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4 16:03: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本文就此从学校层面和教师个人层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本文引用格式:马凤梅“.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8):74-75,101.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途径,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活动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因此,如何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良好效果,是值得每位思政课教师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时代,我们面对的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挑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带来的挑战


跟以往比较单纯的教育环境相比,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为复杂。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可以在网上搜索到,而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甚至有些是“裹着糖衣的炮弹”,引诱大学生走向歧途。网上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由于相对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因而有时候会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现实背景、传播环境相脱离的现象,这时候思想政治理论的解释就显得苍白无力。此外,西方一些国家把互联网作为传输意识形态的主阵地,由此可见,互联网上意识形态的斗争更为激烈,西方国家把大学生作为意识形态传输的主要对象[2],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对网上信息进行理解、甄别和选择,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阅读特点带来的挑战

当代的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他们中很多人能够熟练地运用互联网,例如网上购物、网上沟通交流、网上社会交往、网上订餐、网约车等等,对QQ、微信、微博、论坛、博客等能够运用自如,网络生活已经成了大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已经不仅仅依靠课本、报纸、杂志等来获取信息,也不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获取知识,他们更多地是依靠网络获取知识。2018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已达7.88亿。而大学生更是网民的中坚力量,是网络上比较活跃的群体,他们可以很快地从网络上获取各类社会事件、各种社会热点、各种评论观点,这会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带来一定的冲击。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变化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融入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中,带来了社会的深刻变革,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在教育领域,传统的教育是学生在教室听老师讲课,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这样的授课方式受到时空的限制,所讲授的知识有限;互联网+教育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只要有网络、有移动终端,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学想学的知识,学校任你选,老师由你选,由此诞生出微课、慕课、学堂在线等在线学习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知识面将大大提高,视野将大大开拓。若思政课教师还是以“一本教材、一份教案、一张嘴”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那学生的听课热情可能不会高,这将大大降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偏弱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授课都会融入一定的信息技术,如用PPT课件进行授课,但总体来看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偏弱。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计算机整体水平不高,导致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动力不足;部分教师信息化技术知识和经验欠缺,导致无法充分利用信息化的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可有可无,并不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因而并不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此外,不同年龄的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程度不同[3],老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运用程度较低,年青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程度相对高些,但他们在教学资源的整合、知识的内在逻辑等方面却比较缺乏经验,因此也不能运用信息技术将知识很好地表达出来。

(二)教学资源整合能力比较低

高校思政课是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内容是与时俱进的。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之一就是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了解我国的历史,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去认识世界,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将最先进、最符合社会发展、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辨别和选择,并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然而思政课教师或者学科限制,或者视野限制,或者知识结构的局限,总是难以及时了解经济社会出现的层出不穷的新热点、新问题、新事件,面对庞大的资源不知道如何取舍,不知道如何把它们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这样就降低了教育的时效性和趣味性,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设计能力偏弱

根据百度词条,认为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等环节。高校思政课程由于学科的特点,每门课程都蕴涵着丰富的理论、原理、观点,要讲好思政课,必须要认真思考如何进行教学,教学的重难点在哪里,用什么样的方法呈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中可以融入哪些热点问题,如何保持知识的内在逻辑性等等。然而,思政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可讲的内容范围非常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偏离重难点;有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就理论讲理论;有的教学资源比较陈旧,没有跟上时代步伐;有的课件做得比较精彩,但内在知识却比较贫乏;有的内容结构逻辑缜密,却缺少趣味性。总的来说是教学设计能力不强,导致课堂学习氛围不浓,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一)学校层面的支持


1.将思政课教师纳入人才队伍建设,制订短、中、长期的人才发展规划。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思政课教师的知识、视野、思维方式、教学理念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些仅仅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有时候显得势单力薄。学校可以结合学校的发展来制订人才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并给予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

2.给予思政课教学管理部门更多的政策和制度支持[4]。可以在教学条件、教师待遇、资金投入等方面入手,改善思政课的软硬件条件;可以支持思政课教师进行课程建设、学术交流、学习培训、外出考察等,以增加阅历、拓宽视野、学习新知识;可以完善思政课教师的考评制度和奖励制度,鼓励思政课教师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推进课程改革,不断进行科学研究。

3.加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加强新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升培训、老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使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都有机会参加培训,以便跟上形势的发展;邀请校内外的优秀教师、教学名师进行学术研讨或教学经验交流,以丰富教师的知识和教学技能;增加信息技术应用类的培训,如智慧教室的使用、易班的使用与管理、优质PPT的制作、微课的制作、线上教学资源的使用等等,运用这些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时代感更强。

(二)教师个人的努力

1.利用互联网,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思政课的突出特点是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因此,教师本人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努力提高个人素养[5]。要学习最新的理论成果,把握最新理论的核心内涵,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坚定自己的职业自信,并以此感染学生。要学习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新观点,要学会明辨是非,只有教师自己学会了如何分辨是非,如何分析问题,才能教会学生分辨是非,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关注国家大事,也要关注生活中可能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小事,不断收集教学素材,用事实证明理论的正确性,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更有说服力。

2.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思维模式。以前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你讲我听”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今的大学生,当今的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开拓,更加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6]。大学生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听老师讲,他们更想表达自己的看法、感受;他们也不喜欢沉闷的课堂,他们更喜欢活跃、快乐的课堂。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更新教学理念,把以老师为主体的课堂转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尽量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把“互联网+”的思维模式运用到课堂,互联网思维是零距离和网络化的思维,要发挥好这个“网”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

3.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这必然带来教育手段的变革。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获取各类资源、进行社会交往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互联网,思政课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这样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运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雨课堂等方式进行教学,线上与线下结合,把枯燥的理论用生动活泼、直观的方式向学生传输,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再结合学生实际,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让思政课成为学生满意的课堂。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也要充分利用社会和学校的资源,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主动跟上时代的步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评论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光明日报.2019.3.19.网址: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319/c40531-30982785.html
[2]周亚春.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以新媒体环境为背景[J].学理论,2017(1):218-219.
[3]李艳,郭超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1):60-61.
[4]黄元全.本科教学工程背景下加强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9(05):131-134.
[5]杨孟.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8,1(03):23-24.
[6]黄翠瑶.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探讨[J].柳州师专学报,2013,12(06):62-6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97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