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地方历史文化名人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实践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9 16:22:5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将地方历史文化名人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可以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运用地方历史文化名人进行思政课教学,需要教师全程主导、学生充分参与,课前充分准备、了解把握素材,课上恰当取材、辅助理论教学,课后实践考察、巩固教学效果。运用地方历史文化名人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还要注意做到教师精心设计、提前准备,适当运用、突出主题,教师引导、学生主体。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地方历史文化名人;课堂教学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滕丽娟.地方历史文化名人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87):275-277,314.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挖掘和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大学生的获得感,从而增强理论教学的实际效果,实践证明颇有成效。高校坐落的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基本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本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课题教学中的分析讲解,能够取得比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 地方历史文化名人运用于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理论教学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欲增强理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必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充分运用高校所在地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辅助教学,让地方名人轶事走进课堂,让大学生走进名人故里、历史故事发生地、地方历史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的感召力,能极大增强教学效果。

(一)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实现梦想的信念意志,都来自于对本国家本民族本地方的高度认可与充分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都来自于对中华文化深深的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珍惜时间、积极进取、青春奋斗、报效祖国,根本的是要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来自于他们所了解的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华文化、来自于他们所感受的荡气回肠的中华民族精神、来自于他们所体会的漫长历史长河中的历史名人事件。而这一系列增强文化自信的源泉基本都产生于具体事件、依托于具体场所、表现于具体人物。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光凭抽象的说教效果甚微,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让大学生走近历史文化人物、历史文化瞬间、历史文化遗址,通过近距离接触、亲身感受、系统了解感受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经历中被震撼、被感染、被教育、被激励,于切身感受到的历史文化中油然而生高度的文化自信,能够产生语言说教无法达到的效果。[2]

\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功能主要靠教师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在教学中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3]思政课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言传身教,在大学生心中播撒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辅助教学,教师首先要有大量的相关积累,要能够准确把握、深入理解,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恰当运用,游刃有余。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首先要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梳理和研究,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思政课教师也会经历一次再教育的过程,一是能够丰富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充实课堂教学的素材,二是在走近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过程中,思政教师也会再一次被感动、被激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充分有效运用地方历史文化名人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从课前备课到教学运用的各个环节中,思政课教师自身从知识到情怀的综合素质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思政课课堂教学不懈追求的目标。增强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一方面要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要把理论讲明讲透,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魅力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追逐人生梦想、厚植家国情怀。另一方面要在教学形式上做文章,从思政课的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及教学目标出发,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懈探索和尝试。教学实践证明,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引入思政课课堂教学,既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能够创新教学形式。高校所在区域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地域上的便利性,大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切身感体会。在每一门思政课的不同教学内容中,利用相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教师教学设计、学生课前准备、课堂运用讲解、课后总结反馈的各个环节,大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通过实地参观考察、文献综述整理、课堂讲解交流,课后探访寻迹,实践证明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和热情,增强课堂吸引力,增强教学实效性。

二 地方历史文化名人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每一所高校所在地,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资源,都可以找到辅助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资源。以绍兴市为例,绍兴历史悠久,具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自古人杰地灵,名士云集,素有“名士之乡”的美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地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让历史人物走进课堂,让大学生走进历史人物故里、了解历史名人故事,能够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增强教学效果。

(一)课前充分准备

欲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引入地方历史文化及名人辅助教学,必须有课前的充分准备。绍兴作为历史悠久的“名士之乡”,历史名人和历史故事数量众多,很多领域都有影响深远的名人大家,某些领域会有多位历史名人。如何运用历史文化名人辅助课堂教学,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准备。结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确定需要引入地方历史文化名人的理论内容、选取最有助于教学目的实现的人物事件、安排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需要完成的任务,等等,都需要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围绕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充分准备,并将相关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使学生于课堂教学前做充分准备。

比如在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的教学中,绍兴这方面的历史文化名人数量众多,“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脊梁”鲁迅,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为了革命英勇献身的近代革命者秋瑾、徐锡麟,还有卧薪尝胆的古人勾践等等。受教学时间所限,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一一关注每一位相关历史人物,在理论教学中哪位历史人物最有助于实现教学目的,教师要先做到心中有数,并有所设计和准备。设计好课堂教学方案,还要将需要相关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考察对地方历史文化名人进行全面深入了解,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二)课上恰当取材

历史文化名人增强教学效果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环节的讲解运用来实现,名人如何进课堂、课堂如何讲名人则是关键。课堂教学实践中,对需要引入历史文化名人辅助教学效果的理论授课内容,采取课堂教学中设置“五分钟介绍名人故事”等形式,使学生在课前了解到的相关历史名人在课堂上登台亮相。在名人介绍环节,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理论教学内容,选取符合教学需要的历史人物在课堂上介绍展示,学生对地方历史名人的课前调研了解、课上公开展示,一方面能够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在学生的介绍展示中选择最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历史名人。[4]绍兴历史文化名人众多,与某一具体理论内容相关的历史名人可能有多位,适当取舍、恰当选材就非常关键。

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弘扬中国精神”部分的教学中,与中国精神相关的绍兴历史名人有鲁迅、秋瑾、徐锡麟等多位,学生在历史文化名人展示环节对这些名人也都有提及,主要运用哪一位历史名人辅助理论教学,就需要有所取舍、恰当选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对多位历史名人的认知和了解、选取绍兴最有代表性的鲁迅来辅助理论教学内容,事实证明效果很好。绍兴有“鲁迅故里”之称,鲁迅故里和鲁迅事迹在绍兴家喻户晓、老少皆知,鲁迅也是最有民族气节和中国精神的近代中国文人和思想家之一,人物及其事迹最有说服力。在“概论”课的“文化强国建设”部分教学中,绍兴历史文化名人数量更多,学生展示介绍了文学家朱自清、思想家黄宗羲、王羲之、教育家蔡元培、马寅初、科学家竺可桢、钱三强、演艺明星谢晋、陈道明、六小龄童、古代诗人陆游、贺知章,等等如此多的历史文化名人,更需要适当取舍。选取王羲之、蔡元培、陆游、六小龄童运用于教学,几位名人妇孺皆知,又涵盖古今、涉及多各领域,极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三)课后实地考察

为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实效,在课堂教学环节选用的历史文化名人及其事迹,要求学生课后进行实地考察,深入名人故居、纪念馆、博物馆和相关场所,身临其境进一步了解该历史名人及其轶事,感受其成长经历、人生轨迹、人格魅力和名家风范,通过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5]绍兴作为著名的“名士之乡”、毛泽东赞谓的“越台名士地”,知名的历史文化名人都是有根可循的。鲁迅故里、周恩来故居、秋瑾故居、蔡元培故居、徐锡麟故居、青藤书屋(徐渭)、书圣故里、英台故里祝家庄、西施故里,可以寻根。还有兰亭与王羲之、沈园与苏轼,大禹陵等等,可以访古。课堂教学中选用的历史文化名人,一定都是最具代表性、影响力较大的,在绍兴一定有他们的故居、纪念馆或博物馆,能够实地考察、寻根溯源,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

课堂教学中经过学生展示、适当取舍,理论教学选用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人,通过师生配合介绍了解历史名人及其事迹,完成了历史文化名人增强教学实际效果的课堂教学任务。为进一步增强理论教学实效,课后要求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理论结合实际,对课堂教学环节选用的历史文化名人进行进一步的深入了解。比如在“纲要”课辛亥革命部分的教学中,学生课后参观了徐锡麟故居、秋瑾故居;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部分的教学中,课后参观鲁迅故居、蔡元培故居;“概论”课文化强国部分的教学中,课后学生分头参观了书圣故里、兰亭、沈园、鲁迅故居、绍兴博物馆等等。[6]参观名人故里,切身感受名人成长成名的经历,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能极大帮助学生理解和强化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同时亦能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 地方历史文化名人运用于思政课的几点体会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以历史文化名人及其轶事辅助教学,为实现理论教学的更好效果,在课堂教学的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把握一些原则,处理好一些关系。

(一)课前设计,精心准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主阵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使命,教育部对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有具体的基本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地方历史文化名人辅助教学,既要遵循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又能恰当合理运用,增强教学效果,必须于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精心设计,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备课环节,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对教学环节及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主要理论内容是什么、欲实现什么教学目标、完成哪些教学任务、哪些教学内容需要进入地方历史文化名人、哪些历史人物事件最有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将用何种形式引入地方历史文化名人、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历史文化名人进入课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多少时间,等等。教师需要在备课中就每一个教学环节围绕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和充分准备。只有教师精心设计、充分备课,师生才能在课堂教学之前做好各自的课前准备工作,为顺利高效进行课堂教学奠定必要基础。同时把相关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前查找文献、搜集资料,了解相关地方历史文化名人,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二)适当运用,突出主题

地方历史文化名人进入课堂,选材的适度适量和准确恰当、运用于理论教学中的方式方法等,都必须准确把握,切不可过于随意、或过度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引入地方历史文化名人及轶事,只是辅助理论教学的手段和工具,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内容适当运用,不可喧宾夺主,舍本逐末。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何教学素材的运用都不能占用过多课堂教学时间,避免形式主义或娱乐化。理论教学是课堂主题,历史名人进入课堂是辅助手段,切不可对历史文化名人及其事迹大讲特讲,挤占过多课堂教学时间,冲击课堂教学主题,偏离轨道,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坚持选材最恰当最适度原则,选用历史文化名人应与所讲理论内容最相契合,从众多历史文化名人中选用最具代表性的素材,适当讲解,突出主题。切不可生搬硬套、随意引入、占用过多课堂教学时间,冲击教学的主题、冲淡理论魅力,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三)教师主导,学生为本

运用历史文化名人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增强课堂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使大学生于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切身感受的教学过程中理解接受理论课教学中的立场观点和理论。因此,在全部教学环节中,都要坚守这一初心,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在教师基于教学目标的设计规划和引导中调动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

首先必须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牢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使命和责任,把握大局,引领方向,调动气氛,控制局面。在运用地方历史文化名人过程中,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情感、价值、思想和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牢牢把握课堂主导权,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收获理论价值、感受理论魅力,增强教学效果。要避免为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兴趣而一味迎合学生,使课堂教学目标模糊、理论魅力丧失,教学效果削弱。同时一定体现好学生主体地位:课前准备素材、课堂教学运用、课后考察参观,每一个环节都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课前准备环节搜集了解地方历史文化名人,选取自认为适合理论教学主题的素材,制作微电影或微视频,在课堂教学环节于课堂上展示介绍,课后深入名人故里旧居博物馆或与历史文化名人相关的场所实地考察,亲身体验。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学生的课前了解和课堂介绍,将理论教学相关的地方历史文化名人引入课堂,课后通过学生深入实地、考察调研来巩固教学目标,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地方历史文化名人运用于课堂教学,创新了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兴趣,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中,课堂吸引力明显大大提升。高校充分挖掘和合理运用地方历史文化名人,一定能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亲和力与大学生的获得感,不断提升教学实效性。

\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
[2]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3)
[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新华网,2019-03-18
[4]黄岩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2):81-86.
[5]胡建,冯开甫.红色资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00-103.
[6]刘勇等.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33):191-192,2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28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