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世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源于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突飞猛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需要创新人才。毋庸置疑,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界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更是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极大挑战。然而,课堂教学的改革一定要遵循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基本规律,不可急功近利;教育工作者要身体力行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创新型人才破茧而出。
关键词:创新人才;人才培养;课堂教学;小班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高莉彬等.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课堂教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8):21-23.
一 创新人才培养不可“盲人摸象”
我国二期课堂教学改革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时不我待,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但不能盲人摸象、一哄而上。课改以来,有的地方、学校一味否定传统教学功利主义蔚然成风。如何培养真正的创新人才,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值得我们深思。
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传统教学并不是一无是处:几千年传统教学的“物理空间”还是应该存在,不能被改得面目全非。虽然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教育能够丰富教育资源,但是教室空间内“传道授业、解惑”者神圣不可侵犯之讲台、黑板还是有它的存在价值。有些教师对课程改革中的“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偏差,片面抬高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在教学中的地位,步步侵蚀传统教学法的存在空间。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教育专家们不辞辛劳从成功课堂教学经验中提取出许多精华,但被教条地模式化,形而上学地设计了许多这样那样的“画饼充饥”式的课堂教学“模板”。
课改以来,迫于升学、留学特别是就业压力,许多地方、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却偃旗息鼓,似乎又回到了课改的原点关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我们全国教师和全体搞教育研究的专家们一定要认真探究其课堂教学的内在基本规律,不可“盲人摸象”。
二 知识是创新的载体,欲速则不达
教育界“创新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出现的乱象正本清源,是严重割裂知识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违背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创新是学生在有足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下简称为“双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较熟练、开放、灵活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法以及策略。显而易见,创新人才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抛弃“双基”的学习奢谈创新人才培养,是异想天开,是急功近利表现。类似于大字不识几个的人,硬要他吟诗作赋,贫瘠的土壤上岂能长出参天大树!都说“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坐在苹果树下,熟透的苹果落在他头上的突发奇想;试想,如果牛顿没有坚实物理、数学知识,一个苹果就能砸出这一项划时代的发现吗?当代科技最前沿的三项科学成果:分别是“暗物质”“暗能量”和“量子纠缠”。假如科学家们不具备渊博的物理、数学和天文学等知识,岂能通过计算其星球间引力,发现若仅凭现有质量的万有引力支撑的话,宇宙应该是一盘散沙;而要维持星球、星系、星团目前的有序运动,天才地提出宇宙空间必蕴藏着看得见物质5倍以上的“暗物质”这一震撼世界的伟大猜想吗?又假如研究者们没有以浩瀚的知识、技能作为背景,又岂能观测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这一事实,并由此顺理成章地推算出宇宙空间存在着“现有物质”“暗物质”总能量一倍以上的“暗能量”存在的杰作?倘若科学家们不具备娴熟的量子论、相对论知识,深厚的数学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就能够在空间捕捉到两个量子在相距千米、万米甚至“光年”级不同位置出现完全相关的相同表现——即“量子纠缠”这一震惊世界的伟大成就?当我们大肆赞叹西方国家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辉煌时,美国人却在处处表扬中国学生数理化基础的扎实,承认他们的学生多数为基础知识是那么缺乏和薄弱,西方教育界专家们正在反省自己的基础教育。片面的“学少悟多”是天方夜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不能舍本求末;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可急功近利。
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广博而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高的专业水平,有极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望,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富有坚持不懈的探索、创造精神[4]。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永恒主题和使命;然而培养创新人才的课堂教学却不可能千篇一律也没有什么可直接搬用的成功模式;教师只有“身体力行”,大胆去探索、不断尝试,才能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狠抓课堂教学“基础奠定”“推陈出新”“创新探索”的三个重要环节;其三环节要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顺势推进。在“大班教学,小班研讨”的课程改革背景下[5],改进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培养方式以及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础奠定
本文的一次课程为“2课时”,约为90分钟,该环节约占60分钟。基于大学课程的知识面广、内容量大,如果采用“传道授业”的传统教学方法会连正常教学课时都显得不足,何谈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我们的做法是在课前一天,将老师精心设计、准备的既覆盖本课时双基又能检测学生自学情况的3~5个思考题,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告知学生,要求学生提前自学课时内容并独立完成思考题,在上课前的头一天晚上9点以前将结果反馈给老师(没完成的,教师要个别提醒),老师逐个详细掌握其情况;第二天上课伊始,教师再次认真检查学生自学题目的完成情况(因个别学生可能有修改或补充)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然后每一题目先后抽一位本次准备“最差”的和“最好”的同学登台讲解、阐述,老师坐在台下认真收集其讲述信息;待学生所有题目讲述完毕,教师立即将学生讲而不清、述而不明的课程内容提交给全班,让全体学生各抒己见(教会别人的学习是效果最佳的学习方式)。尔后,教师针对全班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做简短弥补其知识漏洞、梳理归纳本课时基本的教学内容;接下来,安排学生定时动手做教材上经过教师稍加变动后的全部基础题目(稍加变动题目,是防止个别学生使用网络上的现成答案);时间到(做完题目),相邻前后桌四位同学商讨答案,共同性问题教师统一纠错。
本环节中,教师督促、检查学生自学情况以及让“最差”学生登台是在利用人的“面子观念”“自尊心理”和“人格魅力”,促成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实际上随着时间推移,“最”这个副词就“蜕变”为形容词“相对”了;让相对好的学生登台,是给予该学生效率最高的学习平台,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教师的补漏、梳理课本内容意在让学生发现自学过程的问题,示范、引导学生该怎样进行自学;教师进行纠错、归纳课时内容、练习等是在实现知识落实。该环节的一系列举措,其一是为了强化学生双基的掌握,其二是在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严谨治学、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
(二)推陈出新
本环节约30分钟。现行专业教材由于时效性注定其知识内容的陈旧、滞后,教师结合国际上科学技术发展,站在本专业科学最学前沿,采用“质疑”方式突破课堂教学内容的难点、突出其重点,给学生传达创新信息。
大学课程内容的“难点",多为构成难点内容的不起眼、不常用知识的匮乏或是学生没有相对充分的思维经验和知识高度不够所造成。譬如:我们在初中学习数学时感到平面几何中的综合内容“难”,其成因就是我们的“辅助线”这一不起眼边缘知识的淡薄,形象思维不够;而当我们在高中阶段学完立体几何知识后,就会“一览众山小”,平面几何的综合内容不是“难点”了。疑能激趣亦能生智;课堂上师生针对“难点”进行畅所欲言的相互质疑,教师收集所有信息后不要急于求成、应付了事,采用其融入国际上本专业的发展信息开展由浅入深、“沿波讨源”的反质疑,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唤起学生的思维共鸣;师生间相互质疑不仅可解惑,实现知识的拓展和迁移,又能丰富学生的思维经验,提高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不厌其烦地堂堂都如此进行,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不经意地提高,由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进入创新所需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课时章节的重点内容不仅是本课时知识的骨架,而且又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之所在或是在生产和科技上有重要价值的核心内容;教师结合科学技术发展、站在本专业前沿来进行突出该重点,不仅能够使该科时的知识内容体系更加完善、先进,进一步让创新“物质基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加牢固,同时能够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而该重点内容又是继往开来的关键知识,也恰好就是前人在前一章节知识内容上的创新成果,结合发展谈重点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人”创新过程,学习前辈们是怎样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而实现创新的,逐渐掌握创新的内在基本规律。重点突出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质疑,取长补短实施创新思想对碰,产生创新灵感,使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愿望进一步加强。在师生讨论、质疑过程完,教师集学生智慧将剩余教材习题稍加变动后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独立完成;汇小溪成江河,教学过程中的每课时都坚持不懈地这样突出重点且,定能极大地丰富学生想象力、培育学生冒险精神、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结合科技发展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环节,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质疑、讨论过程中的奇思异想、异常举止(教师一定要逐一记载以备后用),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并收集蕴涵创新元素的问题,一个学月汇总一次,从中挑选并拟出一至二个适合该阶段学生认知水平题目,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网络平台上展示;教师要对有独特见解、创新意识的学生在平台上进行大张旗鼓表扬、宣传并将平时成绩加分;利用强大的成就动机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创新热情,让创新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营造出学生人人想创新,个个学创新的氛围。
(三)创新探索
一门专业课在即将结束时留下两次课(约4课时),铺建学生创新之路,让学生懂得创新步骤,掌握创新的一般规律,认识、学会创新,进行创新实践。
1.学生创新并不应该是头脑发热的凭空臆想,而是在拥有系统、扎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前提下的一种实践活动;成功的发明、创新从来都离不开坚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每门专业课结束使用一次课约90分钟的时间,教师按教程的知识形成和不断发展的顺序,并结合其知识的发展背景将该门课知识连成片织成网;其知识的发展过程本质上就是前人成功进行创新的过程,后续每一知识(定理、定律、公式、结论)则是创新的典型案例;这样学生既可再次学习前辈是怎样提出问题、经历什么样途径、采用那些方法或方式实现创新的经验,又可再次夯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一创新的物质基础。
2.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上述过程后,教师可精选出的一篇《Science》《Nature》等顶级期刊中最前沿地跟本专业相关的论文和本校相关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提交给全体学生进行认真的学习和讨论,从中吸取丰富的创新营养、获取其创新的成功经验,为学生自主探索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3.良禽择木而栖。最后一次课(2课时,约90分钟)可邀请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进行交流、讨论本专业学习以来本科学生的“奇思妙想”和有价值的“创新性问题”;集思广益,确定创新实践的研究方向并拟出适合本科学生的几个创新课题(从本科学生的时间及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角度界定),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课题以3-5人/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创新探索,良禽择木而栖。本环节邀请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交流,是因为研究生具有更扎实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本科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在一起讨论会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个研究小组定期与研究生交流(根据课题,有些小组是博士生甚至是教师参加交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加清晰,自主创新更加有序。让人欣慰的是,经过几年探索、实践,学生的专业课成绩门门优秀,学生近几届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都获得一等奖,在全国各类竞技赛中都载誉而归,许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发表SCI学术论文(甚至个别学生能在本科阶段发表十几篇SCI论文);这也许就是我们要继续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课堂教学”的动力吧。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历史赋予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使命,更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许多大学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大学课堂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但要戒除病重乱投医的鲁莽;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要“执果索因”不断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般基本规律,大胆寻找其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能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教条化,任何课堂教学都要为“思维”“智慧”“创新”而教,让学生个个想创新,人人能创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4-09-03).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
moe_1778/201409/t20140904_174543.html.
[2]杨天平,何志伟,陈婷婷,等.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考试招生制度——基于《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5,9(05):24-29.
[3]杜瑞军,洪成文.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路径及挑战——教育家对话企业家微论坛纪要[J].中国高教研究,2015(06):31-37.
[4]朱崇实.研究型大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9):89-95.
[5]李俊宏.“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在我国实施的困难与对策——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01):180-181.
[6]郝璐,鲍国.论高校多样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6(30):146-1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