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对分课堂”在《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3 16:20: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对分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老师讲授、学生吸收、分组讨论等教学方式代替传统灌输式教学。本文针对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知识点繁多、学生兴趣弱等不足,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积极性。实践结果表明,采用对分课堂,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效果更好。

关键词:对分课堂;分组讨论;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

本文引用格式:汪缤缤,等.“对分课堂”在《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97):259-260.

一 对分堂的内涵

对分课堂的概念是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首次提出[1],对分课堂亦叫做PAD(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课堂,将课堂分为三个环节,老师讲授(presentation)、学生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学习总结(Discussion)。对分课堂将传统的讲授与小组讨论结合,极大的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增加课堂的活跃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对分课堂不仅适用于大学课堂,在思政类、体育类、医学类、理工科等专业课程取得较好的效果,在中小学课堂中也应用广泛[2-5]。

二《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是工科院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它是研究用投影法绘制工程图样和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的技术基础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绘图、读图和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能力。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这门课程知识点繁多,专业性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兴趣弱,学习效果不佳。当前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

 
(一)知识点繁多,枯燥,学生学习兴趣弱

为使人们对图样中涉及到的格式、文字、图线、图形简化和符号含义有一致的理解,各国逐渐制定出统一的规格,并发展成为机械制图标准。各国一般都有自己的国家标准,国际上有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因此,标注的机械制图中画法的知识点多,内容广,专业性强,要求学生记住大量的知识细节。同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将抽象二维视图在大脑中构建成空间中的三维形体。

(二)教学模式单一

这门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素材及案例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式以多媒体PPT及板书的形式讲授为主。学生由于没有相应的社会工作和实践经验,对机械零件缺乏熟悉感,很容易会造成学生积极性差。并且讲授内容过多,学生容易疲劳上课走神,跟不上课堂教学进度,丧失学习兴趣。

(三)学生学习差异较大

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兴趣点有差异,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速度不同,学生上课时专注度不同,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差异大。

大学课程基本上是大班教学,老师讲授为主,很难照顾到每位学生的学习。老师和学生互动少,也很难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少数的互动只能了解个别学生的掌握情况。有的学生可能基础差,没有跟上老师的讲授,不理解的地方更多又缺乏和老师互动的主动性,导致学习差了更差,最终丧失对课程的兴趣,不愿意听课。

三“对分课堂”在《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以巢湖学院2018级机械工程学院18材控专业的学生为例,班级学生人数42人,将学生分成7组,每组6名学生。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总共54个学时,周学时数4,一周两次课,每次课2学时,2学时即两节课,一节课45分钟。第一节课以老师讲授知识为主,讲解主要知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构建知识框架。第二节课以学生消化吸收和小组讨论为主。消化吸收环节,教师会根据授课内容提出4-5个小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对授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随后,教师会提出3-4个具体的机械零件案例,让学生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讨论内容主要涉及授课知识在相应零件案例上的应用。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将选出一位发言人进行总结性汇报。发言人采取轮流制,积极鼓励每位同学发言。一学期每位同学有2-3次发言的机会。很好的提高每位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最后由班级同学和教师针对小组的发言内容进行提问,进一步减少学生对知识点的遗漏。

(一)对分课堂教学过程

以课程第14章零件表达方法的选择为例,具体介绍对分课堂的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老师讲解知识框架。分别介绍轴套类零件、盘盖类零件、支架类零件等的视图展示方法,设计注意要点和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失效案例。在失效案例的讲解中,尽量联系自行车、汽车、钢结构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讲解,以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的熟悉感。

第二节课为学生内化吸收和小组讨论。内化吸收环节。根据上述知识,老师提出如下问题:零件主要分类;不同的零件摆放位置如何选择;如何确定主视图投影方向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回顾和总结所学知识点,并提供纸质版答案。

小组讨论环节。老师例举3种不同的零件,如图1所示,分别为轴零件,法兰盘零件,轴承座零件。这三种零件通过三维建模完成,在课堂给学生展示模型,并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零件的基本构造和功能。随后,以小组方式讨论上述三种零件的设计要点,故障易发点和改进方法,要求每位学生依次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讨论出方案由选出小组发言人进行汇报。


\

学生发言后,同时和教师提出问题后。老师总结每个小组的方案,分析比较,以引导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方案的不足之处。如图1(c)中支架模型,大部分同学忽略小肋板的厚度的表达。

(二)对分课堂教学效果

对分课堂教学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学,内化吸收,提升学习效果。老师给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回顾吸收所学知识,有助构建知识框架,把握知识重难点。分组讨论,学生不仅有参与感,而且学生能够有机会发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也能够起到互相帮助的作用,还培养学生表达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课堂集思广益能够激发出新的想法,也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在提问环节中,更容易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错误和遗漏点。从各个小组的发言中,老师更准确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能够及时对学生不能理解的地方重点讲解。

总之,相比传统灌输式教学,对分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及时反馈,老师能够及时查漏补缺。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对老师讲授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学生积极讨论,教学过程轻松愉快,课堂氛围活跃。

(三)对分课堂教学反思

对分课堂在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初次尝试,虽然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仍存在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合理分配小组成员。盲目的以学号分组,可能小组成员中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居多,或者小组成员都是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小组讨论重在互相学习讨论,以好帮差,互帮互助。
2)优化考核方式。传统的考核比例为20%平时成绩+20%实践成绩+60%期末成绩。优化考核方式,增加平时成绩比例,可以增加学生课堂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荣誉感,降低逃课率。
3)对老师要求更严格。对分课堂虽然减轻教师讲授时间,但是对教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手段更加灵活,老师需要对各种突发情况有更好的灵活处理能力,教师需要更好的掌握课程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际经验。

四 结束语

本文针对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知识点繁多、学生兴趣弱等不足,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由老师讲授、学生消化吸收和分组讨论三个部分组成。实践结果表明,采用对分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效果更好。为了更好地应用对分课堂,后期应该注重合理分配小组成员,优化考核方式。教师需要更高地要求自己,提升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05):5-10.
[2]董博,卜秀梅,宋艳丽,等.基于微课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9(17):3071-3073.
[3]尹有,朱文蔚.“对分课堂”在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9):161-162.
[4]廖益强,卢泽湘,张慧,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37):197-198.
[5]刘田,李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体育专业《运动生理学》教学的可行性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09):29-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91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