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ISEC项目中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以武术为ISEC项目大学体育的主要教学内容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5 14:05:3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ISEC项目又称国际本科学术互认项目,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因其培养课程要与国际接轨,其体育课程的教学要适应国内化的体质健康,同时要有中国特色的个性化培养,本文通过走访、调研、问卷等研究方法,对ISEC项目的体育课程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思考,寻找一种适合ISEC项目的学生个性,又符合国际水平的体育项目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ISEC项目;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王玉茜.ISEC项目中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以武术为ISEC项目大学体育的主要教学内容[J].教育现代化,2019,6(97):95-96.

一 ISEC项目的简介

(ISEC)项目,又称“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是由国家教育部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专业设立的项目,该项目联合了国外知名高校和国际教育专家,遵循国家“通过教育国际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面向国内部分本科院校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项目主要采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本科阶段学制一般为四年。基本模式为国内2年,国外2年(即“2+2”)。学生在完成英语学习和ISEC国际通识课程学习以后,通过考核,符合条件的学生第三—四学年可以前往相应合作院校完成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国际相应学校的学分互认。ISEC项目,是学生完成国际化学习的一个途径,也是弘扬中华文明,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ISEC教育,主要以人文教育为主,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完善独立人格为培养目标,开发学生个性和个人潜能,增加学生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之成为国际化人才。而体育课程作为ISEC项目中非常重要的通识课,除了让学生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还是学生进行国际交流的一个主要手段。因此ISEC项目中的体育课必须要有别于传统的大学生体育课,要找到一个符合学生需求,利于学习国际交流,利于学生找到自信的一个项目是非常必要的。

\

 
二 传统的大学体育课程的现状

在国内传统的大学体育课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体质健康练习,包括的主要的身体素质,如耐力练习、速度练习、力量练习、柔韧练习、协调性练习等等项目,内容相对枯燥,学生的兴趣不够,通过对学生的走访,问卷可知,有67%的学生对这一部分的体育课程是不满意的,之所以学习是因为学分要求、考勤要求、体质测试的要求,而对该部分体育课的学生主动性不强,认同度不高;二是学生自选项目,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学生自主选择相关学习项目,如游泳、轮滑、网球、健身、户外运动、武术、球类、跆拳道、体育舞蹈等,学生的自主性强、兴趣浓厚,但学生只能选择一到两项,学习的深度不够,项目练习单一,健身效果不明显。通过对学生的问卷可知,有58%的学生是认同选项学习的,认为符合自身的兴趣,但由于各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同,开设的选项课的内容也不完全相同,项目设定上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且在每周一次的体育课程上的学习,明显感觉学习项目的深度不足,主要还是在应对考核,对于自己的终身体育兴趣的形成并没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ISEC项目中的体育课程基本没有摆脱传统体育课的模式,特点不够明显,内容也相对普遍,对于培养独立人格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也没有明显的体现。

三 ISEC项目中体育课程改革设想

基于传统体育课程对于ISEC项目的教育特征不够明显,在课程改革上有以下几点设想。

(一)课程项目以武术为主要内容

1.武术的教育和传播传统文化意义


中华武术不仅仅是武术套路的简单学习,更多的是要求练习者要内外兼修,身心共赢的境界,传统武术更讲究的是肉体与灵魂的高度契合,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而其所谓的内则指心志、意念,形神兼俱。如学习五禽戏除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兽类的动作,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更重要的是“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皆具、亦刚亦柔、刚柔并济、内外兼修。”

中华武术讲究武德,楚庄王言“: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儒家学派认为武德主要包含“仁、义、礼、信、勇”这一切都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是分不开的,在中国武术协会制定的《武德守则》中把武德概括为十个方面的内容:热爱人民,精忠报国;弘扬武术,以德为先;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强身健体,文武兼备;遵纪守法,伸张正义;维护公德,尊师爱生;爱岗敬业,勤学苦练;团结友爱,谦虚谨慎;诚实守信,知行统一;仪表端庄,礼貌待人。武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它维系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平衡,传承和延续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质,因此将武术作为ISEC项目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礼仪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对外进行交流时,更能够保持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同时还能将自己锻炼成“文可治国,武可安邦”的高级人才。

2.武术教育的健身意义

中华武术自古至今都作为中华民族强身健体的一种主要方法,从最早华佗创建的五禽戏就是通过模仿五类兽类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武术在几千年的发展包含了中医、养生、仿生学等内容,从健身的角度上来看,有足够的知识支撑健身。从现代医学角度来了,武术可以促进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肺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并且能改善消化和排泄系统的作用让人的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增进健康,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延缓衰老等。单从运动系统来看,武术的冲、踢、打、坐、盘、蹬、跑、跳等动作,既锻炼了人体肌肉的力量、灵活、速度、耐力、柔韧、协调、又可促进人体骨骼、关节的生长和活动范围,少林武僧就是靠修炼少林武术来强身健体;从群众体育的角度看,武术的门派多,拳种多,可供选择的范围广,简单易学,无论是武术套路还是格斗都可以对人体的骨骼、关节、肌肉进行全面的练习,练习者可根据年龄、性别、地域等不同进行选择;武术还不受健身场地的影响,随时随地可以进行锻炼;此外,武术中的吐纳、呼吸还可以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起到积极的作用,让血管的韧性和弹性得到很好的锻炼,增大肺活量和呼吸商,因此,在ISEC项目中选择武术作为主要内容足可以完成身体素质练习和个性化练习。

3.扩大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

ISEC项目的学生,在国内修读完成后主要还是要到国外的大学继续学习,选择一种有中国特色的锻炼方法是宣传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武术在国外有着一定的基础,许多国家更是为中国功夫戴上了神秘的面纱,通过ISEC学生在国内学习的时段学会中国武术的一种或一类拳法或器械,将这种拳法或器械带到的国外,通过极具中国特色的武术的套路进行身体锻炼,让各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功夫,从而向世界展示中华武术。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普通大学体育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样的方法虽然效率高,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个性不明显,个人的特色无法表露,因此在ISEC项目的武术学习中,要强调国际化、个性化,教学方法也必须转变。

1.多用基本功练习,只有基础打好,才有可能创新,只有有了良好的基本功,要发展个性,突出个人特点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2.格斗攻防结合套路学习,有了攻防,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开动脑筋,而功防选择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个性化得到体现,而套路学习只是了解拳法步法的路线、轨迹了解武术的基本功法,在讲每一个动作的过程,一定要结合攻防意义进行讲解,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3.从传统的讲解法、示范法改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法,提问法、答疑法,让学生把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从单纯的老师教授,变为找到方法,这样才利于学习提升,学习、创新。

(三)ISEC项目中武术课程的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

ISEC项目中,体育课的学分一般为8个学分,也就是说四个学期每周一次课大约144学时的课时量,我们可以将四个学期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入门阶段,主要在于基本功练习,在这个阶段主要以武术的拳掌勾步法为主,其次就是肌肉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的练习,大概在36学时左右。

第二阶段,套路、攻防学习。在这个阶段可以将拳法分成南北两派、讲解南北的各种特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套路,同时讲解攻防,让学生了解拳法并非越复杂就越利害,主要还是要看个人的特点,也并非越快攻击力就越强,这个阶段主要由学生自己选择。这一阶段大概需要72学时。

第三阶段器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一种器械进行学习,这一阶段大概需要36学时。

\

 
参考文献

[1]袁金宝.当代中国武术社会影响力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1.
[2]李彪.“健康中国”视域下中国武术健康价值的时代审视[D].苏州:苏州大学,2017.
[3]石牙牙“.一带一路”背景下武术的国际传播路径研究[D].吉林:吉林体育学院,2018.
[4]杨宝雷.高校公体传统经典武术健身课程发展研究[J].阴山学刊,2017,4:31.
[5]曾玉华.高校武术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化路径分析[J].民族传统体育,2019,6(9):192-194.
[6]向宝国,罗伟伟.高校武术教学与传统文化互动关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9):139-142.
[7]张升宇.文化生态学视域下传统武术的文化传承研究[J].传统武术研究,2019.
[8]陈振勇.中国武术传统在现代发展的文化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4):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03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