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对分课堂”是由我国教育专家为了解决如今高校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所研究出的新型教学模式。现从研究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着手,接着深入探索其在高职《财务管理》这门课程当中的教学实施应用,从而进一步明确“对分课堂”为教学实践带来的深远意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寻求更好的路径。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应用
本文引用格式:陈鑫子.“对分课堂”在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90):142-145.
大学课堂中普遍存在学生低头玩手机,上课参与度低,教师授课如同演独角戏一般的现象。为此,教师必须努力转变旧的教学理念,敢于尝试应用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效率。而“对分课堂”恰是基于这些现状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现将其尝试应用于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财务管理》,试图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和学习,解决本课程内容多,公式难,记忆压力大等给学生造成的困惑[1]。
一“对分课堂”的基本概述
(一)“对分课堂”的概念
“对分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最早由我国教育专家张学新教授创立并提出的。其基本原理是将讲授法和讨论法有机结合,把一半的教学时间分配给教师用于讲授知识,另一半教学时间则专门分配给学生,用于讨论,展开交互学习。
(二)“对分课堂”的特点
“对分课堂”除了简单易懂,而且很容易上手掌握。其最大的特点是把讲授方式和研讨方式的优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重点强调精讲和内化。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减轻了教师授课的负担和压力,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二“对分课堂”在高职《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对分课堂”的教学准备
1.选取“对分课堂”的讲授内容。在选取“对分课堂”的讲授内容时,要尽量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容易简化和清晰化,且实操性较强的内容。其次选取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开放性,既能够让学生通过“精讲”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能够通过“留白”给学生一些启发,让他们可以应用与实践。选取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2.分配“对分课堂”的教学时间。根据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特点,在考虑“对分课堂”的时间分配上既可以采用“隔堂对分”,也可以采用“当堂对分”。“隔堂对分”即在讲授和讨论在时间安排上是隔堂错开的,且在两者之间会安排一定独学内化时间。而“当堂对分”其实是“隔堂对分”的简化形式,若财务管理讲授内容较简单,学生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消化吸收就能掌握,就可以采用“当堂对分”这种分配形式,具体时间分配如表2所示。
(二)“对分课堂”的教学实施
现选取财务管理教学内容中“应收账款信用政策的决策”这节作例,深入探究“隔堂对分”的实施过程[2]。
第一个环节——讲授:教师须明确教材的重难点,选取并规划好要在课堂内讲授的财务管理教学内容,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具体讲授内容如表3所示。
第二个环节——独学:实施“对分课堂”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课后作业的设计,教师要结合财务管理教学目标来设计和布置学生课后要完成的任务或作业,弥补课堂“留白”。按照“对分课堂”的要求将作业设计分为以下三方面:读书笔记+常规作业+反思性作业。具体内化作业如表4所示。
第三个环节——讨论:此环节是最重要的环节,采用4人小组自主讨论的形式展开。教师只需事先根据财务管理学习内容设计好讨论的主题即可,一般具体讨论的问题是由学生独学后所带来的,教师一般不参与讨论,只是旁听。
最后,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第四个环节——对话: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负责答疑,解决高层次问题,也可以抽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即让学生来展示学习成果[3]。
(三)“对分课堂”的教学评价
若采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财务管理课程的评价则应该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可从多维度进行考核。评价时力求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掌握程度[4]。在作业评定时,教师可以更加灵活,不以对错为评定标准,以创新性为高分的依据,使得能从另一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评价标准适用于对分课堂和非对分课堂,具体考核办法如下表5所示。
三“对分课堂”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实践的意义
(一)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对分课堂”强调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小组讨论能激发组员的学习热情,每个学生都希望在小组当中会有显著表现,被他人认可,从而促进了个性化学习,加强了学习的深度和创造性,并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实质,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师通过精讲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更加条理化,更加系统化,促使学生能在短时间里牢固掌握所学内容的重难点。将非重点教学内容作为辅助学习材料,课后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这种做法能有效保证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对分课堂”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在讨论环节加以深入理解,并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实现知识迁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同时,让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与合作能力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加强[5]。
四 结语
“对分课堂”在高职《财务管理》课程中的实践应用仍然需要进一步尝试探究。其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上有明显的作用,同时也对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相信不久的将来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会被高职教育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653-658.
[2]苏鏐鏐.基于对分课堂的泛在学习模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6(1):90-93.
[3]李金津.基于对分课堂的泛在学习模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5):217.
[4]董平,郭晓舟.对分课堂学习模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6):120-123.
[5]崔庭琼,范健文,朱恩洲,冯慈航,刘梦.对分课堂在车辆专业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17):139-14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