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首先介绍了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然后,分析了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OBE理念,从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教材资源开发、加强科研与创新创业训练、开展协同育人、推进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重构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关键词:OBE理念;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刘晓红,等.OBE理念下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J].教育现代化,2019,6(88):18-20.
Reconstruc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Economics Major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oncept of ObE
LIu Xiao-hong,ZHANG Mei-wen
(Business School,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Abstract:Firstly,it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economics major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n,it analy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mode of economics major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Finally,based on the OBE concept,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reconstruct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economics major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formulating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terials,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developing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practical teaching.
Key words:OBE concept;Economics major;Talent training mode
OBE是Outcomes based education的缩写,指成果导向教育。这一概念是美国教育家Spady在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1]。当前,OBE已经成为英美等国家高等教育的主流思想。地方高校的经济学专业如何在OBE理念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了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因此,在此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研究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文献综述
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文献较为丰富,如安黔江等(2018)分析了应用型院校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必然性,阐述了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模式,提出了产学研合作视角下的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2]。
赵晓俊(2019)通过分析国际贸易发展现状,结合外贸企业专业人才需求,提出了高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应从“一带一路”人才需求模式方面优化课程体系。注重知识学习与行业应用结合、革新教学方法、深化校企合作[3]。李爱民,夏鑫(2017)根据人才发展思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出发,剖析高校人才培养的瓶颈,深挖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4]。
也存在对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如谭冰(2011)构建了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2+1+1”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多层次、柔性化、开放性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实训平台,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5]。钱书法和崔向阳(2012)认为地方财经类高校应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着力点和核心内容[6]。范远江和邓晓霞(2012)探讨了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理论教学、建立和完善实验实习基地及素质拓展互相渗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并从修订教学计划、改革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考证三个方面提出了培养应用型经济学人才的可行性路径[7]。杨瑞龙等(2014)对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数学(双学位)实验班创办的十年经验进行了总结,在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8]。张千友(2016)基于主修经济学课程群中三门课程的222名学生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利用多变量响应分析,数据拆分分析等,对学生的上课效果以及学生对教学模式的反馈进行调查,获得一系列重要结论。提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翻转课堂”教学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网络环境,加快推行小班教学,加强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加强学生获取文献资料能力的培养等政策建议[9]。
上述文献的经济学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本文的写作打下了基础。但尚缺乏从OBE视角对经济学专业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的文献。基于此,本文对OBE理念下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进行思考,以期对经济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有所益处。
二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皇后,发展迅速,成果丰硕。经济学专业在各地方高校作为商科的基础性专业,正向前稳步推进。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渐成熟,各地方高校根据本校特点,制定了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课程资源日益丰富,网络资源以及经济学教材多样。一些地方高校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开设了实践课程。但是,经济学专业培养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脱节,培养方案不够合理。经济学专业中的经济理论,如《政治经济学》,内容包括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政策目标、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不同时期的运用,与我国各地的经济联系紧密,对于促进各地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德育部分尚显不足。在制定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没有把经济理论与变化的经济现实相联系,没有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导致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脱节。这进一步导致经济学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目标导向不够明确。
第二,课程教材资源开发的深度不够。在课程建设方面,经济学理论博大精深,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理论的新进展不断涌现,但是一些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及时的把经济学的前沿动态介绍给学生。所讲授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深度不够,考核不严,结课方式简单,不利于学生深入透彻的学习经济学理论知识。互联网的普及为经济学专业的学习带来了很多便利,通过录制经济学专业的线上课程,可以打破时空限制,使学生随时随地多次观看经济学专业相关课程,尤其是主干课程,并进行在线练习,为经济学专业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但是,当前一些地方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的讲授依然以线下为主,线上的精品课程较少,不利于学生对经济学主干课程的学习。
第三,学生的科研功底薄弱,创新创业训练较少。很多地方高校的经济学专业学生与其他文科专业相同,在大四上学期学生开始接触毕业论文,进行文献资料的搜集、论文的选题、开题等工作。但是,由于没有前期的训练与积累,学生不知道怎样进行资料的查找,对于毕业论文的选题一头雾水,写作更是无从下手。即便写完全文,要么格式不规范,要么结构不合理,指导老师要进行数遍的修改。创新创业方面,很多高校缺乏与经济学专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训练,学生参加的创新创业竞赛较少,学科竞赛更是少之又少,这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人才质量的提升。
第四,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加强。学生毕业后不管是否深造,最终要走向就业岗位。而在学校所学的经济理论能否应用于实践,对于地方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经济理论来自于变化的经济现实,而经济现实有助于完善经济理论,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是,一些地方高校的经济学专业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联系较少,学生只是在校园里接受知识的传输,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的实践学时较少。这带来了两个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学校所培养的经济学人才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人才脱节。二是学生动手能力弱,不知道怎么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相联系,导致毕业找工作时无所适从。
三OBE理念下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
(一)OBE理念简介
如前文所述,OBE理念是成果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又称为需求导向的培养理念[10]。OBE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与传统的“重教轻学”不同,OBE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OBE遵循“以学定教”,以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侧重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11]。
(二)OBE理念下重构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第一,以产出为导向,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按照国家双一流本科建设的要求,把学以致用、崇尚劳动、热爱创造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着眼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经济学专业应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产出高素质经济学专业人才为导向,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
第二,持续改进,推进课程教材资源开发。在课程建设方面,整合现有资源,通过奖惩机制,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鼓励教师上“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拒绝“水课”。在教材建设方面,建设一批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材、核心课程教材、实验实践类教材和双语教材。选用具有重要学术、应用价值和广泛影响的国际教材。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全面推进经济学专业在线开放课程,推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在教学、实践和管理中的应用。建立基本覆盖经济学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校内开放、校外共享。
第三,以学生为中心,加强科研与创新创业训练。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要么攻读硕士学位,要么参加工作。因此,加强学生科研与创新创业训练至关重要。在科研方面,可在大二时开设文献搜集、论文写作课程,指导查找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在大三时,向学生开放科研基地,鼓励学生进入教师的课题团队,参与调研,并进行论文的写作。创新创业方面,把创新创业教育与经济学专业相结合,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以及学科竞赛。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在省级或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学科竞赛中获得高级奖项。
第四,开展协同育人,推进实践教学。为了使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经济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各地方高校要建立与社会资源协同育人的机制。可以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共建实践中心,开展专业共建,促进科研与教学融合,实现协同育人。地方高校要进行供给侧改革,把企事业单位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本校的人才供给对接。同时,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建设资源共享、运作高效的经济学专业实习实训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Spady W.Choosing Outcomes of Significance.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4,(51):18–22.
[2]安黔江,颜宝平,陈朝坚.产学研合作视角下的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8,(6):48-51.
[3]赵晓俊.“一带一路”框架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2-14.
[4]李爱民,夏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9):30-32.
[5]谭冰.经济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11:99-100.
[6]钱书法,崔向阳.基于创新教育的地方财经类高校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3):36-38.
[7]范远江,邓晓霞.地方高校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2):157-158.
[8]杨瑞龙,龙永红,程华等.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创办十年经验总结[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36-40.
[9]张千友.新建本科院校:“翻转课堂”探索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主修经济学课程群222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职教论坛,2016,(36):22-26.
[10]李志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
[11]王金旭,朱正伟,李茂国.成果导向:从认证理念到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7,(6):77-8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