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论大学语文教学应当坚守底线、坚决反对媚俗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3 14:34: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媚俗之风在当前大学语文课堂上的弥漫现象不容忽视,媚俗之风正在悄悄地败坏着当代大学生们的心灵,模糊了通识教育本身承载的使命和任务,十分值得我们警惕。本文分析了大学语文课堂上出现的媚俗现象产生的原因,媚俗现象的本质和各种表现形式,分析了媚俗之风带来的严重危害,并提出了根治媚俗之风蔓延的根本办法是广大教师的严格自律。

关键词:媚俗;通识教育;中国当代大学生;教师;严格自律

本文引用格式:王田.“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论大学语文教学应当坚守底线、坚决反对媚俗[J].教育现代化,2019,6(99):296-297.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担负着通识教育主要任务的大学语文课堂上,也开始弥漫起一股媚俗之风。这种媚俗的风气与社会上流行的不健康的思潮相伴而行,愈演愈烈,正在悄悄地败坏着大学生们的心灵,模糊了通识教育本身承载的使命和任务,十分值得我们警惕。通识教育的目的本来是为了培养学生们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打破学科间看似坚不可摧的学术壁垒,防止出现现代学术分科过于专门所造成的知识体系被严重割裂的后果,培养学生们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对不同学科有较深刻的认识,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独立人格和具有较高学识的“完整、全面”的人。

通识教育在东西方历史上都有十分悠久的传统,我国古代典籍中屡屡提及只有博学多识才能融会贯通、出神入化。《中庸》主张做学问应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文心雕龙》中也说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非常看重一个“博”字和一个“通”字。西方的亚里士多德则主张“自由人教育”,后经工业革命,由纽曼等人倡导的博雅教育,主张培养博雅多才、行为优雅的人。总之,通识教育,以及在通识教育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角色的大学语文课程,始终是通识教育的主阵地,始终是现代大学课程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因而语文课程的内涵具有十分突出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在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能力与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语文本身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中国语文是中华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文化与精神家园,已故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先生曾说过,“中文乃一切中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中文长在,必然汉魂不休”;在余先生的美文代表作《听听那冷雨》中,余先生动情地写道,“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因此,大学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这门课程承载着人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门课程是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师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考较任课教师功力的最本质的方面就是看任课的语文教师是不是能够抓住语文作为真、善、美的载体,是不是能够抓住人化、文化、教化、审美化这些语文教学的根本,更好地教会同学们审美,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完成中华文明的传承[1]。

\

 
然而,令人感到焦虑的是,当前语文教育的外部环境并不是很理想。信息时代出于炫奇等目的对语言文字极不规范的使用等现象,以及网络语言所呈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语言暴力”的膨胀和扩张,使得本来非常高雅纯净的汉语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此外,应试教育对青少年一代产生的不良影响日益突出地表现出来,许多同学进了大学以后写作文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时候出现了十分严重的“作文腔”现象,假话套话空话以及无用的废话满篇。由于对人文的忽视,加之社会风气中暗潮涌动着的物欲化、粗俗化、娱乐化、淡漠化、躁动化的一股股浊流正在污染着文化教育这片净土,导致学风、世风、文风各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其中,最值得担忧的就是正在暗暗侵蚀着大学语文课堂根基的个别大学语文教师的媚俗现象。

何为媚俗?媚俗何由而发?市场经济对利益的追逐往往成为最初的动因。一言以蔽之,媚俗就是甘心迎合世俗,放弃信仰,放弃理想,放弃信念,不但缺乏自我思想,而且甘心放弃自己思考的神圣权利,一心以芸芸众生自居,只知道随波逐流——脚踩西瓜皮,滑哪儿算哪儿。在最应当高悬主旋律和唱响时代赞歌的神圣的三尺讲台上,这样的不合格的教师,放弃了人民授予他的神圣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甘心做一个趴在地上的精神侏儒[2]。

其实,媚俗一词的本义是指“俗气的艺术”,这个词儿不论从日常意义上来说,还是从当下检讨某些不合格的大学语文教师的语境出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是一个贬义词,通常是用来批评那些刻意迎合、巴结庸众甚至迎合低级趣味的低劣行为。说到底,媚俗的本质就是过分迁就受众,甚至彻底放弃个人尊严,以惺惺作态来取悦上级或大众的行为,总之,在面对受众的时候,一切为了讨好,为了讨好,可以牺牲一切,什么真、善、美,什么崇高与尊严,只要能讨好,一切都可以抛之脑后。

从而,这样的大学语文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明明看到假、恶、丑,却不知斗争,不管也不顾,只为学期中得到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好评”,浑然忘却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和使命。遇到学生队伍中出现的不健康的思想,不及时指出错误和错误思想的本质,而是一味息事宁人,因循度日而自以为高明。

究其实质,这种人只想着自己的“存在”,正因为凡事只想着自己的“存在”,在他的心目中就会始终顾忌到“公众”的存在,而置理想、信念于不顾,终不免深深地陷入媚俗的泥淖。如果有人指责,这种人还会大声为自己“辩护”,说什么媚俗是人类境况不可摆脱的组成部分,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划定“行动安全区”,从而在事实上排拒一切自己事先划定好的“安全范围”以外的任何事物[3]。

因此,因为某些不合格的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媚俗行为,可以在事实上造成对学生的极大的精神伤害,因为,对正处于成长期的广大同学们来说,他们事实上受到的是不折不扣的精神污染而不是什么正确的精神引导,在貌似幽默、风趣的嘻嘻哈哈中,媚俗悄无声息地抹煞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牺牲的是崇高与责任,形成所谓善、恶和美、丑的互换,其可怕的影响甚至在多少年后才能找到当初种下的恶因。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的这句话在今天仍然会给我们带来许多警醒。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那些媚俗的大学语文老师牺牲了自己教鞭下的幼小心灵们。因为媚俗,学生们很可能学会了用社会意志代替个人追求,用扭曲自我的价值判断去迎合整体的价值取向。那么,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一旦前者与后者之间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分裂的时候,整个价值判断体系就会完全失控,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从此就无从判别,甚至形成善恶两极的同位合一。人们更加注重短期的商业利益,而罔顾本来应当承载的使命和责任。在所谓“眼球经济”的招摇下,影视艺术的娱乐化、名人猎奇、商业炒作、隐私曝光等低俗的、恶俗的、庸俗的带有大量低级趣味的媚俗现象大行其道,更可怕的是,人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其实,媚俗就是把受众的心理体验压缩在了一个狭隘的、浅薄的表层空间,使艺术失去了原有的深刻理性和美感,使受众失去了思想的震撼和心灵的高度。远离了崇高的使命和责任感,媚俗便成了统治人心灵天平的那个最重要的砝码[4]。

媚俗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有多种表现方式,表现最多的就是所谓“戏说历史”,这和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品味不高的电视剧一拍即合,甚至有的老师也对那些只为吸引眼球罔顾史实编出来的虚假情节津津乐道,“戏说”成功地达到了虚化历史的目的,其实是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心灵的一次巨大的伤害。其次就是侮辱先烈,江姐、刘胡兰、董存瑞等英雄现象受到了玷污,这实在是让人难以容忍的。再次就是对那些可以看做是中国历史文化符号的文化巨人们的形象的任意涂改,有学生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杜甫的图像做了戏谑性的改动,却得到了某些老师的“肯定”,视之实在让人感到痛心。

那么,怎样看待媚俗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带来的巨大伤害?我们应当意识到,做人毕竟是有底线的,做老师的也不例外,恰恰相反,“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经师是教人学问的,而人师是教人如何做人的,教师的神圣使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起码也要坚守住教师的底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底线,就会像大厦失去了支柱,大坝动摇了根基一样,必然带来生活上的腐化、道德上的堕落、法纪上的失范。

严守底线,严格在纪律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作为一个神圣的职业,也有自己应该守住的底线,也有自己的法律对自身行为的约束,这是最基本的行为临界线,我们应该清楚教师活动的幅度和下限。无论社会如何开放,市场经济如何发展,政策如何宽松,底线总是不容突破的[5]。

身为人民教师,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降格以求,不能出“线”而为,不能忘记了教师这个光荣称号和教师这种特殊身份。要做到:政治上把握住方向,感情上把握住原则,生活上把握住小节,思不出位,行不出轨。总之,千言万语一句话,“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严格要求自己,坚守住自己做人的底线,一点一滴建树自己的高尚品德和志趣追求,坚定并且坚决地对一切媚俗现象勇敢地说“不”。

\

 
参考文献

[1]李阳.当代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N].语言文字报,2019-09-11(010).
[2]代娜.基于人文性视角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8):63-64.
[3]张翠玲.大学语文教学浅探[J].才智,2019(23):85.
[4]王魏.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其改善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08):120-121.
[5]邓洁莹.论大学语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交融[J].教育现代化,2018,5(20):110-1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90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