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对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0 11:12:1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高职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五年一贯制的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在基于自身发展现状基础上进行探索,现代学徒制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应用能够更好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本文在分析现代学徒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现代学徒制的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希望能够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五年一贯;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金志刚.对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89):16-17.

在相关政策指导下各个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和实践等各个方面都进行积极探索。从总体上来说,高职教育并有没有形成较为科学的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内容方面都不够严密,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人才培养的粗放,人才质量过于低下的问题。在五年制高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往往缺乏动力,学习效果并不是理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学徒制在高职教育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创新,能够对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 当前现代学徒制的现状

在20世纪初期,西方的很多国家对现代学徒制给予了一定的重视,甚至还为现代学徒制的应用颁布了明确的法律条文,能够在法律、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障。虽然现代学徒制提出的时间比较早,但是在具体应用时还是处于探索和钻研的阶段,对于各个国家来说由于教育特点不同,形成的模式也会具有一定的差异。当前高职学校发展中对于现代学徒制的应用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缺陷,为此,要能够针对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实际对现代学徒制的应用进一步的完善,以便更好地发挥现代学徒制的作用。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我国高职教育对于现代学徒制的应用要明显落后于西方的很多发达国家,我国对于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主要是以学校发展为主体,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对人才进行培养,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探索了定向培养以及岗位实习等多种对人才的培养方式,为我国各个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所需要的人才,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产业调整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学徒制已经不能满足于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此,对现代学徒制的探索要能够做到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以此更好的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

 
二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双主体育人,构建人才培养计划


按照当前现代学徒制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要能够充分发挥校企之间的合作,共同构建人才培养计划。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制定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框架,以此实现双主体育人、教学、管理的人才培养机制。首先需要校企之间共同合作制定对于人才的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行开发,制定课程标准,编写相对比较专业的教材,完善教育教学模式方法,考核评价等。此外,要能够构建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之间的双导师教学机制,在发挥学校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企业导师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以此更好的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要注重构建双班主任的管理方式,不仅要发挥校内班主任对于学生的管理,还要能够发挥企业班主任对于学生在企业实习中的管理,为学生营造具有企业氛围的班级文化,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企业发展历程、产品制造等,强化学生的企业归属感。将人才培养与职业生涯的规划相互衔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有明确的认识和规划,以此更好地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二)岗位引领,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现代学徒制的高职教育中要注重岗位引领,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在岗位引领时统筹人力、实践场所、设备等,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制定,开发较为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制定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方案等,以此更好的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要注重岗位实习重要性,为了避免学生在毕业时出现“到毕业即止”的情况发生,校企之间可以开展对人才的保留计划,也就是对人才特别激励金,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企业建设中,投身于企业的发展中,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每年学生都可以报销在学历进修以及技能提升方面的资金,学校要能够为学生提供进修学历、提升技能的平台和机会,结合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知识内容,同时还要能够做好学生在思想生活等方面的工作。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实习以及学习过程当中更加有针对性。现代学徒制的应用也解决了“到毕业即止”这种现状的出现,让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之后,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好的适应岗位的需求。以此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学徒与职工、职前与职后等方面的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分段教学,构建弹性人才培养模式

五年制高职教育中要注重使用分段教学模式,以此构建具有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掌握人才成长规律以及企业在发展中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在教学中秉持强化现代职业素养,提升实践能力,发展创新能力的理念对人才进行分阶段的培养。在每个阶段将学习和实习相交叉,学徒制进行灵活转换。由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实现工学交替。在每个阶段学习时灵活安排学习内容、时间、形式等,以此更好进行弹性教学,推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改革。

(四)基于岗位的课程内容改革

现代学徒制的五年高职教育中要能够基于岗位具体的工作内容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在课程内容改革当中要融入具体的职业资格标准。对每门课程对于人才培养的功能进行定位,明确能够实现的教学目标。在课程内容制定时要能够由校企双方的教师工程师进行协同商议,明确课程开展的具体功能,对岗位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制定课程内容的核心体系。按照课程标准明确重难点,按照够用实用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制定,对每个教学任务进行心设计,做好教学反馈,提升教学效果。为了满足弹性教学的需求,在课程内容的制定中,可以设置2-4个相对弹性灵活的学习模块,让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的选择知识内容进行学习。此外,还要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对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和平台,培训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教育法教程》《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通过这种培训方式将师将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提升自身素质,更好的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强化教育教学效果。企业也要安排专门的工程师到学校进行知识的讲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企业的实际发展有所了解,还能够帮助企业对学生当前的水平进行了解,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善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使得最终培养的人才适合岗位的需求,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结语

当前,我国对于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主要是以学校发展为主体,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对人才进行培养,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探索了定向培养以及岗位实习等多种对人才的培养方式,为我国各个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所需要的人才,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要能够按照当前现代学徒制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要能够充分发挥校企之间的合作,共同构建人才培养计划。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制定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框架,以此实现双主体育人、教学、管理的人才培养机制。要注重岗位引领,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在岗位引领时统筹人力、实践场所、设备等,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制定,开发较为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制定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方案等,以此更好的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够基于岗位具体的工作内容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在课程内容改革当中要融入具体的职业资格标准。对每门课程对于人才培养的功能进行定位,明确能够实现的教学目标。现代学徒制的应用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要能够紧跟教育教学以及企业的发展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此更好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岗位的发展需求,最大化人才价值。

\

 
参考文献

[1]汪郑连.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发展路径[J/OL].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4):1-5[2019-09-2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3.1351.Z.20190925.1557.004.html.
[2]杨虹,唐海尧,钟旭美,李艳丰,陈铭中.现代学徒制学生培养和管理过程中的思考与探索——以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39):27-28.
[3]石晨迪.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互嵌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分析[J].南方农机,2019(18):113.
[4]皮艳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科技经济导刊,2019(26):169.
[5]李新泉,逯义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风,2019(25):58+71.
[6]江胜锋.基于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5(50):385-38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32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