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分析化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高等院校化学、化工、食品和环境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对训练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指出传统《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有益探讨。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本文引用格式:王迎进,等.《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88):45-46.
《分析化学实验》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食品和环境等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深化对分析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科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然而传统的《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滞后,大多仅是对所学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简单验证,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实验教学只注重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培养,缺少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不注重对学生探索性、研究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2];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注入的新鲜血液偏少;许多地方院校资金短缺,开设分析化学实验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善,难以满足教学所需;实验内容基本以“菜单式”列出目的、原理和步骤等,学生只需照方抓药,只动手,不动脑,教师呆板地讲,学生呆板地听、呆板地操作,课堂教学氛围单调乏味,学生难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缺乏能力提升的空间;实验成绩的考核评价标准单一,重在对实验结果的考核,忽视对实验过程的考核,导致学生往往疲于应付撰写预习报告和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操作过程缺乏重视、得过且过、一知半解[3]。总之,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缺乏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源于此,我们就如何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分析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等方面进行有益探讨。
一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增加资金投入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由于相当多的实验课教师受评定职称“重科研轻教学”的影响,将主要精力都用于科研上,实验教学上精力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倾向普遍存在。因此,要想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首先要重视实验课的教学,明确实验课的教学是自己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其次,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提升,要与时俱进,熟悉《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在《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引入先进的分析化学科学发展前沿知识,将分析化学前沿知识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能学到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能了解、掌握分析化学领域发展的前沿知识,培养、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4]。再次,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外出交流、进修学习,要鼓励、支持新老教师互帮互学,不断讨论总结教学经验,促使年轻教师尽快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5]。最后,要加大《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经费投入,完善教学硬件配备,满足《分析化学实验》课程顺利开设的条件,要拓展实验室开放时间,满足学生完成分析化学综合实验的客观需求。
二 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改革教学内容,使《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充分体现该课程的特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开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可将《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本实验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实验仪器使用及操作方法,熟悉实验的原理,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第二个阶段是设计性实验阶段,根据实验课题,由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提出实验的具体方案,拟定实验步骤、选定仪器设备、独立完成操作以及进行数据处理等,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在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个阶段是开放性综合实验阶段,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水平、能力,自行选择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验课题,自主、自由选择时间进行实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兴趣,重在培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 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依赖于教师讲授,对于学生的自我思考和主动性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一味模仿老师的操作,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创新和独立思考。其实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提出疑惑,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如酸碱滴定实验中的称量、移取液体和滴定等基本操作,可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分析实验结果等,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也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回答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另外,对实验中出现的实验现象与预期结果不一致的问题,老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采取启发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分析,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去解决问题,由此,使得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达到对知识理解更深刻、掌握更全面。总之,要将启发式教学贯穿实验教学的始终。
四 提倡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高科技教学媒介的发展和应用已经逐渐进入课堂,慕课、微课、微视频等新的教学方式越来越深入课堂教学,正确、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对于一些抽象的仪器设备原理、使用方法,以及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可制成便于学生观看的、形象的或动画模拟的微视频等,方便学生随时观看和学习;教师也可将实验的知识点制成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视频动画等,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6]。例如,对乙烯和乙烷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微观结构的区别和反应的原理的实验,可制作成动画视频,加深学生对反应原理的领会和抽象概念的理解及运用,利用更具表现力的画面生动形象地说明化学理论中微观世界的内容,为学生提供生动的直观,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另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也便于教师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五 对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
以前由于实验课程的考核相对没有理论课的考核严格,只要学生来做了实验,一般都会给予及格,这导致学生对实验课不很重视。因此,必须对《分析化学实验》课的考核评价进行改革。我们对实验成绩的评定包括实践操作部分和理论知识部分,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还要对熟悉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这种评价体系更全面反应学生对本学科的掌握程度。具体考核分为4大块,即基础成绩(包括出勤、预习报告、课堂表现及实验报告)占20%,操作考试成绩占30%,理论笔试成绩占40%,操作考试部分,主要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规范等实验基本素质;理论笔试部分主要考实验的原理注意事项等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实验理论知识的掌握。最后还有学生的相互评价(包括学生对实验中的独立操作,数据处理、实验进行中的思考及对实验的态度等)占10%,增加学生互评的模块,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反映该同学对实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及对实验的创新思路。这样对实验成绩考核方式的改革,综合考核方式利于较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而且每个人的思路不一样,不仅杜绝了实验报告相互抄袭现象,而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并重视《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实验成绩评定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在实验的每个环节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利于培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结语
面对时代的不断发展,随着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完善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同时,还要继续去摸索创新的教学模式,实行启发式教学,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主动、独立的创新型的教学,摒弃以往教师的“注入式”被动教学模式。应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提高学生在教学实验中的参与度。采取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从多角度对学生学习进行考核评价,公正、科学的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让学生从内心重视分析化学实验课的学习。使《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朝着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上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迎进,闫唯,陈华萍,等.《分析化学实验》“五步法”教学实施策略[J].山东化工,2017,46(13):145-146.
[2]张京京,何萍.地方高校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索[J].化工时刊,2016,30(8):56-8.
[3]鞠志宇,牛亮峰,李公春,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化学实验教学策略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7,20(1):140-142.
[4]王少单,王艳宁.高师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山东化工,2019,48(6):196,198.
[5]曾珠亮,李本鹏,苟体忠.地方高校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J].凯里学院学报,2018,36(3):47-49.
[6]宿艳,张艳娟,吴硕,等.互联网背景下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资源建设[J].实验室科学,2017,20(4):70-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