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刍议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5 10:06: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要求医学院校所开设的每一门课程在培育我们国家的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科研人才的使命中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医学人才、怎样培养医学人才和为谁培养医学人才的这一根本问题,《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从目标、思路到课程设计和考核,就是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培育医学人才中的主渠道作用,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为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助力。

关键词: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思政元素

本文引用格式:傅伟韬.《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刍议[J].教育现代化,2019,6(88):59-60,78.

《医学伦理学》作为一门应用伦理学学科,它是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医学伦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医学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深刻认识医生的职责,形成全身心为人类健康服务、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形成良好的医德行为,成为具有医学伦理理念的新型医学人才。近年来,我们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先后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要求,在深入领会了教育部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后,作为医学院校教学一线教师,对于所讲授的《医学伦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了新的思考,我们教育培养学生不仅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更要明确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我们所培养的医学人才是要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医学人才,因此,《医学伦理学》课程在原有的教学目标基础上,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进行《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一《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目标和思路

(一)教学改革目标


通过《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培育医学人才中的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全过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的医德教育之中,培养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职业认同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医务工作的性质,把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放在第一位,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新要求的医务工作者。

(二)教学改革思路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而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是养成教育的关键词。《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着眼于养成教育,在医学伦理理念培养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1],真正实现医学伦理学对医学生及医务工作者的医疗行为的指导和引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医务工作者。医学伦理学融入思政教育是有机的系统的融入,从教学内容的制定到教学方式的设计到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再到考核方式都要体现思政教育的元素。
\

 
二《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与伦理学相交叉的学科,是认识、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们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伦理道德关系的科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紧扣医学伦理学和思政教育的交叉点,实现最佳教育效果。

(一)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

任何时代的医学道德都与特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都为解决该时代的医学领域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而存在。讲授医德原则、医德规范、医德评价等都要体现新时代的新要求,联系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端正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医学伦理理念分析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医疗实践面临的新的伦理问题。

(二)教学方式侧重实践性

医学伦理学属于应用伦理学的范畴,其理论和规范都来源于实践,而医疗实践中的道德关系、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必然要符合所处社会的主流道德思想,即核心价值观,而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发放调查问卷和组织座谈,对学生思想情况进行调查,有针对性的设置情境模拟,案例讨论和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潜移默化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医学伦理理念紧密结合指导学生正确行为,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教育效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教学目标突出育人性

医学伦理学作为人文学科,是与自然科学联系最紧密、影响最深刻和最直接的交叉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进行理想信念教育[2],为医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关爱精神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从而增强伦理决策能力。

三《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融入点

(一)进行国情教育,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在校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政治还缺乏一个全面且系统的认识,对于民族利益以及国家大事的关注度还比较低,而这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确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医学道德的讲授,通过对中国医德历史以及现状的了解与分析,深刻领悟中国精神的传承和价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而树立与自身所从事的职业紧密联系的正确的理想目标,坚定其自身政治信念,以此追求更高人文修养。

(二)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正确价值观

信息媒介化的到来,多元化价值观已成为影响当下医学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医学生传统价值观造成巨大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全体成员对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普遍价值认同,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医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提供指导,有助于医学生对医德精神的实践以及对医学伦理所关注和追求的生命价值意义的守护[3]。对医学生进行以人为本、平等公正、诚实守信、富强文明、爱岗敬业、和谐友善、仁心仁术、尊重患者等价值观教育[4],增强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从而改变医学伦理教育局限于“职业道德”层面,而对思想政治、社会责任、团队合作等综合道德修养关注不够的情况,从而将医学生的职业价值、敬业态度、协作理念和岗位伦理教育协同并进。

(三)进行相关法律知识教育,加强法治思维

当今的中国正在努力向现代化的法治强国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已建成并日益完善,医疗卫生事业正走向制度化、法治化管理的轨道,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引入法治思维已是必然趋势。法治思维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础的理性思考能力的体现,也就是在掌握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形成运用法律规定及法治精神去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医学伦理教育必然要辅之以法治思维的培育。在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伦理理念培育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依法行医的认知,学习医学伦理知识过程中,适当引入《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民法》和《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如在医疗实践中明确向患者履行告知义务、规范病例书写、保障患者隐私权等;在遇到医疗纠纷时,除以医学伦理理念为指导还应学会合理运用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和患者的权益,化解矛盾、解决纠纷。

\
 
四《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

(一)课堂教学随时对相关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医学伦理学课程是在我校学生医院见习时段开设,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医院见习期间所遇所想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辩论,在争鸣过程中寻找和把握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理论。

(二)依托医德教研与实践基地让学生体会利用所学服务群众的职业成就感

在前期小规模的组织学生代表到医德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分期分批组织开设医学伦理课程的期班的全体学生到医德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利用所学服务当地群众,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三)结合学校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布置医学伦理学的社会实践作业

让学生去医院接触患者、服务患者、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真实感受与困难;进入社区,接触居民,进行调研,了解居民的医疗需求,收集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建议;对有关安乐死、临终关怀、器官捐献等问题作社会调查等。开学后提交调研报告,促使学生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增强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的引领作用

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把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学生成立社团宣传学习时政精神、对校园文明进行调查,在校园宣传医疗法律法规等,服务同学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

(五)与社区建立联系,组织医学生参与卫生服务的工作

在医学伦理学开课期间,社区卫生服务部门可联系协调、布置安排,学生可以协助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入户调查、建立健康档案、高血压测量、健康教育宣传等活动。医学生在工作中会有不同的体会,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进而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意识[5]。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医学实践、投身社会,在服务社会中,理解医学事业的神圣与伟大,进而深化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识[6]。

五《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医德教育的成果衡量应坚持结果性定性评价与过程性定量评价相结合。除理论课考试外,探索一个将学生平时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实践课所布置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在医院实习时医德医风表现纳入成绩评定的考核体系,对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进行综合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60%;
2.平时课堂发言、讨论及到课率占总成绩10%;
3.参加实践活动及完成实践作业情况占20%;
4.医院实习及平时德行表现占10%。

前三项由医学伦理课任课教师评定,最后一项由实习、实践单位和辅导员联合评定。

通过《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改革时目标和思路的确定,对《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改革进行总体设计,研究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点和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的深化改革,形成顶层设计和具体落实相结合具有可实践、可操作性的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Z].2017
[2]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7-7-20(14)
[3]卢晓宁,席稳燕,符生鱼.医学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05):795-797.
[4]王德国,王立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04):464-466.
[5]李平国.论医学生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8(13):37-38.
[6]石晨曦.论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12):1552-155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01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