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大类招生”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大类招生对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正面、负面影响的研究和分析,就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存在问题提出了优化对策。
关键词:大类招生;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马杰,等.大类招生背景下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6):3-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整个世界已经迈入知识爆炸时代,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各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成为社会追逐的对象。然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专业划分过细、知识结构单一等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培养和造就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复合型人才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抑制。推行“大类培养、专业分流”的新型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可为囯家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出复合型人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后备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大类招生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早已意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各高校已相继采用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在开学后首先开设了基础课程教育,学生在接受通识教育后可自主选择专业。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影响了我国旧的教育体制,创新型人才成为当今社会的优质人才。为适应时代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学方针,并于2001年实施“元培计划”,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大类招生”中的“大类”是指“按学科大类”,即高校将多门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合并为一个大类。与传统“3+1”模式(“3”指生本、生成、生活;“1”指自主)相比,大类招生模式下的学生首先要进行1-2年的通识教育学习,熟悉学科基础知识,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的细分选择。大类招生给予学生二次机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对所选专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性。大类招生打破了传统按细分专业招生的模式,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举措。
二 大类招生模式实行的前提
高校实行大类招生模式并非简单之事,必须做好充分准备。首先,高校应当具备相对齐全、足够学生选择的学科专业。大类招生模式要求在1-2年的通识教育结束后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选择具体的专业,因此要求高校具备齐全的、可供学生选择的学科。如果高校不具备相对齐全的学科,没有高质量的课程支撑,在通识教育后学生的二次选择则会受限,高校就无法搭建大类招生模式的平台,前期对学生的通识教育价值也就没有得以体现,还可能因此产生资源浪费、教学安排不合理等问题。
其次,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应与时俱进。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局限于招生形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学方式的改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大类招生要求学生先进行为期1-2年的基础教育,在熟悉学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专业的细分选择。因此,第一阶段的通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加强学生对大类专业的了解,引导学生对各类学科的兴趣,为其专业分流打下基础;在第二阶段的专业教育中,学校应注重专业内的细分教育,培养优秀人才。针对各专业学校可设立对应的社会实践课,使理论与实践得以结合,减缓学生初入社会的不安感。
最后,实行大类招生模式要求高校拥有高效的管理队伍。由传统的招生模式过渡到新型的大类招生模式并不是简单的增加通识教育、给予学生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学校的管理队伍应当做好充足的准备,制定合理的招生、分流方案,系统地考虑实行大类招生应匹配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完备体系,使大类招生得以真正实施,否则大类招生将流于形式。
三 工商管理学科大类招生模式下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避免了考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
在高考结束填报志愿的时候,由于考生对自己的兴趣专业以及就业方向还未能够做出深入的规划,对大学的学科设置也不太了解,面对各种相类似的专业选择会感到没有头绪,最终大多数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存在一种盲目心态。了解各学科间的区别、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大类招生政策将相同或相近的学科合并为一个大类进行招生,减轻了考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模糊性,填志愿时只需填报所选院校的大类名称即可。通过该方式录取的学生经过1-2的通识教育后,能对大类中各专业、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全面的了解,对未来职业规划也逐渐明确,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在所在的院系大类范围内进行专业的选择。大类招生使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大类下的各个专业内容,让学生多了一个重新审视自身优势及特长的机会,这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明确自己的选择,为对大学专业不太了解的部分同学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2.培养大批量优秀人才
以往招生模式中,由于学生对职业规划以及行业知识缺乏了解,在填报志愿时,那些“热门”专业(如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往往备受欢迎,而“冷门”专业却鲜有人问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发生改变。不均衡的招生比例会对学生就业产生影响,造成社会人才需求比例失调,某种程度上讲,大类招生能有效地缓解这个问题。1-2年的通识教育延长了学生思考、选择的时间,学生思维能力逐渐成熟,具备第二次选择的条件,避免了由于过早步入专业学习阶段导致的基础素质低、知识面狭隘、专业认知不够等现象,有助于学生选择合适的专业,进一步提高学校生源质量,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另外,传统的招生模式由于专业设置过细,致使学校教学资源分散、整合程度不高。“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招生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状态,发挥院系在教学过程中的统筹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1.增加了学生学习压力
大类招生使学生通过一年的通识教育后能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因素自主选择专业,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位学生都能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由于高校学科资源的有限性,以及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的原则,每个专业都不可能接纳大类的全部学生。因此,依据第一学年的通识教育成绩进行资格筛选是学生进行专业选择的重要渠道。学生在经历紧张的高中学习后又必须马上投入到紧张大学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依然存在较大压力。学生在大学受教育的时间有限,通识教育占据较多时间会缩短学生接受专业知识教育时间,对学生系统、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学生对大类招生的认可度低
大类招生主要针对的是学生,是为了解决学生报考专业的盲目性。但社会与学习普及不到位的问题使学生对“大类招生”的了解不透彻,由此认可度低。即使一些高校的招生模式满足了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意愿,但由于大类下各专业受欢迎的程度不同,学生依旧对“热门专业”趋之若鹜。如工商管理类学生在进行二次选择时,大多会对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热门专业抱有浓厚的兴趣。庞大的学生人数与既定的师资力量不相匹配,既影响教学质量,又无法提供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而选择人数较少的“冷门”专业,又会造成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的闲置、浪费,影响学校的办学效益。
四 优化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采用“T”型人才培养模式
“T”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模式,简言之就是高等学校要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采用“T”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强调专业教育的地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人才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基础在于强化专业教育的培养。二是正确设置多能的知识结构。一专多能的优秀人才不仅要专业知识过硬,还需具备现代社会生活的公共知识以及接受并转化科技知识的能力。三是摆正一专与多能的关系。在“T”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一专”是根本,“多能”是关键;“一专”引导着“多能”,“多能”为“一专”服务。采用“T”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横向方面拓宽专业教学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各项技能;还可以从专业技能方面实现纵向深化,深入研究工商管理学科方面的知识。这种“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大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完善学校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及新型教学理念的不断提出,教学方法逐渐多样化。结合各方法的优点,本文提出以下建议:①适当减少课堂直面讲授。课堂讲授主要以教师的口头传授为主,这种灌输性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长时间的授课会使学生、老师产生疲惫,影响上课质量。因此,老师可选取一些重难点内容进行讲解,而一些相对简单的内容可以采取视频、自主化学习等方案。②引入网络教学课程。高校可以合理运用网络带来的便利,引入国内外优秀的网络公开课程,弥补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观看这些精品公开课时,老师可以辅以点评与讲解,使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③辅以案例教学。书本上的知识只有真正吸收才能学以致用,而快速掌握课本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便是以案例形式进行授课。老师在讲解知识尤其是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时,增加一些实际案例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大类招生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针对学生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提出以下建议:①划分必修与选修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我们可以依据学科的重要性对课程进行划分,将工商管理学知识体系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必修,而对于其他一些扩展性内容划分为选修课程,学生可依据自身特点进行选择。此方案一方面能够减少学生的基本压力,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方案,符合“因材施教”方针。②实施小组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比通过老师授课方式学到的知识可能更多、更细。老师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对每组学生下达自主学习任务,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对课程有个初步了解,并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所搜集的资料以及在初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再进行深入讲解。学生在查阅资料过程中,针对自己不明白的知识会进行扩展性搜索,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老师的查漏补缺则能更加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五 结束语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顺应了时代发展,符合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应对大类招生模式带来的各项挑战时,工管管理类高校应当结合高校及院系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性、针对性的措施,充分发挥大类招生模式下工商管理类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完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体系,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薇薇,杨海,芦颖,等.大类招生背景下物理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05):103-104.
[2]张永强,杨辉,张亚娟,等.大类招生背景下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基于东北农业大学的个案分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36):32-33.
[3]陈升,周东辉,王瑞金,等.大类招生背景下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50):1-5.
[4]郭中子.大类招生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8,9(14):104-105.
[5]王伟.大类招生背景下日语课堂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智库时代,2018(42):144-1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