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面临非主流文化、网络热点事件和西方“普世价值”等挑战,在高校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传播模型有利于说明传播者、媒介和受众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的影响。针对互联网各种不良因素的冲击,急需发挥传播渠道多元优势、避免内容“去中心化”劣势、把握各级高度重视机会和破解学生选择性心理威胁等方面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
本文引用格式:秦晴.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84):219-2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点内容,更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其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大学生核心素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1]。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复杂环境,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高校育人的重点任务是如何在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有效传播。
一 互联网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面临的挑战
美国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曾提出“五力模型”。这个模型用于研究产业吸引力,通过研究同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这五种力量分析某产业的竞争规模和程度[2]。为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挑战,运用“波特五力模型”的知识衍化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五力模型”。
(一)现有非主流文化(现有竞争者)良莠不齐,学生批判性思维待强化
网络非主流文化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在交互过程中产生的以独特、创造和另类为主导的文化现象,如嘻哈文化、二次元文化和鬼畜文化等[3]。近些年,我国一些传统人物和历史事件经过二次创作后被网友恶搞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以孔子为噱头对优秀传统文化所作的“国学辣妹”式的诠释等。这些非主流文化因标新立异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及模仿,是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文化传播的强有力竞争因素。因此,在芸芸文化里,如何让学生坚定信念,正确辨识是非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攻破的一大难关。
(二)网络热点事件(潜在进入者)一触即发,传播信息把关力待增强
“网络热点事件”,又称网络群体性事件,主要指经某一媒介传播引起全民关注、讨论、甚至线上线下共同参与的事件[4]。在这“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网络热点一旦爆发,就会产生病毒式传播,即人们纷纷充当二次传播者,对热点事件进行更大范围地宣传,甚至再创作生成相关衍生品。从高校学生自身来说,他们仍以校园的思维定势为人处世,“三观”还未定性,且自我约束力薄弱,容易随波逐流,所以对于网络热点事件的吸引难以抵抗[5]。而就整个环境而言,作为高校学生信息接收把关人的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对于网络热点事件疯狂式传播的力量无法第一时间先替学生过滤不良信息,给学生自主发挥提供了空间。因此,把关人怎样在网络热点事件传播源头有效对学生进行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任务。
(三)西方“普世价值”(替代品)暗度陈仓,舆情监控力度待加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24字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层次高度凝练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美好的共同愿望和精神诉求,而西方“普世价值”是以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等为核心超越一切的绝对化思维模式。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西方“普世价值”是资本主义国家执行“霸权主义”的强有力武器。
(四)高校(供应商)传播方法趋于形式,学习氛围营造待深入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逐步从单一的主题班会、理论报告会、书画展等传统形式转变为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丰富传播方法,如根据学生兴趣开设有关网络微课、针对学生关注点拍摄系列微视频、在易班搭建互动讨论平台等。这些传播方法的转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传播效果仅是差强人意。除了因为互联网环境的复杂和虚拟性在一定程度降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深刻性,还因为高校的传播初衷或多或少都带有政治色彩,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是形成了表面的认知,甚至产生麻木心理。
(五)高校学生(购买者)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普及覆盖面待扩大
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大多都只会埋头苦读,不谙世事。受自身学识、家庭以及成长的社会环境影响,每个人理解事物的能力都有所不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更多是一个虚化抽象的概念,它高度凝练的24字若不能充分展开理解,很难真正形成认同。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传播模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和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给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奠定思想引领和方向确立,而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践行空间和发展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传播模型如图1所示。
三 影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的因素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瞬息万变,我们只有准确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进一步精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被高校学生认知、认同及践行很大程度建立在它的信息是否被学生准确接收。通过图1建立在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传播模型看出,在直线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媒介和受众这三个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也是直接影响有效传播的重要因素。
四 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的途径
(一)发挥传播渠道多元的优势,建立传播的标准
互联网互联互通的特点使得信息传播形式变化多端,传播渠道丰富多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校以贴近学生的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各大高校通过创办微信公众号平台、组建网络育人建设工作室、排练经典剧目等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载体。但是为了抓住学生的眼球,一些传播难免有意夸大其词,掩盖了真实的内容。所以,相关部门应尽快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规范,设置传播“警戒线”,从源头有效制止借创新为由做出的低俗传播行为。
(二)避免内容“去中心化”的劣势,塑造传播的品牌
互联网传播的一大特点是便利便捷,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效传播给学生,高校往往会采取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例如高校会举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新媒体大赛,即通过鼓励学生拍摄微视频、制作微动画、开设网络微课堂等形式以赛促学。但由于网络信息简洁的限制,学生很容易将核心内容分解成碎片化的信息,无法真正深入理解。所以,如果能结合学生实际通过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品牌,将相关知识要点一一有效呈现并进行持续推广传播,就能奠定网络传播的基准,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学习的漏洞。
(三)把握各级高度重视的机会,强化传播的力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上至下各级大会、领导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强调的“多频词”。高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应该把握这种高度重视的机会,将传播从常规性上升至经常性,找准育人的短板,摈弃思想固化,抓住学生由心接受的“痛点”进行创新,进一步强化传播力度。
五 结语
根据上述分析看出,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在内容、渠道、强度和干扰等方面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有效传播和认同。
参考文献
[1]何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9(05):40-42.
[2]高德扬,方明东.网络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信息认知方式的影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04):78-83.
[3]凌胜银,胡志彬,陈茂霞.决不允许用西方“普世价值”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7,2(05):92.
[4]秦晓华.“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高校的渗透:路径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8(06):61-65.
[5]高树文,滕怀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02):189-190+19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