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对园林绿化管理相关的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升温。为适应时代需求,促进专业发展,本文结合“双一流”背景,通过教学内容、方法、意识形态及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进,以期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园林技能人才。
关键词:“双一流”;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李静纳.“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99):69-70.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一政策的提出,为高等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地方政府和高校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文件以响应“双一流”建设。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各省市纳入“双一流”建设的范畴。2017年3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双一流”实施方案,明确将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与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并列,一起纳入“双一流”建设范畴;2018年6月,湖南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做好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预通知》,明确2018年立项建设120个省级一流特色专业群、30个省级一流特色专业群(培育)。我院园林技术专业被湖南省教育厅直接认定为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一流特色“生态绿化技术及服务”专业群核心专业,目前正处于实施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加强并提升专业群建设对园林技术专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1]。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鉴别、预测和治理技能,为学生今后从事是园林绿化养护工作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对园林绿化管理相关的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升温,要求也越来越趋向于“绿色”、”生态”、“环保”,这一变化对传统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教学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适应时代需求,促进专业发展,本文结合“双一流”背景,通过优化、改进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教学内容、方法、意识形态及考核方法,以期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园林技能人才。
一 改革教学内容
(一)优化理论课教学内容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内容主要包括病虫害的识别、防治方法及防治技术三个模块。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病虫害的消长规律制定合理的综合防治方案。我国的园林植物种类丰富,品种繁多,危害与园林植物的病虫害也很复杂,病虫害的分布有很强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加之该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阔,许多新知识和新动向并未在教材中全部展现出来,因此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需注重突出本地常见的园林植物病虫害知识,并密切关注该学科的新动向和知识,将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入教学活动中,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与园林植物、土壤肥料、园林绿化养护等课程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课程教学期间应当根据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和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应用性。
(二)拓展实验课教学内容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实验课结合学生未来的岗位需求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分为基础试验和综合试验两个模块。基础试验是综合试验的基础,主要包括体视显微镜的使用,病虫害的标本的制作与识别;综合试验验是在基础试验基础上,学生运用知识综合能力及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升华,主要包括病虫害的调查、诊断与防治。基础试验中,需引导学生掌握病虫害的基本特征,并能够正确使用体视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标本,正确使用工具制作完美的病虫害标本,识别常见的病虫害种类。综合试验需引导学生能够根据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的发生特点,设计完整的综合防治方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能力与意识[2]。
二 改进教学方法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较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融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图片、动画、录像等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如在讲述病虫害的识别与生物学特性的过程中,通过插入大量的图片和相关的视频教学,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病虫害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便于更好地吸收与消化知识点。与此同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亦可引入慕课、微课、超星、云班课堂等网络教学平台,加深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教师可将课件在课前传入平台供学生预习,上课前亦可用于学生网络签到,课堂上还可随时进行在线测验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本节课知识点的内化效果,课后通过平台布置作业及时获得学生对课堂内容掌握情况的反馈。网络课程的资源共享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深入了解,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3]。
三 转变教学意识形态
(一)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体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传统的高校课堂目前仍是以“教”为核心,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转变思维,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根据园林植物病虫害课程的特点主动将小组共同学习,共同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将超星、云班等网络教学平台有针对性地引入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教师要有动态生成的观念、强烈的课程意识,把各种有益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出来、利用起来,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进度,让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师生之间是一个相互学习、交往和合作的共同体,师生关系始于课堂,但并不局限于课堂。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勇于尝试和接受新事物、新观点,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并将所学所感所想应用到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最终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做实专业思政,推进全员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强化专业思政,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完善“三全育人”,结合课程教学,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比如,在教学活动中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以渊博的学识传输于学生,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以良好的修养感染于学生,使学生能够如沐春风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态度端正,认真细心,并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诚实守信的意识;在课程教学中,结合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发展历史,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同时在讲授过程中穿插专业发展史中的名人事迹,弘扬专业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操,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热情[4]。
四 调整考核方法
课程考核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取消了“一纸定终身”的单一的考核方式,而采用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主体、多种考核形式结合的考核体系。本课程测试由基础理论测试、实训技能测试和综合运用能力测试三个模块构成,同时还设置了专业技能考核,技能考核主要从专业基本技能、岗位核心技能和跨岗位综合技能三个方面进行。课程考核主要采用“过程性”考核、“公开、公平”考核、“学生参与式”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学生平时的课堂考勤测验、试验操作技能所占的比重提高到了60%,期末考试比重占40%,另外对教师的评分结果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并给以公正处理[5]。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主干课之一,它与园林栽培学、园林植物学、园林设计与施工等课程同等重要,并有密切的联系。“双一流”建设对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有了新要求,本文通过优化、改进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教学内容、方法、意识形态及考核方法,加强了园林植物病虫害课程的人文素养,夯实了岗位技能,突出了职业技能培养,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有效回应了“双一流”建设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要求,是新时代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发展的体现,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现代园林技术人才[6]。
参考文献
[1]易兰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商贸类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01):15-19.
[2]周丽“.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3]李静纳.高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现状与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33):90-93.
[4]康克功,曾晓楠,吴庆丽.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5]杨金水,袁红莉,李宝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1-9.
[6]郑慧俊.病虫害防治实训项目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3(06):45-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