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业态,运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本文根据实际教学现状,结合“互联网+教育”发展趋势,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多元化探索与研究,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多元化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匡娟丽,等.“互联网+”视域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多元化教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5):105-107,123.
一引言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以传统行业为基石,将互联网作为新的契机与融汇点,使互联网深入融合于传统行业,形成以互联网为纽带的社会发展新形态[1]。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我国高等院校为大学新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知识更新加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许多有待研究和探索的问题。“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推动课程改革。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构成[2]。这种传统的课程教学存在以下“短板”。
(一)教师主导教学忽视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层次差异
大一新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地域差异,群体分化严重。中学阶段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程度不高,学习态度不够重视,导致步入大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高中时期很少接触计算机,仅停留在上网聊天。少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期认真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编程基础。
大学教师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通过课件讲授,学生被动听课。课堂中师生属于强耦合关系,不管学生个人意愿如何,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师生间缺少互动,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学内容更新滞后且缺乏专业针对性
教学内容陈旧、各专业教学设计缺乏差异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及时、合理、持续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知识体系更加科学是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大学专业设置呈现多样性,包括文学类、理工类、经济类、管理类、艺术类等等。面对不同专业授课对象,采用相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无法达到“互联网+”时代对各专业人才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要求。
(三)脱离计算机等级考试,学生考试通过率低
教学中以教材为全部依据,照本宣科,将计算机仅仅作为教学的工具,只要学生会基本使用计算机就行是部分高校教师的教学想法。课堂教学只局限于基础操作和办公软件的基本应用,很少涉及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拓展学习以及实操演练,导致学生对此门课程期望值不高,学习效率低下,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低。
(四)考核方式单一,缺少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当前检验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的方式基本为上机考试,成绩评定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机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缺少细致全面的教学水平质量评价体系。由于课程知识点繁多,很多学生通过背诵固化的方式对付考试,忽略了自身实操水平的提升,无法准确测评学生计算机水平。
三“互联网+”环境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多元化教学探索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弊端,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一)融合“互联网+教育”趋势,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是传统教育。一个教育专用网、一部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挑、老师任选,是“互联网+教育”[3]。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表示,中国教育正在迈向以学生为核心的4.0时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需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从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转化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服务者,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应从单方面传输知识的“满堂灌”向更加侧重沟通交流的信息化教学转变。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围绕学生,把握大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针对实际学习情况开展教学活动,改革教学模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大学生,鉴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相差悬殊,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此外,要善于运用案例教学法。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引入具有特点的案例,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抽象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加深学生理解,快速掌握基础知识。
(二)运用信息网络平台,创设良好教学环境、丰富教学手段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将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融入实际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快乐学习。一方面,建立完善计算机公共实验室,满足更多学生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建设课程网络学习平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帮助学生多渠道、多场景、多途径开展学习。
1.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重构了教学结构。将“翻转课堂”运用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利用网络平台,上传教学资源,学生在课前获取教学资料,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提前熟知、解决问题。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而是通过与学生探讨互动,在线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推动和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课程任务。
2.微课和慕课
课程重难点录制成微课,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互动交流,随着教学的深入逐渐建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微课群,进而演变成“大学计算机基础”慕课。于教师而言,一次授课,多次迭代,无需重复内容,只需关注内容的更新;于学生而言,掌握了学习主动权,自由选取课程、自由安排学习时间、不懂的知识点可反复观看,直到学会为止。
实践证明,采用翻转课堂、慕课(MOOC)、SPOC、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微课等新兴多元化教学手段结合传统的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构建多元化学习平台供学生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改善了教学质量。
(三)顺应“互联网+”时代需求,提高教学内容的专业针对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应与学生专业相融合。设置分模块教学内容,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供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以我校数个专业类别为例,从提高教学专业针对性的角度出发,初步设计多样化课程模块教学,如图1所示。
(1)教育类、文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多从事教师行业,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操作、多媒体课件制作、office高级应用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日渐成熟,文科类学生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因此,为学生开设VB语言、Python入门等程序设计类课程,有利于提高文科生的计算思维与信息素养。
(2)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可以增设Access数据库应用、Web网页设计等课程,培养大学生能够将互联网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思维融入到金融管理、物流管理等具体工作事务中。
(3)地理科学、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根据“互联网+益民服务”、“互联网+”绿色服务的行动,构建网络平面图、GPS定位、网上预订酒店、网上购票等,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高效、便捷优势。该专业学生可增设C语言编程、云计算概述方面内容,锻炼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改进用户体验。
(4)理工科、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与“互联网+”通信密切相关。当前,数据流量方面的业务已渐渐成为电信行业的重要部分,即时通讯、Facetime、视频通话、网络语音片段交互日益普及,为工科类学生增设编程语言学习、手机软件开发、嵌入式技术入门类课程,帮助学生适应新时代的电信业务。
(5)艺术类、设计类专业学生。增设Photoshop图像处理、Flash二维动画设计、三维动画制作等课程,促使学生利用互联网展示精彩绝伦的艺术效果和五彩斑斓的艺术设计,呈现立体式感官。
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需求,设置多样化教学模块,逐级深入,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学生灵活选择课程内容,帮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但并非硬性要求,各校可根据实际课时安排,适当调整,以基础教学为主导,辅以专业性相关课程选修。
(四)完善课程考核制度,构建多元化计算机能力评价体系
制定合理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核心环节。近年来,我校运用在线考试系统取代传统的纸质考试,学生在线随机抽取试题作答,电脑阅卷,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力物力,但由于侧重学生单一的考试分数,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
为综合评价学生水平,需细化考核指标,适当减少考试成绩在整体测评中的比例,重视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参与度,构建多元立体的考核评价体系。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表现可以由授课老师进行监管和评价,而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监管和评价可以通过学习平台进行。将学生课堂出勤、线上视频观看、线上讨论、课堂讨论、课程设计、实验报告、综合性作业等列入总评成绩,并在总评分中设置差异权重(具体测评指标见图2)。针对不同专业计算机课程采取不同考核方式,比如文科类专业开设Authorware课件制作等课程通过收集大作品制作进行考核,理科类专业通过课程设计等方式考核。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衡量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同时反映教师授课水平的重要依据。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当适当拓展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引导学生加大考试内容的学习与练习。在考核过程中,增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是否通过指标,促使学生有效备考,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用人单位意见反馈是检测学生计算机水平的社会途径。通过向用人单位发送调查问卷,检测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发现教学与实际应用的差距,进而指导改进教学。此外,通过开展科研项目、知识竞赛、程序设计大赛等活动,以赛促进,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构想如下表1所示。
四结束语
“互联网+”给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本文对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多元化的研究与探索,促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建立适应时代的课程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产生1+1>2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韦婷.“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8(1):102-104.
[2]陈郡,杨沛.“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No.1251(07):21-23.
[3]林莉君.互联网+教育:世界名校课程在家就能上[J].创新时代,2015(7):10-11.
[4]王建彬,黄璐,孙京恩.“互联网+”时代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4):107-108.
[5]郭洋.基于混合式学习和翻转课堂的SPOC模式设计研究[J].亚太教育,2016(1):105-106.
[6]许冲,许甲云,傅为.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差异教学改革探索[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50-53.
[7]唐坤剑,杜广周.“互联网+”模式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思考和探索[J].亚太教育,2016(1):101-102.
[8]杨庚,胡素君等.互联网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计算机通信与网络”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7(7):48-5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