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同时指明“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的目标。这是历年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法治素养”的概念。研究怎样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关系到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是“法治中国”建设和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法治素养内涵的演变及语义价值进行分析,可归纳、提炼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最新内涵,为大学生法治教育明确核心要求。
关键词:法治素养;“七五”普法;法治知识;法治意识;法治信仰;法治思维;法治能力
本文引用格式:金子等.刍议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基于第七、第六个法治(制)宣传教育五年规划的比较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2):277-278.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并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其中包括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要求。这些都需要依法治国予以保障。十九大报告中“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的目标,是历年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法治素养”的概念。
一“法治素养”概念提出的溯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的主张,很多都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通过其他重要文件首先提出的[1],包括“法治中国”概念、“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坚持法治国家”等主张,“法治素养”概念亦是如此。
据查询考证,“法治素养”一词最早在党中央、国家政府层面的官方文件中出现或可追溯至2015年12月27日发布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简称“实施纲要”),其中四次提及“法治素养”;2016年4月17日发布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简称“七五”)[2]中则两次提及“法治素养”。两份文件均未界定“法治素养”的具体内涵。
从1986年伊始,我国接连进行了6个五年普法安排。由于“六五”“七五”是对公民普法工作的整体要求,较“实施纲要”更具广泛性、普遍性、代表性,鉴于此,笔者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将“六五”与“七五”进行比较研究,试图从普法工作的演变中提炼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进而为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提供价值指引。
二 第七、第六个法治(制)宣传教育五年规划的比较研究
结构上,“六五”和“七五”两份规划近乎相同,均为五部分,本文主要谈谈两份文件在内容上的不同。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强化
“指导思想”方面,“七五”新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要任务”的第一条也替换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主要原因是两份文件出台的治国理政时间、时代背景不同。“七五”围绕习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最鲜明的标志就是坚持党的领导。
(二)通篇改“法制”为“法治”,大力弘扬法治文化,突出对法治的信仰及自觉遵守
“法治”指依据法律的治理,俗称“水治”,强调法律的内涵以及法律意识的普及,突出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最高权威,蕴含了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与之相对应的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法制”,俗称“刀制”,侧重形式上的法律和制度及其实施。“七五”中不仅是题目及全文中用“法治”替代了以往所使用的“法制”,文本内容也实现了从“法制”到“法治”的切实转变。“主要任务”更加注重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理念、树立法治意识,大力宣传宪法法律至上、权由法定等基本法治理念;新增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熏陶、引领作用,使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律;新增“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家庭责任”。可见,“七五”更加强调对法治的价值认同,对法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精神层面的要求。
(三)将党内法规纳入普法范围,强调对党内法规的遵守
“主要目标”新增“全体党员党章党规意识明显增强”,“工作原则”新增“使党内法规为党员群众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主要任务”新增“(四)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适应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加大党内法规宣传力度;突出宣传党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尊崇党章,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决维护党章权威;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注重党内法规宣传与国家法律宣传的衔接和协调,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七五”将更广范围的党内法规纳入普法范围,掌握、遵守、运用党内法规的对象也由党员群体扩大至群众。
(四)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首要位置,强调仪式、特殊节日教育
“七五”“六五”都强调了学习宣传宪法的首要位置,在此基础上,“七五”新增了实行宪法宣誓制度,认真组织好12·4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活动,强调了仪式及宪法日在宪法宣传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五)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突出问题与新问题,提出更高更全面的法治教育要求
“七五”新增对国防、公共安全、诚实信用等当前突出问题与新问题的普法要求,应达到“提高全民安全意识、风险意识和预防能力”的效果,即“治未病”,对普法工作及受众掌握层次的提出了更高、更细、更新的要求。
“六五”及之前的普法主要强调普及法律条文和法律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而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在宣传法律法规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弘扬法治精神,积极引导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律。即,法治素养包含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以及高层次的法律意识、法治信仰等。
三 对“法治素养”内涵的提炼与探讨
结合修订趋势及相关文件讲话精神及学理研究,法治素养至少应有五个维度:
(一)法治知识:对具体条文的知晓、理解,以及对法的基本原理、部门法之间的异同、各类机构运作流程的初步了解等。
(二)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既包含对法、法律现象本质与意义的理论观点,又包含公民从法律角度对各类法律规范、行为的理解、评价,以及公民的法律知识、愿望和情绪,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
(三)法治信仰/法治认同:包括人们的理性精神、诚信守法、尊重法律权威、权利与义务对称的精神、依法维权和依法解决纠纷的习惯等,还包括法律至上、公平正义、权力制约、保障人权、社会和谐等价值追求。
(四)法治思维:是将法治的诸多原则实践于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标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法。
(五)法治能力:将以上元素运用于实际,依法维护权利和履行义务,采用法律方法妥善处理法律问题和矛盾纠纷的能力。
综上,笔者认为法治素养应包括法治知识、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信仰(法治认同)、法治思维以及法治能力,大学生法治素养就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学习法律知识、培育法治意识、坚定法治信仰、运用法治思维、践行法治能力等法治理性、情感与行为的总和。
四 对今后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内容在这一时期应把握以下要点:
(一)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法治素养培育突出宪法。
(二)法治作为目的具有价值观和信仰的驱动动力,法治素养培育与理想信念、思想政治教育联系更紧密。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继续强化,法治素养培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四)党内法规纳入法治教育的内容,实现从严治党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五)培育方式的网络化特征更加明显,教育者应加强运用新媒体等手段传播核心价值的能力。此外,参与性、互动式的实践教学是法治素养教育的必要补充[3],在开展实践教育时需把握以下重点:
(六)强调内化于心,侧重价值观教育,在法治教育情境中养成法律信仰。
(七)寻求其所学专业与法学的有机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八)充分挖掘社会资源,设置教育基地,社会各界联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只有准确把握“法治素养”的内涵,将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到关乎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高度,方可帮助大学生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莫纪宏.十九大报告中的“法”及其语义价值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3):68-78.
[2]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N].人民日报,(2016-04-18).
[3]金子,汤丽,翁律侃.青年医学生法治教育现状及路径探析——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为例[J].青年学报,2015(03):59-63.
[4]钟雪斐.浅探高职院校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9,6(55):10-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