高职院校贫困生精准资助[J].教育与职业,2019(15):53-60.
[2]杜玉改.高职院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的建构——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45):189-191.
[3]张茜.高等职业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探索与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5):197-198.
[4]汪祝华,叶彤.高等职业院校贫困生精准化资助体系建设探索与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02):30-31+44.
[5]刘翠航.美国大学生资助状况及特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3(17):61-6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