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面对时代发展的要求,核心素养自提出以来便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与核心素养内涵的“双基”层、问题解决层和学科思维层三个层次相对应,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求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理解、知识迁移和知识创新三个层次。当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下的高职语文教学存在重知识轻技能、重知识传授轻问题解决、教师知识更新速度慢、对学生的“证伪”引导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加强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强化问题解决思维和方法的传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设平等的学习关系和宽松的学习空间,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许赛.发展核心素养目标下的语文教学问题与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6(84):62-63.
时代发展对学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将核心素养分为“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三个方面,具体包括“使用工具互动”“在异质群体中工作”和“自主行动”等共三大类,九种指标条目。作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建立核心素养体系,并将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吹响了发展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号角[1]。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具体包括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细化为人文情怀、勇于探究、勤于反思、珍爱生命等十八个基本要素。
一核心素养要求下的教学目标
《意见》中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作为一个“上位”概念,要落实到每位学生身上,必须要落实到每门学科的教学中,即形成每门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并成为学科课程标准、三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内容确定与落实的重要指导原则,否则学科教学将很容易与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脱节,使得核心素养变成“空中楼阁”。其中,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一方面,它是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某门学科内容后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它的设计应该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导,是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的综合体现;另一方面,教学目标是核心素养基本要素的具体化,科学设计教学目标、有效落实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基本路径[2]。
李艺认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双基”层、问题解决层和学科思维层三个层次。其中,“双基层”要以解决学而生的“双基”为核心,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问题解决层以在解决问题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为核心;学科思维层则最终形成学生某门学科特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是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喻平将知识理解(与“双基”层对应)、知识迁移(与问题解决层对应)和知识创新(与学科思维层对应)界定为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三级教学目标。知识解决目标要帮助学生实现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养成,知识迁移目标要使学生将双基进行运用,解决其他情境中出现的问题,知识创新目标要使学生能自主生成新问题,最终形成学科思维。而要实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必须使学生在知识理解、知识迁移和知识创新方面均衡发展,不可厚此薄彼;并逐步实现从知识理解向知识迁移再向知识创新的迈进。
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下的高职语文教学问题分析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让学生实现知识理解、知识迁移与知识创新的教学目标,但是当前高职语文教学存在以下问题,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3]。
在知识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当前的语文教学对于知识传授已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对于语文听说读写这些基本技能的培养关注度不高。特别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讲,他们学习的目的性更直接,语文技能的培养更不容忽视。但是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基础”学科特性,它的技能培养不易像专业学科一样容易“出成果”,学生很难在短期内写出出色地文章,也不容易在一时间就变成沟通高手,造成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上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的倾向。
在知识迁移方面,当前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重知识传授轻问题解决的现象。知识迁移的核心是问题的解决,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解决新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够将语文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起来,帮助其他学科的学习,解决其他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当他们从课堂走向社会,能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东西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才实现了知识迁移的教学目标。但是当前的高职语文教学较为注重传授知识,而忽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思维,形成学生自己的问题解决方法,特别是容易忽视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忽视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使得学生的知识理解囿于语文学科内,很难达到知识的迁移。如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的语句理解,很多教师还停留在学生回答,教师点评的阶段,而对于学生为何这么思考并回答,这么思考对不对,在其他环境下遇到类似问题如何解决等内容上的引导和问题思维培养上还不足。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问题知识迁移能力很难提高,更难达到知识创新的教学目标[4]。
在知识创新方面,教师知识更新速度慢,与教学发展目标不完全匹配;当前的教学以传授证实性知识为主,对学生的“证伪”引导不足。知识创新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超越教材的新知识,具有主动提出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发展学生核心能力下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知识的创新首先对教师提出了要求,教师能否实现知识创新,是否在知识结构和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提升和突破,是否允许学生“挑战”已有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当教师熟悉教材之后,很容易形成倦怠和疲劳,造成创新能力不足,教学内容和方法长时间不变等问题。同时,当前的教学还是以证实已有的知识为主,在培养学生主动提出和发现问题上稍显欠缺,这样学生就会成为学习的“旁观者”,学习的兴趣不高。如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个常出现的问题即“这一段可不可以删去?”学生第一反应就是肯定对,通常会回答“作者既然写了就是对的,就不能删去。”这就是在长期的“证实”教育中形成的弊端。一旦形成这种观念,学生的创新能力会被很大程度上压抑起来,不利于知识创新目标的实现。
三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语文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改变教学策略,提升语文教学水平。而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是改变教学策略的前提。核心素养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在研究层面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一线教学中,核心素养的理念还没能很好地明确和落实。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研究和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目标,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此同时,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教学策略的提升,增强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是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基本技能培养,提升学生知识理解能力。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也要关注学生基本技能的传授,并将基本技能的传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要充分考虑每堂课的技能培养目标,并精心设计相关环节,各个环节要层层递进,融入课堂整体目标当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对个人、小组、班级活动进行合理组织,并通过言语提示和引导让学生融入课堂,在任务与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实践课教学时间,帮助学生全方位提升基本技能,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在教学中要加强问题解决思维和方法的传授,同时加强理论和实践的沟通,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让学生能够解决新情境中的新问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更要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实现不同学科间的沟通与交流,如语文学科中的阅读理解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英语阅读中的相关问题;语文学科中的文章写作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专业课写作中遇到的措辞、构思等相关问题。同时,要通过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尤其是实践性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三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设平等的学习关系和宽松的学习空间。教师有没有创新思维,教师的知识体系有没有升级,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创新目标的实现。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而平等的学习关系和宽松的学习空间是学生在知识迁移基础向知识创新迈进不可缺少的一步。紧张的学习环境会压抑学生的学习天性,学生不敢想、不愿想,知识创新更无从谈起。
四结语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教学空间,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证实性知识的学习到证伪性知识的思考,除了思考怎么解决问题,更要找到可能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最终实现知识创新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17-23.
[2]李艺淑.谈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8,5(28):355-357.
[3]喻平.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1):48-53+68.
[4]赵学昌.把核心素养内化于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32):51.
[5]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13-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