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电子信息类新工科实践体系建设方案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0 09:39: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新工科教育背景和工程认证要求下,电子信息类专业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同时也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该严格按照新工科教育要求执行,从而使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满足工程认证的标准。为促进电子信息类新工科实践体系方案的建设,笔者以《电子信息类新工科实践体系建设方案研究》为课题,从新工科、工程认证相关概述及其发展趋势入手,对工程教育模式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开展新工科教育的路径与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工科教育产出目标,最后探究了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工科教育考核方式。

关键词:新工科;电子信息类;工程认证

本文引用格式:刘钰,等.电子信息类新工科实践体系建设方案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1):99–101.

一 新工科、工程认证相关概述及其发展趋势

新工科与传统工科不同,主要涉及到一些新兴领域。比如,电子技术类、计算机技术、网络与信息工程、安全工程、新能源、功能材料、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专业。随着国内外经济的转型,很多新兴产业应运而生,而相对来说,必然有一些传统工业面临消失的问题,这符合新旧交替的自然选择原则[1]。相对于旧时的工科人才,当前以及未来涌现出的新兴产业以及新经济都需要具有相应的人才提供发展动力,以人才作为这些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未来的人才需求格局中,只有那些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才能站稳脚跟,才能为这些领域创造财富,带动这些领域经济的增长。也就是说,新工科所要培养出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主要素质和特征:其一是要对他们所研究领域的理论知识掌握的非常透彻,这样他们才能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所创新,从而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而交叉学科的出现还使得他们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其二要求他们不但能够应用其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处理一些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以这些知识为桥梁去学习其他新知识、新理论,掌握新的技能,为今后应对其他发展新难题奠定基础,而且还可以对未来产业和技术起到带领作用;其三当今社会不仅是一个对人才专业技能要求很高的环境,同时还要求他们能够与其他人相处的比较融洽。交流与合作是当今社会的主题,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新工科人才时应该按照这样的要求培养,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使其不但在专业技术领域表现突出,同时还应该懂得一些经济、社会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

工程认证是提高工程教育教学质量的强有力保证,也是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必然选择[2]。工科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而通过工程认证过程能够为这些工科人才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使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符合新工科的基本要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工程认证的核心是要保证工科专业毕业生能够达到行业认可的最低标准,所以这同样也是对企业负责的一种行为。当前的就业形式非常严峻,企业在选择人才时必然是择优录用,而如何才能凸显自己,在各个方面都能出类拔萃,这不仅是学生应该考虑的问题,同时也是学校在培养新工科人才时应该努力的方向。为了保证教学有效性,同时给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新工科人才,工程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强调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和文化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新工科的发展空间将更大,而在新工科教育教学工作上所要投入的教育资源也将更多。工程认证是新工科教育教学健康发展的保证,在未来,认证内容将更多,功能将更显著。

\

 
二 工程教育模式介绍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工程教育对于工程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中CDIO四个字母分别代表着四个不同的含义,按照字母顺序分别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工程教育模式的出现进一步为新工科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做出了新的要求。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之间也面临着非常大的竞争压力,而很多时候,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主要围绕人才来开展,可以说,谁拥有的人才质量更高、数量更多,那么其在未来发展中就更有竞争力,在这个领域有更多的话语权。在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这些不同学科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使其知识体系不断扩大。工程教育模式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时除了要重视教学过程以外,还要保证所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相应的标准。工程教育要求工程毕业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较强的个人能力、与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工程系统能力[3]。对于工科生而言,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就决定了他们所具备的能力要比别人更强,所要付出的努力也要比别人更多,这样才能使自己具备更明显的竞争力和就业优势。

三 电子信息类专业开展新工科教育的路径

电子信息类专业主要包括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通信类等。从电子信息类专业所包含的专业类型可以看出,这些专业都属于新工科所囊括的范围。因此,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该严格按照新工科教育要求执行,从而使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满足工程认证的标准。

(一)优化实践教学,开展校企合作

工科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善于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发展中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传统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而且很多学校由于自身条件的不足,使得不能给学生创造非常优越的实践教学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学模式,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对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加大在实践教学模块的投资力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为社会各界输送人才,而我国教育模式更倾向于大众化教育,而不是像西方国家那样施行精英教育。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各有优势,因为对于企业而言,学校教育是企业教育的前提,而企业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深化,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都能为人才培养工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强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更紧密地结合到一起,一方面让学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更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从而降低企业在前期培养人才时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接触到实际生产,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校企合作人才联合培养模式让学校与企业实现了优势互补,同时也更符合学生的切实需要,是提高中国高等教育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强有力保证和必然选择。

(二)改革教学方式

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引起了教育上的变革。电子信息类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依赖于多媒体设备来实现,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来激发学生课堂听课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每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电子信息类专业属于新兴专业,很多方面都不够完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借鉴国外教学经验来使这些教育越来越规范化。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完善教育教学创造了条件。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不同,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一代教学模式更依赖于网络技术来实现,其前沿的教学理念、有效的课堂互动、丰富的教学资源等优势使得它们受到越来越多师生的青睐,成为21世纪教学模式的新起之秀。所以,要想达到新工科的标准,使整个教育教学工作能够符合工程认证的要求,教师就必须改革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4]。电子信息类专业正处于发展的迅猛期,所以学生需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很多,如果他们不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那么他们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很可能被时代所淘汰,所掌握的知识早已不能让他们驰骋“商场”。

(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交流与合作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是一种最为基本的技能,也是他们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基本保证。对于大学老师而言,其不但要教授给学生知识,同时还要教给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新工科对学生各项要求更高,所以学校应该以更高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让他们有更浓厚的集体荣誉感,而不是自私自利,甚至为了自己的一点蝇头小利而牺牲集体利益。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一加一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数学计算,其意义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很大的延伸。在很多时候,企业看中的并不单单是员工的职业能力,还包括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其中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就是企业重点考察的内容。电子信息类专业属于新工科的组成部分,而工程认证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所以无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讲,都需要学校改革教学思想,把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当成是教育教学方向,规范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从而使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得到升华。

四 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工科教育产出目标

在新工科教育背景和工程认证要求下,电子信息类专业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同时也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体系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优越的教学体系是实现高质量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强有力保证。学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显示出自己的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总的来说,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工科教育产出目标需要满足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由于当前交叉学科的影响,学生不仅要掌握他们所研究领域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对相近学科知识内容有所涉猎,知道如何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培养出更完备的知识体系,这对于他们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是非常有利的;二是要重视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去构建更专业、更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给学生创造更完善的实践教学环境。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而实践教学对于理论教学同样意义非凡。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综合型人才需要以实践教学为基础。所以,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人才也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工科教育产出目标之一;其三,教育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保证教育与生产具有高度衔接性也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工科教育产出目标之一。只有当教育严格按照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培养人才时,这些人才才能有用武之地,才能发挥出教育的作用,才能为企业生产创造更多的财富。学生也要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并且意识到自己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压力,在日常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

五 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工科教育考核方式

我们知道,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就业方向比较多,包括有嵌入式、物联网、通讯设备、人工智能等方面,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学生未来发展空间比较大。在实现新工科教育目标以后,还需要对整个教育有效性进行考核,这样才能知道当前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工科教育工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还需要做出什么样的改进。只有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信息类专业新工科教育逐渐步入正规,并且发挥出新工科教育优势,达到工程认证的要求。在考核教育有效性时需要从学生层面入手,考察的内容包括有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应用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当然,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校基础设施也是考核的组成部分。考核是为了优化各项工作,而不是单纯地为了给前期工作打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接受教育教学的主体,他们最有发言权,能够提供最真实、最有效的考核信息。当前,很多电子信息类专业主要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学校接受三年的校园教育,在企业接受一年的企业教育,通过双管齐下来保证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5]。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与单纯的校园教育不同,企业也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工科人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对新工科教育进行考核时,企业也要作为考核内容之一,与此同时,企业也要给出考核意见,通过与学校负责人进行交流而制定出一套更系统、更完善的考核体系。总而言之,考核方式要尽可能地多元化、多层面、多角度,保证考核内容的合理性、规范性。

\

 
六 结束语

一言以蔽之,工程教育模式的出现进一步为新工科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促进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电子信息类专业在新工科教育背景和工程认证要求下,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同时也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必须改革教学方式,优化实践教学,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Butun,Erhan,Erkin,et al.A new teamwork-based PBL problem design for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education:a systems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8,45(2).
[2]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New Engineering"in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 First-Class".
[3]张宪红,黄成哲,杨泽雪,等.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要求实施机制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2019,3(04):189–191.
[4]甄冒发.基于双创的“新工科”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4):47–49.
[5]王留洋,李翔,王媛媛,等.工程认证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可行性方案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39):172–1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30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