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当前,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和高考命题均十分重视学生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等方法和能力的掌握。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上的运用符合当代历史教育发展的趋势。史料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方法,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运用史料教学,仍然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史料教学的概念、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及问题、选取有效史料的原则、史料教学的运用四个方面来研究史料教学的运用。希望本文能够给一线教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史料;历史教学;史料教学;历史思维
本文引用格式:张晶.历史课堂中史料教学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9,6(81):180-181.
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是由历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建构关于过去的人和事物的论述,是一种推理学问。史料是史学的基础,是历史研究的原料。因此,史料教学对于历史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运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 史料教学的概念
历史过程是过去发生的,具有不可能重现的特点。史料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就成为了人们探究历史真相的依据。由于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教学就相当于史料教学。赵亚夫从理论层面论述了“史料教学”的本质。他认为:“‘史料教学’如果不针对怎样提出问题、怎样解释问题、怎样反思问题,而旨在挖掘史料、堆砌史料,让史料服务于教师的讲授,它就偏离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本位,行不通的。”什么是“史料教学”?笔者认为史料教学即教师通过使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活动,指导学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有关史实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考证从而获得历史认识,使学生逐渐形成历史思维和科学态度的教学方法[1]。
二 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及问题
蔡元培说:“史学本是史料学,坚实的事实,只能得之于最下层的史料中。”史料是历史课堂教学和历史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历史课堂中运用史料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真实的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适当的运用史料进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对历史本质的认识;使学生逐渐形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意识和证据意识;使学生掌握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途径[2]。史料教学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终身发展。教师通过史料教学可以让学生接触文献、图像、文艺等各种类型的史料,从而了解历代史学家的思想观点,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索历史真实的机会。在开展历史相关主题的调查、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分析各种史料、探寻史实、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史料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高考中的应辨能力。史料教学对学生历史理论、历史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培养,符合高考的需要。高考命题侧重于考查学生运用史学理论来分析、理解史料从而得出历史认识的能力。运用史料设置比较新颖的问题考查学生提取解读信息的能力、运用可信史料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不同类型的史料,结合新背景和热点,重点考察学生获取和分析、提取和调用、总结和归纳、迁移与应用历史信息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
三选取有效史料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史料的真实性。史学求真,客观历史不能重现,因此我们需要借助史料探究历史真实。教师通过史料为已有的历史事实提供例证,传输历史事件的真实感,使学生神入历史感觉当时的历史环境,触摸历史人物的脉搏,从而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把握历史的本质。为了最大限度的靠近史实,教师应该尽量的使用一手史料,并且对其进行甄别和考证,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意识。
在选取史料时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优先选取一手史料;第二,有实物史料则不选文字史料;第三,有书记则不选专著;第四,有视频史料则不选图片史料;第五,尽可能选取时空靠近叙述主体的史料[3]。
针对性原则。史料选取的针对性来源于历史教学的目的性。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史料的过程中考虑到对学科素养的培养;在理顺历史知识之间逻辑联系的基础上选取史料。史料与教学内容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
多样性原则,主要是指史料的丰富性。在史料选取的过程中,应注意这几个问题:第一,选取不同视角的史料,给学生提供多角度看待历史的机会,使学生形成唯物辩证的史观。第二,选取不同类型的史料,文献史料、图像史料、文艺史料等这些史料的运用,能够增加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但是要注意史料仅仅是辅助教学的工具适度运用。第三,多渠道的选择史料,可以综合运用网络上的资源、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地方史资源、相关著作等,但是要注意对史料进行考证。这样选取史料有利于诠释历史的丰富性,增强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合理性原则。首先,应该处理好史料与教科书的关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当教科书中的史料不满足教学需要时再补充新的史料,不应该盲目追求创新。史料只是辅助历史教学的工具,总是追求史料的新颖程度过分的强调史料的趣味性,脱离教材的盲目运用史料的教学是不可取的。其次,史料选取应结合学情,难易适中。史料的选取应该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不同年级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不同,教师选取的史料应该分层次并且难易程度适中,既不会让高年级的学生感到没有挑战也不能让低年级的学生感觉生涩难懂。再次,史料选取数量应适中。历史教学主要是教授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史料属于次要地位,应分清主次。史料运用过多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史料运用过少使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得不到锻炼,不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4]。
四 史料教学的运用
史料对于历史研究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历史教学也离不开史料的运用。有人认为在历史课堂上使用史料,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与能力。实则不然,只有对学生处理史料进行指导并将史料与历史事实联系起来,才有助于认识历史的进程。那么,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究竟如何组织史料教学活动呢?
首先,对史料进行研读、考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对所选的各种类型的史料进行通盘了解和研究性的阅读,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提前作出注释。在授课过程中指导学生逐句阅读理解史料的真正内涵及外延,尤其是涉及到关键问题的核心史料,必要时进行讲解,以便加强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引导学生联想与此史料相关的已知史实、史料进行对比,考证史料的真实性。通过对史料进行研读和考证,能够增强学生评价历史的能力和分析鉴别的能力。
其次,合理运用史料,精心设问。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是研究历史问题的依据,设置符合教学目标和学情的问题是其中的关键。问题的设置要能激发学生的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问题设置应注意:第一,问题新颖性,这样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研究兴趣;第二,问题启发性,“启发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第三,问题开放性,开放性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第四,问题科学性,科学问题才具有研价值,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就感;第五,问题层次性,根据不同年级特点设置不同程度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锻炼[5]。
最后,培养史料意识,掌握分析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研读史料、联系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比较,最终得出历史结论,并且逐步形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意识。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且注意考证所用史料的真实性;布置研究地方史的探究活动,提供研究的步骤、方法、指定获取史料的方式、地点。
综上所述,史料教学法是历史教学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慎重的选择史料,并注意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最大限度的把所有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让史料教学的方法发挥到最大的限度。让教师和学生经过“种菱、种稻、种荷花”的耕耘后,经历了“沧海”和“巫山”,能在“芦花浅水边”欣赏课堂最美的风景!
参考文献
[1]李玮,倪超.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2019(07):91-92.
[2]尹菊平.善用教材史料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J].名师在线,2019(06):17-18.
[3]姚晶.E时代下的历史课堂教学[J].教育现代化,2018,5(01):346-347+358.
[4]盛刚.“史料教学”中史料选取的基本原则[J].教学与管理,2017(01):68-69.
[5]赵士祥.新课程历史学习方略与高考复习教学的思路[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10):50-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