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现在社会越来越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环境下,“丧偶式”育儿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在对大学生基本家庭情况调查后,分析“丧偶式”育儿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所具有的特有的心理问题表现,进而从社会、家庭两方面剖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主观意识、家庭方面、社会方面、学校方面等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此类心理问题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丧偶式”育儿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本文引用格式:陈宇.“丧偶式”育儿教育环境下大学生心理问题转变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93):291-292.
一 前期研究概述
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问题日益突出,国内研究学者搜集了大量学生数据样本,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分析,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因家庭原因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①单亲家庭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②留守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
二“丧偶式”育儿教育带给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表面正常
大学生活较为正常,能够较好的适应大学生活,与同学相处融洽,积极参加相关的集体活动。从表面上看,他们有较健全的人格,有独立完成学业的自主能动性,与社会能够顺利的接轨,但他们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会有异于常人的过激反应。
(二)回避“父母”、“家庭”等亲情话题
有意识地回避“父母”、“家庭”等亲情话题,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往往有意识的闭口不谈父母和家庭,特别是在宿舍这样的日常生活区域,基本不谈有关父母、家庭的任何话题,以至于同宿舍的同学对其家庭情况一无所知,也间接造成了他们表现出来的大学生活显得比较正常,这也就导致了老师对他们的家庭情况只能从档案等相关纸质材料获取,要获取他们的家庭实际信息是有困难的[2]。
(三)人际交往两极化
一方面,“丧偶式”育儿教育造成大学生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他们善于言谈,能够处理好与同学、老师和社会的关系,表现出超出一般学生的处理事务的能力,这往往也是掩盖家庭环境不一样的一种极端表现;
另一方面,“丧偶式”育儿教育造成一部分大学生性格内向、自卑、孤僻,他们与同学不交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唯唯诺诺,眼神躲闪,这也是他们自我保护的一种形式。
(四)情感脆弱易崩溃
受“丧偶式”育儿教育的大学生在正常秩序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但遇到身体、情感等方面的问题时,往往会引发不可控制的情感爆发,容易情绪失控。
(五)遇到挫折走极端
因为受特殊的家庭环境影响,受“丧偶式”育儿教育的大学生会开启自我保护功能,主动排斥外界不利因素,避免自身受到伤害。虽然受“丧偶式”育儿教育的大学生外在表现较正常,但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表现出比正常家庭学生更极端的行为,如严重的厌学情绪、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出现自残、自杀行为。他们不愿意把遇到的困难与同学、老师诉说,从而出现自言自语、行为怪异等影响其他学生正常生活学习的言行举止[3]。
三“丧偶式”育儿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原因
(一)男性是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
“丧偶式”育儿多以父亲缺席为主,这受到“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影响。父亲承担着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因外出工作在家时间较多,不能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或因工作强度较高、工作压力较大,造成父亲回家后没有充足的精力陪伴孩子,从而造成在孩子成长过程父亲角色的缺失。
(二)女性逐渐的到社会的认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社会劳动供给发生了变革,人们对女性的认同感越来越高,对女性的工作能力、创造能力越来越认可,女性参与到社会劳动的比例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特定的工作需要女性直接参与,这导致在一些家庭中,孩子的成长缺少母亲的陪伴,造成“丧偶式”育儿教育中母亲的缺失。
(三)社会分布不均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些知识水平较高的家庭有较多的收入,能够为子女提供较好的生活、教育环境,但因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给予子女应有的陪伴和关爱;另一方面,社会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较大,为改善家庭生活环境,父母双方被迫离家工作,造成留守儿童现象普遍,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容易有心理问题[4]。
(四)没有做好当父母准备
在家庭中有了孩子后,部分父母进入角色比较漫长,很难承担起育儿的责任,从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与孩子互动、沟通较少,造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应有的父母关爱。父母之间能够很好的沟通,但与孩子之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家庭关系,导致子女与父母亲情意识淡薄,甚至有敌意。对于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来说,父母角色的缺失使他们缺少了相应的沟通技巧。
四 在“丧偶式”育儿教育环境下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主观意识方面
培养“丧偶式”育儿的积极心理认知。海德的归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行为者周围的环境的外部原因和行为者本身因素内部原因共同影响的。把行为的原因归于环境,则个人进行某种活动取得成功或导致失败时,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进行某种活动取得成功或导致失败时,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8]。因此,当外部环境不能改变时,要培养此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举止做出正确的判断,能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从而促使他们在日常的交往中形成恰当的思想和言行,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主要体现在:第一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父母的言行、道德观和价值观也直接影响到孩子。第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大学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发育在这一阶段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除了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干扰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潜在的影响。家长应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沟通。第三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父母应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了解相关心理学知识,与孩子相互尊重,营造民主家庭环境,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和诉求,对孩子错误的观点采取说服与限制相结合的方法,努力增强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孩子的辨识力[5]。
(三)社会方面
呼吁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受“丧偶式”育儿教育的大学生给与更多的社会支持和理解,特别是相关企业,对于此类大学生要秉持公平公正的用人观念,消除就业歧视。此外,社会要有针对性地为“丧偶式”育儿教育家庭的大学生提供适合的就业岗位,并对优秀的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情况进行专业指导,跟踪反馈,让受“丧偶式”育儿教育的大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弥补在家庭中缺失的关爱,通过社会的良性引导,逐渐修复受“丧偶式”育儿教育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学校方面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普查工作。大学生入校伊始,高校会对所有新生进行相关的心理测试。随着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对心理健康工作的熟悉,大学生会逐渐打开心扉,因此,建议高校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动态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第二,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逐渐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家庭状况。对于行为怪异、性格孤僻的学生要重点关注,通过家庭走访、学生反映等方式侧面的了解学生的信息,及时准确的掌握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强化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服务意识,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为中间联系点,加强老师与普通同学之间的联系。第三,发挥高校的文化育人功能。通过学校、学院文化建设和班级建设,营造温馨、和谐的班级环境和宿舍环境,通过学生会、社团的心理互助活动,让单亲学生主动敞开心扉,通过教师、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关心和关爱。第四,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通过微信、微博等现代互联网通信,与家长建立长期的沟通渠道。辅导员及时把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表现跟家长反馈,建立“学校-家长”无障碍沟通机制,通过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五 结语
一直以来,教育部都强调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然而口号有了实施起来却依然有限,如今的社会风气越来越浮躁,网络社交彻底改变了生活方式,一切都来得太快,有的人心理上接手和承受能力比较弱,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会导致问题更加严重。
参考文献
[1]朱丽娟.单亲家庭大学生行为倾向对比及归因分析——基于单亲家庭大学生的个案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7):101-102.
[2]隋艳.浅析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干预机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73-75.
[3]莫兰等.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断裂与重构——以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为例[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6(5):34-38.
[4]董奇.农村留守学生不能被“污名化”[J].中国教育学刊,2016(4):11-20.
[5]朱晓庆,沈明,刘巧.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37):259-2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