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让人才的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将转专业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工作。作为西南科技大学转专业工作的文件制定参与者及具体实施人员,文章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分析了2017~2019年本科转学专业的背景和现状,以期能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部分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高校;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管理
本文引用格式:郑晓莉.大学生转专业管理工作思考——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9):86-87.
Thoughts on College Students’Transfer to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Tak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ZHENG Xiao-li
(Marxist College,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Sichuan,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deepe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and adapt the needs of talen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turn professional into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As a document development participant and specific implementer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is paper takes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 transfer major from 2017 to 2019,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inspired.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ransfer to major;talent training mode;university student management
一 转专业的背景
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通知指出“要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发现人才、造就人才,让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实现。”根据文件精神以及教育部2005年颁布并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部分高校围绕本科教学的核心元素之一“专业”推出了各种改革措施。
二 转专业的现状与分析
现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对2017年至2019年,本科生转专业现状进行分析与思考。西南科技大学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2017年第41号)和《西南科技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生学籍管理办法》(西南科大发〔2017〕30号),在2018年颁布并实施了《本科生转专业实施办法》,为更多学生创造了改变专业的机会,满足了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规定了以下几种情况,可以申请转专业:
(一)自愿选择学生的原则。在学习过程中对其他专业和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可以申请。
(二)双向选择原则。在校学生提出申请,各学院根据专业实际情况确定接收其他专业转入学生。
(三)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建立公平、公正的标准和程序,健全信息公开和公示制度。
按照转专业文件精神,在2017年,西南科技大学共有1102人申请了转专业,704人最终成功转专业,其比例为63.8%。
2018年,按照最新修订的文件精神,学生第一学期所有课程平均学分绩点(占50%)和面试(占50%),计算总成绩进行排序,从高到低录取。由学院组织专家组进行面试,考察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质量,社会实践或实际工作表现的情况,协作和心理健康,创新精神和能力、科研创新潜质等。本专业的发展潜力以及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考生运用本学科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修订条件,2018年,西南科技大学申请转专业的人数为1026人,最终成功转专业的人数为584人,转专业成功比例为56.9%。
2019年,西南科技大学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资格转专业,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1号)精神,学校再次调整学生转专业成绩要求,学生转专业学校只提出总体要求,具体的条件由各学院根据本学院情况自行设定,2019年,西南科技大学申请转专业的人数为995人,最终成功转专业的人数为686人,转专业成功比例为68.9%。
根据以上三年转专业成功率情况的对比,我们发现,西南科技大学转专业要求再逐步放宽的情况下,依然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主要原因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学生自己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只要相关学科已经非常熟悉并且同时进行志愿服务,大多数学生将填写他们最喜欢的专业,并且从名单上掉下来的风险非常小,所以大多数学生被填报专业录取。
第二,在填写志愿者时,大多数学生填写了提交调整,一些学生被转移到他们不感兴趣的专业,因此,这部分学生原本是转专业的主力军,但由于学校转专业取决于学业成绩条件的限制,对成绩要求相对宽松,但这部分学生的专业兴趣仍然有限。
三 转专业的意义
通过我校2017年~2019年3年间转专业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会计学、法学、软件工程、自动化、经济学、工程造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为最热门的十个专业,其中转入专业主要是我校就业比较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作为转入专业,是近几年“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的体现。因此通过转专业的数据也能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本科招生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四 转专业工作的困难
(一)有些学生因为高考而未能进入理想专业,而且他们的专业意识较弱,入学后对本没有学习动力,致使更加不了解该专业,以对学习的负面态度,甚至因为对课堂教师有意见,从而对整门课程产生厌倦,形成恶性循环,缺乏对相关政策的关注和理解,有些学生仍然被动地接受学习。
(二)大多数学生对大换班没有理性思维或专业指导。在选择专业转移时,你往往会忽略它是否适合你,你是否喜欢这个专业,它的潜力是否被挖掘等等。只关注可以转移结果的“人云亦云”。进入新专业后,学习的热情没有改变,也没有原来的专业那么好。
(三)学生专业的转移可能会导致一些教师的工作量不足,并失去一些受欢迎的学生,部分专业及教师对这项工作存在抵触情绪。
(四)学生转专业成功后,信用评级下调和交叉审批是困难的,增加学分需要更多的专业课程,一些学生甚至需要申请一个扩展的学术系统来毕业。
五 转专业工作的方式
(一)在学校层面,你需要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创建科学合理的文件。要明确教育政策专业政策转移的具体要求。重点关注转移教育部专业文献精神的要求。此外,是否应根据转学专业人员适合释放的学校的实际情况澄清学校?释放多少钱?它也在相关的指导文件中描述。与此同时,学生转入专业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解决学术问题的“救命稻草”,包括专业兴趣低下。一些学生为了满足专业需求,他们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学习其他领域,拓宽专业视野,成为多才多艺的人才。
(二)在学院的层面,你需要真正理解学校文件的精神,从被动接受到积极改革。重大自由化影响了大学的所有专业,因此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改革和加强专业建设。同时,我们必须以专业推荐课程,新生入学等形式结合我们自己的专业福利,并邀请该部门的知名教师和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到课堂。“基础”方法允许学生了解其专业的优势,特征和就业条件,从而阻止他们参与专业流程。还需要加强课程和教师结构,让其他专业的学生对其专业的特点和好处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有更多选择课程的机会。
(三)在学生层面,我们应加强公共关系和科学指导,防止学生盲目应对学校改革。新生教育,“学生专业就业指导”印刷,校园广播电视支持。对学生相关政策的全面和三维理解。同时,它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他们的情况。避免“追逐跟随”和“盲目跟进”现象。特别是,过渡到专业的学生有太多的辅助课程,如信用交流,如职业原因,以及他们是否需要在过渡后相关问题。需要支持分析,例如导致扩展。此外,学校需要制定解决方案,解决学生转入职业后出现的常见问题,如学分,缺乏专业修复科目,以及适应新环境。
总之,高校的发展存在诸多困难。充分认识和理解学校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永春.对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现象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2(04):25.
[2]闫妍.关于高校本科生转专业问题的思考——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3,24(04):54-57.
[3]曹燕红,陈素芸,骆洋,等.高校学生转专业的动因分析与对策[J].文教资料,2012(28):158-159.
[4]罗海萍,李俊伟,楼策英.大学一年级学生专业重选实践探索——浙江大学的案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5(24):99-106.
[5]陈瑞浮,李微,齐华东.高校转专业工作探析——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6(13):152-153.
[6]杜立平,孙建树,刘瑾,等.大学生转专业的现状研究[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8,26(01):61-68.
[7]马毅,覃飞.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现状分析与思考──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J].时代教育,2018(11):102+10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