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研究了十八大以来,实施二孩政策对家庭第一个儿童心理带来的影响,指出了在该政策背景下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帮助儿童克服心理困扰、实现角色转换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二胎政策;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心理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李玮炜,吕映霄.二孩政策下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0):289-290.
2015年10月30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简称公报)。公报指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简称二孩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后又一次重要的生育政策调整。
一 二孩政策对家庭第一个孩子的影响
二孩政策的调整,不仅对人口扩容、医疗卫生、就业市场带来直接的影响,对家庭中第一个儿童的心理也带来直接冲击。为沟通缺位、竞争焦虑等因素影响,二孩政策在部分家庭中受到家里儿童的抵触[1]。二孩政策实施后,许多家庭的结构关系发生了变化。尤其对儿童而言,面对新增的家庭成员(弟弟或妹妹),其角色身份发生了转换,成为了哥哥或者姐姐。原本稳定的家庭关系发生了松动,对儿童基本社会化过程带来了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心理上的影响
在弟妹出生之前,作为家中唯一的孩子,儿童在家中一般受到全方位的关注,在饮食、睡眠、娱乐、学习等方面都习惯了“独生子女”的养育方式。在这个环境中,儿童的心理设定主要体现为三个“最”:最小、最受关注、最优先考虑。他是唯一一个不用和其他同胞分享父母之爱的孩子。当弟妹出生时,父母需要转移更多的精力来照料年幼的孩童。老大的三个“最”被弟妹的三个“更”取代了:更小、更受照顾、更加优先。面对爱被“分割”的情况,有的儿童会产生被取代,甚至被抛弃的心理不适,在情绪和行为上表现为情绪不稳、容易激动、尿床、分离焦虑,或者精神萎靡不振,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同胞竞争障碍[2]。
(二)角色上的影响
家庭成员结构变动给儿童带来的第二个影响是角色的变化,儿童从“独生子女”变成了兄姐。如何在新的家庭结构中扮演好这种新的角色身份?这是儿童需要直面的问题。当他们是家庭中唯一的孩子时,他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的角色就可以了。当成为了兄姐,父母无形中会对老大寄予“新的期待”,希望他在弟妹前做好“新的角色”,承担“新的家庭责任”[3]。
(三)家庭关系上的影响
孩子角色的变化也带来了家庭关系的变化,在家庭中,他既要学会处理与父母的关系,也要学会处理与弟妹的关系。与弟妹出生前相比,儿童在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可以说是“被削弱”或“被降级”了。约翰·W.桑特洛克在《儿童发展》(Child Development)中将儿童的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胎儿期、婴儿期、童年早期、童年中晚期和青春期。自我意识评估情绪——自豪、羞愧和内疚等情绪在童年早期(2-6岁)开始出现,儿童开始获得及能够用社会标准和规则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在家庭亲子关系中,老大和弟妹的冲突会发生在儿童之间,而父母面对这种情况的处理方式则会直接影响到儿童自我意识评估情绪的发展。
二 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道德发展对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道德发展包括思维、情感和行为的正确和错误标准方面的变化。它有个体内和个体间的两种维度,前者规范着不涉及社会交互作用时的个体活动,后者规范着社会交互作用和公断冲突。在基本社会化阶段,儿童的道德发展要通过与家人、同伴、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来逐步形成。父母是儿童在基本社会化阶段接触最为密切、影响最为深远的对象。父母的亲子方式、扮演角色的表现、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具有形塑作用。按照罗斯·汤普森的观点,儿童是道德的学徒,他们努力尝试理解什么是道德。他指出,在亲子关系中,最有助于道德发展的四个方面,分别是亲子关系的质量、孩子养育训练、正面积极策略和健谈的对话[4]。
(二)情绪养成对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情绪是个体在一种状态或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对儿童的幸福体验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状态。情绪受到生物基础和经验影响,当儿童遭遇挫折、遇到刺激时,父母的抚慰有助于调节儿童的情绪,降低应激激素水平。反之,则有可能进一步刺激儿童,引致更大的反映。当代的儿童发展学家认为,情绪是个体努力适应特定情境要求的产物(Campos,1994,2001;Saarnietal.,2006;Thompson,2006)。当儿童面对家庭关系调整、身份角色转换等情况带来的不适时,他们的情绪反应就会出现波动。不妥善的处理,会影响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这种情绪能力包括个人情绪状态的意识、处理消极情绪能力、察觉他人情绪变化的敏感性,以及对外表达个人情绪的意愿等。
(三)全人发展对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20世纪70年代,一种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思潮从北美兴起,这种思潮随后被人称为全人教育理念。全人教育认为,教育应更注重人的内在,尤其是注重自我实现。布鲁克斯教授在《为人父母》(The Processof Parenting)中指出,早期积极的成长经历,有助于为儿童发展的提供自我价值感,积极的经历会带来人的发展中的幸福感[5]。
三 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沟通,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家长应该在第二个孩子出生前,加强和第一个孩子的沟通,把他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对话和交流,积极引导儿童对弟妹的爱护和帮助。第二个孩子出生后,作为父母,应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避免因为照料第二个孩子,忽视了对老大的关爱和重视。在养育第二个孩子过程中,让老大力所能及地参与到当中来,并和老大分享养育他的过程中相似的经历。通过经历共享和责任共担,父母可以培养老大对同胞的关爱。需要注意的是,亲子关系中的沟通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在家庭系统中,家庭成员之间是一种动态关系,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家庭系统中的参与者,每个成员与其他成员的关系又构成了家庭系统中的许多子系统。
(二)善于干预,为儿童健康发展采取得当措施
养育第二孩子过程中,老大有可能会因为父母对同胞的关爱,从而产生嫉妒情绪;或者是孩子们相处时,会产生冲突,比如,争抢玩具,不服从游戏规则,甚至拳脚相向等。这个时候,作为父母,应该学会善于干预。善于干预包括介入干预和避免干预两个层面。前者是在没有出现暴力行为、攻击性行为的前提下,家长以旁观者的角色,放手让孩子们解决问题。后者是在出现激烈肢体冲突的情况下,家长用明确、禁止性语言和得当的行为使双方冲突停止。但是要注意的是,在教育儿童过程中,避免采用怒斥、打骂等体罚方式。最新的研究评论表明,父母的惩罚与孩子的攻击性和易妥协性的水平正相关(Gershoff,2002),而与孩子的道德内化和心理健康水平负相关(Gershoff,2002)。
(三)移情处理,为和谐亲子关系破除心理瓶颈
在家庭亲子关系中,家长在进行利益分配、处理孩子冲突时,要具备更高的敏感性,注意移情处理,即多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思考孩子的需求和意愿。在矛盾发生的时候,家长要善于分析原因,了解事情的缘由,而非不问青红皂白地训斥。了解原因后,从孩子双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且引导孩子们从对方的角度思考,尽量做到以谈话、交流的方式取代批评、呵斥[6]。
四 结语
根据专家预测,二孩政策实施后,我国每年新增人口可能在300万左右,加上不受政策影响正常出生的年均1500万,每年新增人口约1800万。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前引导和帮助家长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可以为广大家庭提供一个心理的缓冲期,尤其是家中第一个孩子提供更多的心理空间来接纳他的同胞的到来,这对于和睦家庭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1][美]约翰·W.桑特洛克,著.桑标,王荣,等译.儿童发展(第11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美]简·B.布鲁克斯,著.包蕾萍,李秀芬,马明伟,译.为人父母(第6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周念丽,乔环环.“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家庭第一个孩子面临的心理挑战[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4,22(8):570-573.
[4]风笑天.“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对年轻家庭亲子社会化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5-11.
[5]曹能秀.全人发展的幼儿教育——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J].学前教育研究,2008(3):33-36.
[6]范钰文.学前教育中财政投入对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教育现代化,2019,6(06):188-19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