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分析目前地方院校土木工程地质实习教育教学的问题和不足,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从课堂理论教学与野外实践教学两方面进行教学探索。(1)在课堂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设计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2)在野外工程地质实习方面,合理安排实习场地,突出专业和地方特色,注重组织和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习过程交流和强化实习成果考核,进而提升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工程地质;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实践应用能力
本文引用格式:杨光,等.地方院校应用转型背景下工程地质实践教学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86):118-119.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部分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后,土木工程这类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也要根据行业发展的趋势,转变人才培养方式,更注重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工程地质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野外集中实践环节,是校内土木工程地质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这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和培养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教育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学校和专业转型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1]。
一 地方院校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地质知识的理论部分属工程地质课堂教学,工程地质实践课程属集中工程实践教学。两者的侧重点不同,本应相辅相成,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两者在时间安排上也没有做到统筹兼顾。学生缺乏对基础理论学习的兴趣,实践机会少,动手能力差,达不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1-3]。
(二)实践教学组织难度大
实践教学需要综合考虑安全、实习经费和实践教学主题等内容,安排工程地质实习场所和组织学生一直都是困扰教学实施的重要问题。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既要规划实习交通路线、教学停留场地和安全等后勤管理工作,同时又要组织指导学生实践并进行相关讲解;或者遇到天气等特殊原因,就近找几个场所安排工程地质实习的情况也存在。工程地质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工作量与责任大,导致很多教师不愿意带学生外出实习。以上因素导致实习教学大纲不能在实际教学中得到贯彻执行,更谈不上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
(三)工程地质实习效果欠佳
传统的实习教学中,实行的是指导教师讲解的教学模式,类似“导游”带领学生“走马观花”,指导教师在现场缺乏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学生一方面对工程地质实践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对实习的目的地和实习计划也不熟悉,只能跟着大队伍被动来感受实习现场;另一方面,野外实习环境较艰苦,部分学生存在畏难情绪,缺少教师的引导和督促后,学生也难以应用专业理论联系工程实际,实习效果不好。
(四)成绩考核基于形式
在传统的实践课成绩考核中,难以落实对实习过程中互动的环节考核,最终的实习考核只是递交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指导教师一般根据对学生的主观印象及实习成果的完整性评定成绩。由于实习报告的任务要求没有分配到具体的个人,没有体现出实习情况与专业特色的联系,导致很多学生只是应付式的提交考核资料,或者直接抄袭网络,这样的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2]。
二 应用转型背景下实践教学改革
(一)培养学生兴趣,加强实践教学思想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纸上谈兵似的被动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引入案例式或者专题项目教学[4]。由于学生往往对实际工程案例更加感兴趣,在教学讲解时,可引用社会影响较大的典型工程案例来支撑讲解。在理论教学中也可以把工程地质实践实习阶段所要接触的工程地质问题以问题导入的形式展现出来,作为学习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之后在工程地质实习时,通过学生接触案例实际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学生不仅能更快掌握理论知识,也为后续的工程地质实习实践打好理论基础。
(二)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场地
由于工程地质问题涉及的内容较多,在规划实习路线时要包含教学大纲的要求,也要考虑学生今后的专业方向侧重的工程建设所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应当尽量选择包含地质现象明显、地质现象丰富、工程实践性强又能兼顾安全的地区作为实习场所。
此外,还需加强地域特色工程地质教学。每所高校所在的区域都有着其独特的区域地质现象。工程地质实习课程须紧密结合当地的典型地质现象和地方特色工程地质建设。如,在笔者所在的地理区域,通过参观当地的典型地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洞庭湖平原和武陵山脉的形成原因,发现存在哪些特殊的地质现象,分析在冲积平原软土地质条件下工程建设中可能存在哪些工程地质问题、可以采取什么样的防治措施等。这样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能为学生日后快速融入地方经济建设积累经验。
(三)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设计
在实习前指导教师需提前踩点安排实习路线,并制定完善好实习指导书,将实习目的和要求作为学习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实习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在实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参与实习体会讨论,指导教师并对当天理论与实践问题做总结[2]。
在工程地质现象为主题的实习中,通过指导教师的引导和与学生的交流,根据地质现象适时为学生补充相关专业知识,以加深学生对工程地质基础理论知识和地质现象的理解。在工程地质问题为主题的实习中,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和思考,如讲解现场地质与工程关系的认知、在类似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鼓励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对地质现象和工程案例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强化实习成果考核
工程地质实习考核成绩应从出勤情况、现场交流讨论参与程度和实习报告完成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对于实习日记,学生不能记流水账,可以根据各自感兴趣某一点在回校后要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整理和写作,但要真实和理论联系实际,并附带实习过程中的照片,做到图文并茂。另外,实习日记可以多样化,也可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化流行手段记录下来,然后打印出来附在实习日记中。
实习报告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工程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重要补充。实习结束后要对学生设计有一定难度的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的内容要结合实习过程中的具体工程地质问题来写,可以以实际的地质问题作为工程背景,也可以进行合理假设。学生在完成实习报告时,需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同时需要对现场实际资料进行调查、对比分析,思考判断有关问题并最终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和总结经验,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的多重提升,也有利于工程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通过对工程地质实习的教学改革,使得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教学联系更紧密,学生能更深刻地了解到工程地质课程对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性。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地质现象、地质作用以及学习工程地质问题解决方式,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应用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对工程地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得到了明显的好转,为后续的土木工程主干课程打下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洁,黄婧雯.基于“兴趣—实践—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类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17(07):66-68.
[2]肖武权.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7,(01):148-151.
[3]李苗.“三位一体”与行动学习相结合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16(06):80-82.
[4]王军,陈金陵,梁桥,等.论转型期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融合式实践教学[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05):73-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