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5E教学模式在“植物的分生组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5 11:48:5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应用5E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使其形成“植物分生组织”的概念;通过分组探究,归纳分生组织的类型及其功能;结合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实例,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推荐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使学生了解研究前沿;通过师生评价、生生互评等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全面评价。结果表明,5E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究能力,可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5E教学模式;概念;自主建构;探究

本文引用格式:徐小颖,吴晓霞,金银根,等.5E教学模式在“植物的分生组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99):139-141.

5E教学模式是在1989年由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者提出来的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5E教学模式包括5个教学环节,即参与(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由于这5个环节的英文均以“E”字母开头,所以被简称为“5E”教学模式[1-3]。5E教学模式致力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其重要内容是建构概念并应用概念,核心是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能力[4]。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各科教学中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5]。

鉴于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笔者应用5E教学模式以探讨如何帮助学生主动、牢固地掌握并应用本节的知识,以期将5E教学模式在高校课堂中广泛推广并不断改进。

\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植物的分生组织”这一节的内容属于核心概念类,如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次生分生组织等概念较多。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①分生组织的概念和特征;②分生组织的类型及其功能;③不同类型分生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分生组织的类型及其功能。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成熟组织以及根、茎、叶解剖结构的知识基础,也是学生理解生产实践中应用实例的理论基础,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分生组织的形成与不同类型分生组织的相互关系。由于分生组织的形成过程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这是教学难点之一。按照不同划分标准,分生组织可分为不同类型,但是学生难以在不同类型的分生组织之间建立联系,因此这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2.教学设计与过程,见表1。

\


二 教学实践反思

本节课通过5E教学模式,首先利用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阶段);通过图片观察比较,帮助学生掌握分生组织的细胞特点与类型(“探究”阶段);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将各类分生组织的关系进行梳理(“解释”阶段);通过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熟悉现象,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通过了解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导学生追踪科学研究前沿(“迁移”阶段);最后,通过绘制本节课的概念图,使学生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并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以及自我评价检测学习效果(“评价”阶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发现,5E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我们也发现此次授课中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得到完善。

(一)课上探究时间不足

探究是5E教学模式中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一个环节。在本节课中,同学们对实物和解剖结构图中存在的分生组织类型进行探究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观点各异,课堂气氛异常热烈。但是,由于课上教学时间有限,只能在规定时间内结束此次探究,很多同学意犹未尽。因此,今后的探究活动可以延伸到课堂外,把探究活动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入探究,课上只进行关键的探究步骤并呈现探究结果,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可达到最优的探究效果。

(二)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本节课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来自于学生构建的概念图、课堂练习题、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等,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可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每个教学环节亦可实施不同的评价方法(如调查问卷、课后在线测试等),加强课上过程性和课后反馈性评价,以期更真实、全面的反映5E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三 结语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在不断进行,5E教学模式的应用初探表明该教学模式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今后在逐步改进5E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的基础上,将其逐步推广到《植物学》或其它课程的每堂课中,真正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快乐,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成军,张敏.美国生物学“5E”教学模式的内涵、实例及其本质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10,30(6):108-112.
[2]王健,李秀菊.5E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对我国理科教育的启示[J].生物学通报,2012,47(3):39-42.
[3]Bybee R.W.Guest Editorial:The BSCS 5E Instructional Model:Personal Reflections and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Science and Children,2014,51(8):10-13.
[4]张杏娟,刘恩山.5E教学模式在发展学生能力和课程建设中的价值及作用[J].生物学通报,2015,50(2):21-23.
[5]陈继生.Inspiration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0):185-18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03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