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思政”视野下高职思政教育建设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3 15:21:4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初步探讨“大思政”视野下高职教育改革,提出了打造不忘初心的高校教师队伍,教学实践各个环节全面思政,引导学生信息化思政的教育新模式,寻求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发展的新突破以实现培养大国工匠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大思政;工匠精神;课程思政

本文引用格式:徐小玉.“大思政”视野下高职思政教育建设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98):282-283.

“大思政”是调用社会和高校中所有力量来全力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大思政”视野下,高职教育院校必须掌握思想政治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始终不偏离思想政治工作主题,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融入各类思政课程与各门专业课程中,充分发挥校园内外各种育人要素的积极影响作用,形成“大思政”视野下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通过提升高职教师思政水平,重构专业课程思政各个环节,采用信息化思政手段,真正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才能实现培养具有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精神的大国工匠的目标。

一 打铁自身要硬,高校教师自身要思政过关

全员育人中指出,高校全体教职员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主体,都要兢兢业业将这项任务落实好[2]。因此,思政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党政管理干部、“两课”专业教师来承担,学生每一天、每堂课、每一次实践都是更好的思政教育渠道。专业课程教师一言一行都被学生看在眼里,学在心里,会给学生带来切身影响,所以每一位专业教师不能置身事外,有义务“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保持统一步调,形成协同效应。打铁自身要硬,因此,专业课程教师自身要思政过关,从身边的榜样学起,才能担负起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重任。

首先,师德建设是基础和关键。高校思政教师要积极参与学习强国平台的政治学习,时刻加强党性修养,思想上要经常去污涤尘,脱离低层次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甘愿被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赤诚奉献,具备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以师德为自我考核的标准,以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养德修身,为学生树好表率。

其次,不忘教师本质的初心。优秀的教师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不仅仅是学术上的道,更要传授马克思真理,为学生打下为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科学思想基础。专业课教师除了本身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以外,还必须对知识背后的历史乃至科学文化都有深厚积累,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也是思想政治育人的绝佳过程,要站在社会主义的高度,把牢大局、把好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识,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有意识地将专业知识的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有机结合起来。

最后要有邓建军式的匠心。邓建军作为我校的杰出校友,由一名普通的青年工人成长为新时期产业技术工人创新发展的楷模,成为中国“知识型产业工人”的领跑者、大国工匠。高职教师要像邓建军一样,具备一颗安于默默无闻、执着于追求卓越的匠心,要坚守初心、执着专注,秉持赤子之心,摒弃浮躁喧嚣,在本职岗位上坐得住、做得好,对每一门课程精心打磨,对每一个学生谆谆教诲。造就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合格人才,培养出对中华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有归属感乃至有信仰的年轻一代。

\

 
二 春雨润物细无声,理论和实践各环节全面思政

全方位育人,就如春雨润物,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和全过程,无声无息地融入课堂、教材和各类实践活动中,而不是一味由思政课程枯燥乏味的强行灌溉。各位专任教师要站在社会主义的高度,把牢大局、把好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识,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增加专业课堂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有意识地将专业知识的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是精心构思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环节。任何一门课程,任何一节课,都可以完成课堂思政的教育,也许只是几句对每个案例的正面点评,或者几张直击灵魂的PPT,更加甚至是一个简单的提问反省,并无需太多时间,只需寻找到合适的知识点载体,就能将令人敬畏的“思政大道理”融入学生乐于接受的“日常小点滴”,更加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认更具备责任感和奋斗感。例如学生谈之色变的高等数学,有大量的公式推理,其严谨过程不言而喻,可以将其联系到核技术的利用,老一辈科学家对核技术的默默奉献,从而点赞科技榜样,鼓励年轻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再例如化工类的课程,可以联系到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以中国人黄鸣龙名字命名的化学反应等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这一些老一辈学科家们为国家无私奉献,是我们大国崛起的中间脊梁,值得每一位青年人学习和传承下去。

其次,组织和培养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和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正确社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目前整个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程度不高,对一部分家长学生而言,高职是没能进入本科教育无奈的选择,甚至是转本的跳板;因此学生对自身认可程度不高,学习积极主动性受到影响,认为自己是学习的失败者。倡导大思政教育,则可以重新让学生对自己正确评估。高职学院通过重组和构建高职实践环节[3],借鉴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加大学生实训环节的力度,进行产学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实施学历与职业资格的“双证书”制度。教师鼓励和培养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级和世界级技能竞赛,让学生获得前所未有的荣誉感,让学生知道,并不是一定要成为清北华大学子才是人生赢家。即使是高职生,只要有信念,愿意为之而奋斗,也有获得社会认可和国家表彰,也能获得幸福感。

最后是利用身边榜样的力量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潜移默化来影响每一位学生。学校为每年一次的新生开展“学习邓建军,树立新目标”系列教育活动。报告文学集《中国技工邓建军》授书仪式(新生人手一册);《中国技工邓建军》阅读征文比赛;“学习邓建军,树立新目标”演讲比赛。每年一次的“建军杯”专业技能竞赛节。学院按照专业设计比赛,规模大,参与学生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度浸润每一位学生,让“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杰出校友邓建军成为学生学习生涯中的榜样,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亲身体会,自我提炼和感知邓建军的大国工匠精神[4]。

三 攻占互联网阵地,积极引导学生信息化思政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更是学生们学习、休闲和娱乐的主要“阵地”。5G时代高校要有超前意识,顺势而为,主动占领互联网网络阵地。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去分析互联网的利与弊,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规划建设好的网络阵地上学习、娱乐,牢牢把握住话语权。在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中积极开展“新媒体讲习”,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生讲堂,通过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云平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展讲习平台和载体。

通过各类学习平台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将正能量信息推送至微博、微信群、QQ群、手机客户端、门户网站等新兴媒体平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精心打造,巧妙融合思政政治教育[5]。例如大部分学生都使用微信,可以开设微信思政小课程,完成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素质拓展学分,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爱国主义教育,贴合当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必将事半功倍。例如部分学生热衷抖音、火山的客户端,则可以向这部分学生推送用匠心筑梦的《大国工匠》,展示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的工匠故事;例如讲述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既贴合学生的口味,又能梳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展现传统中国四大阶层“士农工商”中唯一传承有序的“工”的阶层的传承密码,以及他们的信仰与变革,激发学生对我们五千年文明的传承意识。不仅仅是五千的中华文明,还可以中外融汇,开放包容,例如香奈儿作为知名的奢侈品,背后则是“工匠精神”的传承,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这将会引导学生要有信仰,并对信仰有足够的忠诚。

四 结论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和造就具有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合格人才。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心,将爱国主义情怀深深扎根在每一学生心底,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每一次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势必任重而道远,我辈则上下求索而不退缩!

\

 
参考文献

[1]卢范一妮.大思政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教育育人模式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35(01):183-184.
[2]陈波.高职院校师生共育的大思政育人模式探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9(S1):46-48.
[3]苏艳玲,赵宝柱,赵瑞卿.“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以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39):71-73.
[4]刘衍诚.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1):97-99.
[5]张兴琳.建构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对高职学生思政教育新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8(49):65+68.
[6]钱妮娜.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的困境及措施[J].教育现代化,2019,6(50):185-18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90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