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深化产教融合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也是新时代我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指出了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对此提出了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对策: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落实扩大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加强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聚焦“双师”素质,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特色专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加大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制度法律保障。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本文引用格式:谢娟.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4):116–118.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党的十九大为新时代我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的方向。高职教育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是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服务最直接的教育类型,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融为一体,它作为我国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和国家政策,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也是办好高职教育需要秉承的重要原则和必由之路。
在我国,产教融合是一个具有历史演变和动态发展的过程。《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强调政府主导深化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紧接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仍然强调继续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办学格局,随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办学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进入新时代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政府推动产教融合,将产教融合延伸至以高职教育为重点的整个教育体系。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要求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近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标志着高职教育由追求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
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以提升办学能力和办学质量的发展。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这种发展具有创新性和可持续性,要创造并形成高职院校特色专业,主动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随着我国高职院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和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打造大国工匠,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但是,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发展历程较短,从产教融合视角考量,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需要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政府过度干预削弱了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动力
产教融合的政策与措施基本上是在政府主导的治理体系中完成的,政府对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定、人才引进、专业设置等方面干预过多,这样高职院校没有自主权,失去了自主发展的活力,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深化。
(二)产教融合经费投入不足
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虽然在逐年增加,但高职院校在进行大规模扩招,高职教育仍是各类教育中的短板。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公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财政资金投入有限,其中专为产教融合而建立的财政拨付和奖励拨款等相关制度仍不健全,政府承诺的税收优惠政策也难以兑现,加上高职院校本身办学经费十分有限,企业在产教融合经费投入上主动性也不够,使得学生生均经费投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投入的总量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需要政府引导多元投入,保障产教融合资金运行,同时不断完善经费支持机制,可谓任重道远。
(三)“双师型”教师比例低,培养体系不健全
高职院校在教师招聘过程中看中教师的学历和职称,弱化企业实践工作经历,大多数年轻专任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不具备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小、比例低,且缺乏行之有效的培养体系,大多高职院校认定“双师”的标准局限于具备讲师及以上教师职称且有中级及以上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评定体系过于理论化。校内在岗专任教师忙于课堂教学和创造科研成果,导致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少有精力放在“双师”能力的提升上。从现行的高职院校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岗位晋升、项目申报等方面来看,并没有过多的政策向“双师型”教师倾斜,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健全,不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四)专业建设不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不强
长期以来,从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来看,高职教育存在着理论与实践、教育与产业发展相分离的现象,也就是常说的“两张皮”的问题。在专业课程设置与区域经济适应性方面,我国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低,且很少有针对新兴产业开设的专业,使得人才需求与市场供给不匹配。从《201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服务贡献50强”中显示我国高职院校在服务贡献能力和水平两方面有较大的差异,表明高职院校服务区域产业的能力和实效不强,使得我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难以得到保证。(如表1)
(五)产教融合政策以及配套机制引导作用不突出
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产教融合刚性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使得产教融合配套政策与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功利性,大多流于形式,高职院校与企业都缺乏深度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法律及政策体系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以及绩效考核体系等配套制度也存在缺失,很难为产教融合提供充足的支撑。
三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对策
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我国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在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已有的实践经验,积极完善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具体路径。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落实扩大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
加强党对高职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保证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要把“培养什么人”作为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抓手,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国家出台了系列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以及深化“放管服”改革,政府的地位和角色由过去的“主导”变成了现如今的“推动”,放松管制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增添了新的动能。为解决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困境,政府要逐步放宽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权的限制,而给予高职院校更多地办学自主权,这样高职院校可以更多地依据市场的引导进行办学,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展现自身专业特色,选用合适的模式来培养人才。一定的办学自主权一方面保障了高职院校办学的灵活性,另一方面成为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产教融合的前提条件,是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二)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加强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从事业收入和财政性经费两方面获得,政府作为我国高职教育投资的主体,首先要构建长效经费投入机制。通过设立高职院校专项资金,稳定保障产教融合资金的运行。不断提高教育经费投入,尤其要加大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投入力度,推动新常态下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其次,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多方合作交流机制。政府要引导多元办学模式,高职院校通过提高质量,增强吸引力,突出自身办学优势和提高“自身造血”能力,通过提高科研服务能力和研发成果质量来取得一定的补充办学经费,在确保以学费为主的事业性收入得到增长的同时,加大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主动吸引地方企业合作、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投入资金。再次,要给高职院校更多的财务自主权,加快改善实习实训条件。通过各类实习实训设施标准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办法的制定,不断推进实习实训条件接近企业的生产条件,深入推动产教融合新发展。
(三)聚焦“双师”素质,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2018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2019年1月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学的基础,大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成为影响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因,因此,需要建立严格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把好入口关。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关键,也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抓手。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化,在注重大学教师学历和职称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新进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可以大力引进企业的优秀技术骨干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教学工作。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评价激励机制,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每年选派一定比例的专任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帮助教师做好职业发展规划,鼓励高职教师向“双师”素质发展,打造工匠之师,培养造就高水平领军人才,有效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整体水平。
(四)建设特色专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深化产教融合的重点是把产业先进技术落实到课堂之中,融入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让专业教学对接产业发展,使产教融合成为助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基本动力。为加快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必须积极引导大学教师参加课程改革,通过校企联合开发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和遴选认定一大批高职教育在线精品课程等措施,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怀和增强职业技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需要紧跟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建立健全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坚持发挥行业企业作用,以教学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利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灵活性的优势,在教学内容上进行调整,着力提升行业指导能力,打造示范特色专业群建设。努力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增强服务实效,一方面要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例如积极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另一方面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提高高职教育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和水平,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五)加大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制度法律保障
产教能不能融合发展,制度创新是关键。产教融合在实际操作层面是非常复杂的,为了能够顺利执行产教融合制度,需要各级政府层面组织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产教融合联动工作机制。改革高职院校体制机制,要进一步为产教融合发展创造制度条件。产教融合在运行之初,主要是依靠政府的推动力量。一般来说,产教融合的基本指导性文件是由国务院牵头,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制定。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产教融合各主体的职责,出台校企合作法律条例,依法落实企业重要主体地位,使产教融合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能够做到有法可依,为依法开展产教融合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顾志祥.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9,(2):99–102.
[2]王波,张崎静.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教育发展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9,(2):48–50.
[3]周建松.落实《实施方案》系统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52–57.
[4]董刚.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49–51.
[5]王玉宝,杨永佳.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教育发展浅探[J].江苏高教,2018,(12):116–118.
[6]李克.吉林省深化产教融合: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税务与经济,2018,(5):103–106.
[7]汤智华.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瓶颈及出路[J].成人教育,2019,(1):71–75.
[8]程云.新时代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风向标——2018年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30–34.
[9]吕景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制度创新永远在路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24–28.
[10]马树超,郭文富.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4):58–61.
[11]覃川,郑萍萍.论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和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8,(12):34–37.
[12]雷久相,郭广军,欧阳波仪.湖南高职教育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9,(2):12–19.
[13]本刊编辑部.深化产教融合笔谈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16–32.
[14]邱晖,樊千.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动力机制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102–1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