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阐述了地方性本科高校建设“新工科”的必要性,结合南通理工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探索了在“新工科”背景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为地方高校今后在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道路上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地方性本科高校;人才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徐媛媛,等.“新工科”背景下服务地方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南通理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91):11–12.
随着互联网+、新型产业、新型技术等迅猛发展,对传统产业有比较大的影响,为此提出了新工科等一些国家战略以应对新形势的快速发展。在新时代下,如何让当代大学生能够快速适应“新产业和新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型社会,对于高校而言,“新工科”教育改革是当前较合理的一种解决手段。“新工科”建设强调培养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引领产业发展方向、适应未来科技发展所需的工科人才,他们是具备较强工程理论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胜任工程事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1]。
一 地方性本科高校建设“新工科”的必要性
上海是长三角和全国发展的龙头,南通毗邻于上海,与之经济相融,紧随上海的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经济发展。近年来,南通市积极拓展产业,重点发展高端纺织机械、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等三大重点支柱产业,同时聚焦发展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三大重点新兴产业,因此亟需符合新经济形式下工程技术人才。而“新工科”高校建设已然成为当下工程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地方性高校建设“新工科”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必然趋势
南通市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对传统工业进行结构调整以及适时的转型升级,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保证这些重大战略顺利实施,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储备大量的新兴工程开发及应用人才,这就需要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融合及改革。高等教育服务于战略需要,新工科建设服务于产业发展需求,而地方高校建设“新工科”,将有利于培养工科应用型复合人才[2]。
(二)地方性高校建设“新工科”是长远发展的重要途径
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的主体是高校,高等教育应时刻服务于地方需求。地方经济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以满足当下“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产业、新技术的发展。地方性高校要深入理解“新工科”的内涵,积极开展改革研究,从而制定出适应地方区域,乃至全国战略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提升竞争力需要地方性高校积极建设“新工科”
世界范围内都在进行一轮新的工业革命,提出了“德国工业4.0”等发展战略,不断产生出新产业、新技术。许多国家为了适应新工业革命的发展,提升竞争力,掀起了一轮工程教育改革的浪潮。竞争力的提升可以归结为就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提升。只有培养出符合新型工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 服务地方的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调整,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的加入,这给高校机械专业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与挑战,促使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作为地方高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应以解决地方经济特色、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为出发点,紧密结合自身学科优势,能够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具有地方特色[3]。
(一)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确定“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各地区域特色各有不同,地方经济发展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作为地方高校应主动分析研究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关注行业的人才需求,深化校企合作以及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和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二)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教师作为主导地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来已久,这种方式已不能满足于新形势下人才需求。要确立学生中心的理念,将学生的主导地位放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去[4]。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教师互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人才培养首先培养人,培养具有独立人格、身心健康、有一定工匠精神的人[5]。积极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深入挖掘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元素,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等要素融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上;开设一些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精神素养的选修课,塑造个体人文精神,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成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 培养成效与思考
南通理工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按照立足南通地区、依托机械行业、服务南通及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根据国家战略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以“产教融合、特色办学”思想为指导,按照“重构专业基础、融入先进技术、突出应用能力、彰显专业特色”的建设思路,加快新工科建设,系统构建“四用”(基础知识够用、区域发展能用、行业企业适用、生产一线好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在汲取国内外应用技术大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做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建设思路清楚、方法措施切实可行,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的“七个共同”(校企共同优化专业设置、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内容、校企共同集聚教学资源、校企共同实施教学活动、校企共同建设质保体系、校企共同促进就业创业)。建成了一支以二级教授为带头人的优秀教师团队,建成了包含3D打印技术应用及开发等高水平实验教学综合平台,建成一批适应于应用技术类本科人才培养的稳定性、高水平校企协同育人基地。
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本专业实施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必修4个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列为本专业学生进行专项训练的重要载体。截止目前,本专业结合“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计划”,开设了“机器人技术”和“3D打印技术”强化培养班,以学科竟赛项目为载体,组建了一些科技兴趣小组。充分发挥“创新制作”和“创新实践”课程的引导作用,逐步形成“学生自主、教师引导”的创新创业训练新气象。本专业学生已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1项,遴选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类获奖3次;学生录用发表论文9篇,申请专利20件。本专业学生参加了“挑战杯”全国竞赛江苏省选拔赛、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及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等赛事并取得良好成绩,获一、二、三等奖若干项。
在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等,在本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认真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课程育人、管理育人方面下功夫,努力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机械类应用技木型复合人才。
四 总结
“新工科”背景下,很多一流重点高校教育改革已拉开大幕,地方性高校作为高等人才培养的主力队伍更应紧跟国家步伐,在充分研究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探索出“新工科”形式下人才培养的模式,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孟威,陈兴明.“新工科”理念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8(6):37–40.
[2]鲍存会.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突破途径[J].教育视点,2019(4):42–44.
[3]陈越超,张凤涛,张婧,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教育,2018(23):203–204.
[4]胡国宝,戴锐.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应然定位、实然困境与必然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157–160.
[5]卜祥风,邓景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8(17):136–1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