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党校原著课教学如何坚持问题导向 ——以引导学员研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9 11:22: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党校的教学对象主要是成年的、已经在职的党员领导干部,这与国民教学系列中教学对象主要是尚未走上工作岗位的未成年人的教育有很大的差别。衡量党校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是看教学是否有利于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未成年人的教学质量衡量标准是不同的。要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前提是坚持问题导向。对于相对抽象、深奥、枯燥的原著课的教学而言,更要注重坚持问题导向,否则,学员就会觉得原著课的学习内容空洞、与实际生活没有关系,觉得原著课的学习意义不大甚至没有意义。笔者以自己在党校教学中引导学员研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分享自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原著课教学;问题导向;党校

本文引用格式:韦朝烈.党校原著课教学如何坚持问题导向——以引导学员研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91):202–204.

教学的的生命力在于教学的质量,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而言是不一样的。党校的教学对象主要是成年的、已经在职的党员领导干部,这与国民教学系列中教学对象主要是尚未走上工作岗位的未成年人的教育有很大的差别。根据成人学习理论,成人的学习任务已经由儿童、青少年时期的以身心发展为主转变为以完成特定的社会责任、达到一定的社会期望为主;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目的指向未来的生活,而成人学习的目的则应该主要在于直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当前的社会生活问题。因此,衡量党校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是看教学是否有利于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未成年人的教学质量衡量标准(诸如知识掌握的多少、身心发展状况、升学率高低)是不同的。要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前提是坚持问题导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相对抽象、深奥、枯燥的原著课的教学更是如此,否则,学员就会觉得原著课的学习内容空洞、与实际生活没有关系,觉得原著课的学习意义不大甚至没有意义,等等。那么,党校原著课教学如何坚持问题导向?下面,笔者以自己在党校教学中引导学员研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为例,分享自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实践充分证明,原著课教学如果真正能够做到坚持问题导向,学员会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学员对原著课的兴趣甚至大于其他非原著课。

一以提问自答的方式对教学目的及其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加以科学说明任何课程的教学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而且应该和学员说明白教学的目的。本人在引导学员研读《手稿》这个课程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在党校开设这个课程的目的,这就是:一是坚定政治信仰;二是提高执政本领。那么,为什么提出坚定政治信仰的问题?这是因为,一直以来,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蓄意诋毁马克思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党员干部可能会受到影响或动摇理想信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而我们有些人甚至党内有的同志却没有看清这里面暗藏的玄机,认为西方‘普世价值’经过了几百年,为什么不能认同?西方一些政治话语为什么不能借用?接受了我们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为什么非要拧着来?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那么,为什么提出提高执政本领的问题?这是因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完成肩负的使命,仅仅政治过硬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到本领高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

那么,实现上述两个目的重要途径是什么?根本途径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干部要成长起来,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

 
那么,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什么?根本途径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我们:“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读强记,常学常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那么,马克思的原著很多,读原著为什么要读《手稿》?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包括现在和将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是一部具有转折意义的“活”文本。主要表现在:1.它是解答“卡尔·马克思问题”的历史钥匙。所谓“卡尔·马克思问题”,就是“马克思何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手稿》是马克思自身的转变的开始,是马克思学说的诞生地。2.它是马克思文献中被引用最多、思想含量和解释空间很大的文本。正如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尔都塞指出:“长期以来,《手稿》一直都是“斗争的论据,诉讼的藉口,防御的堡垒。”3.它是防止马克思主义工具化、教条化的“解毒剂”。马克思主义有“两个敌人”,一个是反对群体,一个是追随群体;而对马克思学说的不良影响而言,更多的是“后一个群体”。对于后一个群体,马克思曾经在多个场合多次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研读《手稿》,“人的目的”的人本主义价值就得以重现,前苏联教科书中冷冰冰地、见物不见人的马克思唯物史观得以重新“激活”,这对于我们科学把握什么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正如比利时著名学者亨·德曼所指出的:“《手稿》对于重新理解马克思学说的发展进程和全部含义具有决定的意义”,“这部著作比马克思的其它任何著作都更加鲜明地揭示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信念背后的伦理的、人道主义的动机”。

其次,它是一部对“人的命运”历史审视的伟大著作。《手稿》的核心理论是人的异化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其实质都是关于现代人的命运和人的解放的理论。

《手稿》标志着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实现革命性变革的尝试和开端,这一变革的实质在于,它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转换,即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与此同时,哲学聚焦点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

再次,它是一部“继往开来”的不朽之作。一是《手稿》确立了马克思学说的框架(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与来源(对政治经济学的批评、对现代形而上学的批评、在批评基础上阐述的共产主义原理);二是《手稿》构成了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基础,主要表现在:论述了劳动在人类文明和历史进步中的伟大意义;提出了物质生产在构成社会诸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强调了“实践”的观点;初步表达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自然科学和工业的伟大历史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了解不多,甚至很多人都没有怎么读过。这些原因主要包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相对于马克思其他原著更深奥难读;有些党校过去一直没有开设这个原著课,等等。

正是通过层层递进地提出“为什么提出要坚定政治信仰?”“为什么提出要提高执政本领?”“实现上述两个目的重要途径是什么?”“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什么?”“读原著为什么要读《手稿》?”这五个紧密相关的五个问题,同时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加以回答,实现了对教学目的及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的科学说明,同时也把《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深远历史意义不知不觉、润物无声地讲了出来。从学员聚精会神的状态中可以看得出,他们已经对学习《手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 对于原著本身的核心理论和重要观点要让学员带着问题去学习

任何原著都有自己的核心理论,学习把握原著核心理论的实质及其当代意义是研读原著的重点任务,也是研读原著的根本意义所在。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邓小平则指出:“我们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因此,对原著理论的学习,一定要联系实际,这个实际至少有四个含义:一是理论学习本身可能引起的思考或困惑(过去对理论的理解和现在重新学习的理解之间有差异的时候哪种理解更准确?);二是理论主张和实践中的实际做法存在的矛盾现象(如何解释这种矛盾现象——到底是背离理论?修正理论?理论过时?还是这些都不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理论在当今社会的适用性问题(理论原创者创立理论时所依据的当时历史条件和社会经验与当今社会显然有巨大差异,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理论在当今社会是否也是适用的?);四是要回应社会上各种歪曲、诋毁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论调。

具体到《手稿》来说,前面已经讲到,《手稿》的核心理论是人的异化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在让学员阅读原著之前,本人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员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去思考,阅读思考之后再提问学员,让学员来回答,最后老师再来点评和总结。这些问题如下。

1.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私有财产制度是导致人的异化的最根本的原因,因此他认为要扬弃异化必须扬弃私有财产。您认为,导致人的异化的原因除了私有财产制度,是否还有其他原因?换言之,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有人的异化?如果有,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扬弃我们现实社会生活中人的异化?

2.在读《手稿》之前,您对“共产主义”是怎样理解的?马克思在是怎样阐述共产主义的?您过去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和马克思的阐述是否有出入或者偏差?“共产主义”的名称能否涵盖马克思所阐述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如果不能涵盖或者遗漏了更重要的内涵,“共产主义”的翻译是否值得商榷?在当今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方面提出的中国主张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绝大多数人国家的认同和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马克思的最高社会理想(我们曾经把它翻译成为“共产主义”)是什么关系?

3.《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那么,我们现在消灭私有制了吗?如果没有,是不是我们修正或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共产主义”的阐述第一句话“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这对我们解答这些问题有什么启示?

4.通过《手稿》的学习,您对“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马克思主义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不人道”、“青年马克思和晚年马克思是对立的”、“中国还没有经过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阶段就建设社会主义是超前的、违背规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是补资本主义的课”等等社会上各种歪曲、诋毁马克思主义的论调和思潮的看法是否更清醒了?

5.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正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关系?

我们发现,学员对这些问题都很感兴趣,讨论也很热烈,课后与老师私下交流的时候都纷纷表示收获很大,不少学员认为自己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确实是片面的、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有的学员甚至提出建议,把本人原著课的题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改为“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听了老师的这个课才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当然,学员建议的这个题目表述不一定准确,本人也不一定采纳。但是,从学员听课的认真专注状态和课后的这种反馈来看,坚持问题导向确实是党校原著课教学增强针对性性和实效性、提高吸引力和生命力应该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

\

 
参考文献

[1][美]马尔科姆·诺尔斯(Malcolm S.Knowles)著.蔺延梓译.现代成人教育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2015-12-11.
[3]习近平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D].2019-3-1.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王飞飞.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念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6(35):11–2.
[6]许春红.试析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方法与途径[J].教育现代化,2015,5(11):106–10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25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