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航空发动机结构冲击动力学的若干问题”新生研讨课实施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4 15:15: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以安全性为背景,以结构冲击动力学研究方法为主线,以机匣包容性、发动机吞鸟/冰、叶片外物损伤和砂尘冲蚀等典型冲击问题为主要内容,开设了新生研讨课程《航空发动机结构冲击动力学的若干问题》。其课堂教学采用了翻转课堂方式,采用结合教学内容,教师介绍背景和提出研究讨论题目,学生自学加讨论,教师点评总结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结合现场实验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对冲击动力学问题有更直观的理解。通过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分析和评估了教学效果。结果表明,大部分同学对本门课程的实施方式和效果评价较高,兴趣浓厚。该课程有效锻炼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对于知识的吸收率更高。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冲击动力学;新生研讨课;翻转课堂;效果评测

本文引用格式:赵振华,等.“航空发动机结构冲击动力学的若干问题”新生研讨课实施效果[J].教育现代化,2019,6(97):220-221,225.

一引言

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是面向大一新生,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师生互动、以研究讨论为主的主题式教学模式,旨在使新生尽快实现由高中阶段向大学阶段学习方式的转变,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激发基于兴趣的内在动力,初步培养认知和研究能力[1]。

自1959年哈佛大学首度开设学术性专题的新生研讨课以来,到2009年,美国已有87.3%的研究型大学开设了新生研讨课。国外高校的实践证明,专为新生开设一门新生研讨课是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的有效途径。新生研讨课是一种以小班教学为特色的专为本科新生开设的研讨课程,它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共同参与,以互动体验式教学为核心,以提高新生入学适应能力和学术能力为目标。

2003年,清华大学率先在我国引入该教学模式,随后很多大学的不同学科和专业相继开设类似课程[2,3],至今已有不少大学将新生研讨课作为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主要路径,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关注。除重点高等院校[4,5]外,地方院校[6]甚至高职院校[7]都在尝试开设新生研讨课。新生研讨课的形式包含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8]、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等多样化的形式[9]。从国内实施效果来看,新生研讨课因小班教学、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团队造诣高等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实现生活性适应和学术性适应。

基于上述思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依据其科研上优势研究领域,建设了一门“航空发动机结构冲击动力学的若干问题”的新生研讨课。本文介绍了该课程的课程设计方案,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安排,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其实际实施效果进行了反馈调查[10]。

\

 
二 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施方案

安全性设计是航空发动机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航空发动机结构冲击动力学的若干问题》课程以结构冲击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主线,把机匣包容性、航空发动机吞鸟、航空发动机外物损伤、航空发动机叶片的砂尘冲蚀与防护等具有代表性的安全性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初步的理解和感性认识,激发其对航空发动机研究的兴趣。

课程目标是围绕影响航空发动机安全性设计的结构冲击动力学若干问题,通过专题研讨、课堂交流、课堂讲授、现场试验和课程论文等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了解先进航空发动机设计中面临的安全威胁,激发学生对航空发动机开展研究和探索的兴趣,体验学术活动的一般过程,理解航空发动机结构安全性设计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课堂实施方式是基于翻转课堂的思想进行设计[11]。所谓翻转课堂,是指课下学生通过教学视频以及相关学习材料,自主进行新知识的传授学习,课中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解决课下遗留下来的问题[12]。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形式。

在教学方式上,新生研讨课采用小班教学模式。该新生研讨课共16学时,具体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如图1所示。首先在第一章航空发动机结构冲击动力学概述的介绍中,首先从航空发动机及其发展、航空发动机的结构及设计要求出发,引出航空发动机可能面临的安全威胁,即后面四章的研讨主题。通过对冲击动力学问题本质的讨论,揭开后续自主学习的序幕。要求学生在后续的汇报中,着重针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个问题进行讲述。学生分组后共同合作完成一个研讨题目,通过对资料的调研分析与总结,完成研究型课程论文的撰写,并向教师与学生汇报。教师对学生汇报进行点评与总结,并补充科研中的一些先进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引导学生为主的探究式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由于学生课前进行了大量调研工作,课堂上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了讲授,使用这种方式学习的转化率远远高于单向授课。


\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借助本课题组科研实验设备——空气炮开展。现场试验时学生分为2组,一组在37 mm空气炮上学习模拟发动机吞鸟的鸟撞试验;另一组在10 mm空气炮上学习模拟发动机叶片外物损伤的试验。包含观摩试验与动手试验两部分。观摩试验主要由授课教师介绍试验设备与试验原理,演示试验设备使用方法。动手试验则在有教师及研究生监督情况下,学生学习使用试验设备,尝试动手的乐趣,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通过参与教学相关的试验,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与前面的调查、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

三新生研讨课教学实施效果调查

为了调查新生研讨课的实施效果,了解学生的倾向与感受,为后续的改进提供明确的方向,针对2017年与2018年两届新生研讨课的学生,在微信群中使用问卷星开展了问卷调查,调研了实施效果,共得到22份有效问卷。

调查结果表明:由于本课程为面向大一新生的全校性选修课程,在前两届学生中,本专业学生的比例相对较低,仅有22%。但是在课程结束时,有41%的学生对航空发动机结构冲击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与问题了解深入,产生了浓厚兴趣。54%的同学对此问题较为了解,有一定兴趣。仅有5%的同学有所了解,谈不上兴趣。在未来对此研究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意愿上,73%的学生都表示有兴趣,会努力,看效果。27%的学生表示看缘分。说明本课程的设计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即使不是相关专业学生,也能较好的理解本课程内容,并激发出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在教学实施效果的调研中,本课程所采用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82%的同学认为效果很好,值得大力推广,其余18%的同学认为效果较好,值得在一定专业范围内推广。在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中,77%的学生表示满意,其余23%的学生表示基本满意。针对实践教学的整体评价满意度更高,高达100%,表明学生相对更喜欢这种能够自己动手和参与的活动。68%的学生在实践课程中亲自操作了相关设备,深入了解了试验方法,并且深刻认识了发动机结构冲击动力学问题,而另外32%的学生是协同操作,有所了解,加深了认识。

在对授课教师的评价中,91%的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技巧和讲授能力表示满意,其余9%的同学表示基本满意。68%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知识广博,信息量大,其余32%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知识较广博,信息量较大。在研究内容的设置上,77%的学生对鸟/冰撞击问题兴趣最为浓厚,印象最为深刻,其次是机匣包容与外物损伤,比例在41%~45%。

从以上统计数据来看,本课程采用基于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方式,结合现场实践教学,大部分同学都评价较高,兴趣浓厚,有效锻炼了学生自主查资料、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时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学生进行讲授,对于知识的吸收率更高。

四 结论

本文介绍了《航空发动机结构冲击动力学的若干问题》新生研讨课程的基于翻转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结合试验的实践教学,并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对实施效果进行了评测,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结合教学内容,教师提出研究讨论题目,学生自学加讨论,教师点评总结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学生中的接受程度较高、反响较好,大部分同学都评价较高,兴趣浓厚,有效锻炼了学生自主查资料、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时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学生进行讲授,对于知识的吸收率更高。

参考文献

[1]江慧.大学本科新生研讨课开设效果的质性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1):31-35.
[2]胡文涛,聂晶,周光明.放射医学类新生研讨课实践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50):208-209.
[3]王晓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生“科学与社会”研讨课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学刊,2019(07):11-13+16.
[4]卢晓轩,李莉,马秀军.通信工程专业新生研讨课教学实践总结[J].教育教学论坛,2018(52):123-124.
[5]王艳,李香勇.高校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H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04):174-178.
[6]张丽丽.地方本科院校新生研讨课模式探究[J].大学教育,2019(05):158-160.
[7]胡蕙芳.高职院校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探索与实施策略[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4):47-50.
[8]许明,陈国金.“互联网+新生研讨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03):40-41.
[9]曹阳,郑伦楚.通识教育改革进程中新生研讨课的创新探索与效果评估[J].中国大学教学,2019(01):56-60.
[10]刘璐璐,陈伟,赵振华,等.专业课程研究型教学的实施案例与效果评测[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189-191.
[11]黄珊,周志强,韦良,等.基于翻转课堂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大学教育,2019(05):98-100.
[12]黄煜镔.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效果改进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9(10):86-8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96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