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国家对基础教育做最新一轮改革后,国家将课程目标确立为培养“完整的人”,本科教育的教育内容也趋向了生活化、综合化。由此,培养创新思维的“综合实践课程”应运而生。综合实践课程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这一个学习过程中“评价”要成为伴随学习的“实时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因此,在当下在地方本科高校中可实施性强的综合实践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课程评价;评价体系
本文引用格式:邓佳佳.地方本科高校综合实践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84):141-142.
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关注学生们的自身发展情况,突破了旧有的以选拔人才为目的的课程评价。就高校中的综合实践课程而言,综合实践课程评价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评价的标准则以“自己”为参照物,而不是提前设定好的固定标准,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收获和所思所想,针对以上的内容对综合实践课程做出评价[1]。
一 地方本科高校综合实践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原则
评价视角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综合实践课程的依据的不同,概括来说综合实践课程的基本依据主要包括态度、能力与知识三个层面。态度是指一个人愿意为实践课程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多少,对综合实践课程的认知、了解程度,是否愿意主动加入并完成自我的提高。能力泛指完成综合实践课程所应该具备的所有基本技能,例如独立思考并完成任务的能力、服从管理的能力、使用实践设备的能力、总结工作的能力等等。知识指的是学生在综合实践中获取了哪些新知识,取得了多少进步。在评价原则上,主要遵循五个原则:即发展性原则;合作性原则;结合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反馈性原则,其中结合性原则又包括教学与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一)发展性原则
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原则,力求实现三大转变,即评价目的的转变、评价重心的转变和评价维度的转变。综合实践课程评价要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由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们能力的提高,为社会提供真正的精英人才。评价重心的转变则是由评价结果转变为对实施课程方法的评价等。还有一大转变就是评价转变为多维度评价,既有横向的评价也有纵向的评价,使得评价全面化。
(二)合作性原则
评价环节,教师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们要有参与其中的意识,而且随着就业形式的发展趋势,企业也是评价中的一份子,在合作评价中,评价对象可以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三)结合性原则
首先,实践要与评价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随着实践课程目标的改变,评价的方式、评价的具体标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不能把评价这一环节放到最后阶段进行,而是贯穿于每次的实践,学生可以写实践报告、实践提纲,教师审阅学生的实践成果并对其做出阶段性的反馈,及时督促学生改正纰漏,在实践教学中,也要随时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人际关系的处理、价值观的形成等问题。
其次,把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结合起来。所谓自评,就是综合实践课程的参与者的评价,包括具有领导作用的教师的自评和学生对自己实践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自评实则是自查的过程,自己给自己找问题。他评的意义在于别人发现并指出自己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是继续要发扬的优点,别人作为存在的另一个个体,往往能看到自己没有意识到的缺点,包括教师互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学生、学生评教师、企业评学生教师等多种评价方式。在综合实践课程评价中,只有把自评和他评相结合,才能发挥评价本该发挥出来的价值[2]。
(四)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首先体现在评价要针对具体的学科。学科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评价方式,所以要求每门综合实践课程都要有一套明确、可实施性强的评价体系。评价的针对性还体现在主体上,评价体系要有自己高校的特色,结合本校实践课程的具体开设情况和本校学生的情况,甚至要根据不同的班级、班级内不同的学生开展评价工作,因为学生具有个别差异性,不能以偏概全。
(五)反馈性原则
综合实践评价是一个透明开放的过程。综合实践课程过后,必须要有评价反馈这一过程,反馈给实践的参与者,并有依据使其接受评价的结果,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探讨会,面对面的找出不足,促进发展[3]。
二 地方本科高校综合实践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
目前来看,综合实践课程评价的参与者为教师和学生,随着综合实践课程的普及,评价不仅需要教师、学生这一类课程的参与者参与评价,更需要课程的非参与者,例如企业、学校加入到评价主体中来。综合实践课程实施中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实践计划的合理性、实际领导的本领、具备实践知识多少的能力、对不同学生持有的不同态度、课后反思总结的能力等等,这些都影响着对教师的评价。综合实践课程学习成果的评价主要指学生在实践操练中所得到的在原有水平上提高的多少。综合实践课程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以综合实践课程评价的主要标准就是集中于学生发展的如何,获取了多少知识,取得了哪方面的进步。评价过后要把结果反馈给学生,具有领导作用的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总结工作,以便进一步完善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方案。学生可以对教师一段时间的实践指导提出意见和建议,甚至是学生间互评,教师间互评,说出对方在实践中存在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不足,可以把它做成文字描述,也可以做成表格,或者时间表等等。成果的评价分为学科知识运用的能力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对参与者做出整体的评价[4]。
三 地方本科高校综合实践课程评价的实施策略
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评价是为了综合实践课程有秩序的开展,实践证明评价要尤其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属于目标管理评价,形成性评价属于过程管理评价。综合实践课程的良性健康发展需要既注重最终目标,也要注重阶段性目标,只有把每个阶段的实践评价实施好,才能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良性循环,促成实践课培养创新人才的终极目标。
二是把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结合起来。静态评价只是就学生、教师等当下的实践情况、实践结果的评价,为某个时间段的实践情况做一个总结。而动态评价则是对学生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评价,学生目前的状况就过去而言有了哪些进步,还有哪些方面有待改进,或者就学生目前情况为将来设定计划,提前针对性的培养所需人才。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的结合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发展考虑[5]。
三是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从单一的评价维度转变成多维度评价。既包括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对教师的评价,还包括对实施计划安排、实施方法等的评价,综合实践课程采取过程性评价,关注在实践中成长的学生和教师,记录下来可以当作实践方案中的一部分予以其他人借鉴。对于学生也要多方面进行评价,把学生的自我发展放在首要位置,能看到学生较之前是否有了明显的进步或者学生在哪一方面有过人的能力,这些都应该是评价的核心。
四 结语
综合实践课程评价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课程评价的对象包括课程本身、课程的实施者和课程的效果。综合实践课程评价以现代先进的课程评价理论为指导,通过系统地搜集、分析学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各种信息,根据具体科学的标准,采取恰当的评价方式对综合实践课程实施计划、实施过程和预想成果作出的评定,就能够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完善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计划等等,从而达到提高课程质量,提高学生能力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凤华.现代教育评价:理论·技术·实践(修订版)[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2]孙王月.浅谈专业技能课实践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科学技术创新,2011(33):228.
[3]王京.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高校思政类课程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25):153-154.
[4]邓佳佳.《导演基础》教学方法改革及评价体系研究[J].新闻传播,2016(18):104+106.
[5]张瑞.应用型高校课程资源建设研究与实践[J].传播力研究,2019(2):161+16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