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核心任务,针对外语专业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把握选题论点方向,培养学生振兴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充分发挥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形成实践观;训练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增强学生思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了解学生毕业论文撰写过程的困难,帮助和教育学生建立学术诚信体系;思政教育关键在教师,任课教师和导师在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同时,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学习,加强课程思政意识,真正把“铸魂育人”“育才育德”教育工作落实落细落地。
关键词:外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本文引用格式:谢小玲.《毕业论文写作》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6):247-251.
Practical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Graduation Thesis Writing
XIE Xiao-l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ongzuo,Guangxi)
Abstract:Around“khalid ents fundamental task”,“training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for the socialist”core tasks,for foreign language major and undergraduate course graduation thesis writing,course features,fully tap and utilize contained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by grasping the direction of topic selection argument,trains the student to revitalize the national sense of responsibility;Give full play to the practicality of the course and train students to form a practical view;Train students to use materialist dialectics,enhance students’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promote their all-round development;Understand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graduation thesis writing,help and educat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cademic integrity system;education key in teacher education,teacher and mentor in promoting professional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t the same time,should strengthen the marxism especially xi jinping,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ory learning new era,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the course really put the“soul”“yucai moral cultivation education work to carry out the fine ground.
Key words:foreign language professional;Undergraduate thesis;Course education;synthetic counterparts
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上,明确指出我国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要真正地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同时习总书记还提出“其他各门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此后,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7年12月4日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2019年2月22日《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都相继并多次强调和反复提出“大力推动‘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梳理和挖掘各门专业课所蕴含的思想教育元素和思想教育资源,真正实现“三全育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在互联网尤其是手机互联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各种思潮、价值观的激烈冲击和碰撞,在这样的形势下,提出课程思政理念并不断重复强调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教书育人”内涵,是非常及时和有必要的。
那么,外语类专业的《毕业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和论文指导工作应该如何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融合进而达到同向同行的效果?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借鉴总结他人的成果,就此问题略陈己见。
一 了解外语专业与《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只有基于专业课程本质和特点,才能把专业优势转化为教育资源,把课程特点转化为育人特色。外语类专业属于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专业和外语教育都是是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反映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不同社会阶层阶级的利益,脱离不了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集团对历史、制度、经济、思维、价值观念的不同看法和观点[1]。因此,外语教育既是意识形态的教育,也是学习语言文化的教育。外语专业毕业生撰写的毕业论文必然会反映出学生的思想认识、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反映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2]。另外,由于学科性质的原因,外语专业还具有一个主要特点:视野向外性、国际性。相比于其他专业学生,外语专业学生最先也最便于接触到外国事物和外国思想文化。因此,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外语专业学生成为符合国家需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值得每位外语教育者认真思考的课题,教育引领不当,学生容易陷入崇洋媚外、认识偏颇的泥潭,教育引领得当,则可以培养出在国际形势变化多端的情况下,能够清醒和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能够立场坚定、勇于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具备国际视野的优秀外语人才。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教导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范式,教学内容主要有选题、材料收集整理与利用、研究方法和结构、毕业论文写作与修改、毕业论文技术规范和学术规范等[3]。在此,我们把主要教学内容暂且概况为两部分:技术方面和思想方面。技术方面重点是训练学生的文献检索、资料获取、写作和技术规范等,思想方面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科研立场、思辨意识、实践观、诚信观等。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相对于同专业其他纯语言课程,《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确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教育功能。教师只有真正的把握专业和课程特点,在课程思政教育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 把握选题论点方向,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青年有担当,国家有前途,民族有希望,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一代大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社会责任感是青年学子思想品德素养中重要构成部分。《毕业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和论文指导可以结合选题和论点环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服务国家和社会既是开展卓越学术研究的重要源泉和支撑,也是取得卓越学术成果的重要路径”[4]。论文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步,也是决定论文价值的重要一步,俗话说“题好文一半”,选题有意义,写出来的论文才有价值,选题毫无意义,则文章结构、语言再优秀,也不会有积极的效果和作用[3]。选题只有与国家社会发展关联起来才能发挥其社会效能和价值,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在教学和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选题原则,引导教育学生选题时应该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应自觉树立振兴国家、民族的使命感,让学生明白有助于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选题才是好的选题,而违背社会责任的选题即便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也必定得不到支持,比如“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因违背医学伦理、学术规范而被社会拒绝[5]。其次,外语类专业尤其是非通用语专业选题,除了传统的语言文化、文学、翻译范围的选题外,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外语语言优势,鼓励学生跨学科扩大选题范围,把目光聚焦到国家战略、国际和区域焦点、外交热点,以及经贸往来、文化交流、历史争议等涉外难题上。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笔者所在学校教务处从顶层设计上要求非通用语专业学生应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结合专业特点、毕业实习进行毕业论文撰写,在这一纲领引导下,越南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有了很大的改变,据笔者对17届、18届、19届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情况进行分析得知,127名毕业生的论文选题中,排第一位的是贸易、旅游、交通等经贸方面的选题,占33.9%,其中中越经贸合作研究、对比研究选题占了67.4%;第二是风俗民情、艺术等文化方面的选题,占28.3%;第三是语言文化类,占比17.3%。其他还涉及到教育、华侨、体育、自然保护等方面的选题。从这些毕业生论文的选题可以看到,学生对学术研究服务国家社会有了进一步的认知,这符合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论点是作者对论题反复研究后所给予的答案、提出的基本观点和见解,是论文的“灵魂”,是全篇文章的“纲”,统率全文[2]。论点正确是毕业论文的第一要求,首要一点就是政治上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和客观事实,要把学术研究的根“扎在中国大地上”。通过对本校越南语专业三届毕业生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提出的观点来看,大部分是着眼于国家社会发展需要,但也出现值得警惕的地方,如《越南水果出口中国的情况分析》、《越南红木家具出口中国的现状和对策分析》、《越南缝纫机市场的发展前景研究》、《越南海防市交通问题剖析及其改善对策》等部分毕业论文提出的观点和见解是站在越南的角度,而没有紧密联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的现象并不只出现于笔者所在学校。大连外国语大学王钢、姚佳明老师通过对2002—2017年201篇俄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也发现存在类似的问题,这201篇国别与区域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中,其中就出现了“注重对他国的直接研究,对启示中国的间接研究不足”的问题[6],这不符合2015年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建设指引(试行)》中明确提出的国别和区域研究要以资政服务为首的宗旨。因此,教师在教学和指导过程中要加强教导学生,学术研究包括毕业论文在内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一方面对外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另一方面为研究学习他国的宝贵经验,为中国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三发挥课程实践功能,培养学生形成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因此培养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实践观。从确定选题的前期工作,到论证材料的收集整理、论点的正确度,都是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几经反复,才能达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教师在教学和指导过程中要加以引导,比如可以在材料收集、论点验证等环节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和培养。
材料收集。材料收集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直接从自己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获取,称为第一手材料,也叫直接材料,第二个途径是从书籍史料中获取,称之为第二手材料,也叫间接材料[2]。外语专业学生一般使用的是间接材料即第二手材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扩宽材料收集的途径,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调查、观察等方式获取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资料,获取最直接的体会,这样来自社会生活及其实践的材料更富有鲜活性、时代性,才能写出具有时代价值的论文。即使是拿到第二手材料,也要经过实践去甄别、检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辩证地阐明了书面知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尤其是调查报告、民俗文化研究、经济活动分析等更要注重实地调查和体验。只满足于间接材料,不通过实践加以甄别、检验,容易出现以讹传讹的后果,比如2019年6月11日发生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撤销“西南边疆历史和现状综合研究项目”子课题“广西石刻总集整理”事件,究其原因正是项目组没有进行实地考察,而是以书传书、以讹传讹,导致成果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7]。所以,教师的教学和指导过程中,可以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参加学校和社会举办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假期旅行和出国留学机会进行实地调查和观察,积累第一手资料或者对文献进行实地考察查验,从而获取真实可靠的论文材料。
论点验证。正如前文所述,由于论点在整篇论文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论文的统帅和灵魂,如果论点出现错误,那么全文皆错。论文的正确度除了要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符合客观规律,能经得住实践的考验。笔者在参与本校三届毕业生论文的指导、评语和答辩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在进行中越对比研究中推出的结论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颇和片面,比如中越鲜花产业发展现状的对比研究中,出现熟知越南鲜花产业情况而对中国鲜花产业知之甚少的问题,导致提出的基本观点和建议不符合客观事实,显得无知和可笑。当然这或许是由于学生见识欠缺或者属于查找和调查而出现这类现象,但教师在教学和指导中一定要教导学生严肃对待此类问题,要认真考察自己提出的论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经得起实践检验,让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切实培养学生形成实践观。
四 训练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增强学生思辨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黄源深教授曾两度撰文批评外语专业师生在“说理、论述、写文”方面普遍存在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辨析能力欠缺即“思辨缺席”的问题,尤其是针对教学评估中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出现“颠来倒去,思维混乱”、“堆砌材料,几乎没有论述和辨析”、“没有运用分析、综合和判断”、“思维有局限,创新乏力”等现象给予了很重的批评。黄源深教授认为这是因为思辨能力(指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论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的缘故,并认为这是外语专业教学长期只注重语言技能的学习,幽闭在狭小的语言模块而导致的,呼吁外语专业教学应该进行彻底改革,否则学生难以达到全面成长[8]。这个问题在零起点的非通用语专业学生中更加凸显,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观察过程中发现,非通语专业师生更注重语言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尽管也开设了各类中外文化历史政治等相关通识课程,但学生的兴趣度大部分落在语言课上,对于这些通识课予以敷衍应付,这导致学生视野狭窄、思路有限,此类缺点在毕业论文中更加明显,或者材料收集整理不加甄别,直接拿来;或者陷入他人话语体系,没有形成独立的见解,类如传声筒;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导致毕业论文存在论据、论点偏颇错误等问题。这明显不符合国家培养具有宏观视野、专业能力强、长于思考、能够服务于国家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外语人才的要求。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学生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唯物辩证法,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从纷繁的事物联系中分析矛盾、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能够以史为鉴、知古鉴今,能够树立大局意识,善于从大局看问题等等[9]。利用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对学生进行这样的科学思维能力训练,能够有效地解决外语类专业学生存在的“思辨缺席”,比如教师在毕业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和论文指导中可以进行以下训练。
(一)材料甄别和选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材料对科研和毕业论文具有至关重要作用,指导学生要从可靠的平台比如知网、国外大学图书馆等获取文献材料,采用唯物辩证法鉴别其真伪,观察它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共性、真实准确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各类不实报道、虚假信息充斥网络,教育学生不能因为贪图方便而随意选用此类信息材料作为论文的论据。另外,如前面所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会带有各自国家、集团和阶级的意识形态,或出于政治需要或出于其他需求,因此外语专业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引介评论外文资料时如国外学者观点和材料等,不能原汁原味的引用和介绍,不要陷入引介对象的话语体系中,被其观点带偏方向,必须坚持在服务国家社会发展、人类共同进步的原则上,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对其作出批判性的引介,比如对于部分越南学者关于越南传统文化来源的论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唯物辩证法去分析和评判,便知道越南学者将神话、传说、民谣当作“历史事实”是错误的,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二)确立论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时,要紧紧围绕选题,从纷繁海量的信息材料中抓住关键且真实准确的材料,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层层分析、总结、推理、判断,最终提炼出属于自己的观点。绝不能凭空捏造,臆想猜测或者通过个别现象进行简单推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一定数量的文献材料,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出材料的主要观点;或者提供一个观点,让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写一篇2000多字的小论文,以此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主题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好思辨、好质疑、具有表现欲望的特性,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就社会焦点、国际热点比如中美贸易战中中美各自的优劣、中越高校合作办学的优缺等问题展开讨论,既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又能促进学生形成辩证观。
五 解决学生论文写作困难,培育学生学术诚信观
近几年媒体不断爆出高校学生论文抄袭的新闻,以及淘宝网代写论文生意的火爆,引起社会对高校学生学术诚信产生质疑,高校学生遭遇到了严重的学术诚信危机。对此,高校和教师,不应该只从道德层面上教育和批判学生,更应该本着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去查找问题发生的真正原因,才能有效的解决学生学术诚信危机问题。
笔者经过问卷调查和分析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导致外语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低、抄袭等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集中在认识不足、写作水平、投入不足等方面,针对主要原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对毕业论文意义认识不足
通过对本校越南语专业3届共127名本科毕业生进行非全面调查结果发现,87.6%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无意义,只将其视为需要完成的任务,并认为毕业论文写作或者说科研只对考研、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有意义。有学者对北京上海广州江苏的五所高校部分英语大四学生就毕业论文进行调查发现,17.7%的学生认为论文无意义,33.3%的学生把论文当作任务来完成[10]。还有其他学者的调查研究结果也都说明,大学生对论文意义认识不足已成为普遍现象,其体现出来的就是东拼西凑、过度参考或者直接把外文论文翻译出来作为自己的论文交差,有少部分学生甚至请人代笔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课堂的第一节课就着重阐述毕业论文和科研的意义和作用,并在后面的教学和指导过程中不断加强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明白毕业论文写作涵盖着许多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运用,比如写作能力、资料收集和查找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不仅对考研、从事科研的人有助益,对将来工作也是助益极大的,尤其是科学的思维能力,可以使人拥有分析缜密、思考深入、判断准确、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素养和特质,对人的帮助是伴随终身的。
(二)写作困难
据调查了解到,有31.6%的学生认为论文东拼西凑、抄袭是由于“不知道要写什么”、“想写的人家都写好了,难以创新”、“不会写,不知道怎么谋篇布局”等。这些困难可以归纳为学科知识储备不足、论文格式规范不熟悉、写作水平有限、思辨能力较低等。据调查了解,这些困难和问题在地方院校外语专业毕生中尤其明显。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可以采用这样的解决措施:1)调整课程设置和改革教学内容。由于大部分高校的毕业论文撰写安排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即第8学期)进行,有些院校会在第6学期或者第7学期开设一个学期或者2个学期的《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课程(《学术写作》)或者讲座,进行较为系统的毕业论文写作教学,后期则安排指导教师参与学生的撰写过程。因为外语类专业师生由于过多的聚焦语言技能模块,其他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尤其是综合性质的毕业论文写作,笔者认为开课2个学期或讲座和后期教师参与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是写作能力、思辨能力的养成-提升-内化需要一个过程。在课程教学上,教学内容应按总体—局部—整体的教学进行安排,让学生学习了解和把握毕业论文。比如,可以采用讲授范文的方式,让学生总体了解把握论文的基本范式如论文结构包含哪些构成要素、文献引用如何标注等格式规范,即让学生知道毕业论文主体长什么样,消除学生对论文的畏惧心理;其次介绍论文主体常见的谋篇布局模式和论文框架,以及各个要素撰写的一般要求,这个环节提供多篇模式不同的论文供学生进行学习分析,扩宽学生的思路;再次,介绍撰写毕业论文的整个工作流程,让学生初步了解毕业论文撰写全貌。最后,逐个讲授选题、材料收集、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等内容,并要求学生实践操作。2)多读书,多思考。引导学生多阅读政治、经贸、文化、历史等跨学科方面的书和文献资料,组织读书讨论会;或者教师提供社会、国际焦点,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辩论,以此丰富学生的知识量,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还可以再采用其他的措施和方式,借此解决学生写作困难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构建学术诚信体系。
(三)投入不足
投入力度与收获是呈正比关系的。学生方面,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大都安排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彼时正值学生考研、考公务员、实习、提前就业高峰之时,相对于就业来说,毕业论文就显得不那么重要,投入进毕业论文的时间和精力较少,但为了完成毕业论文,顺利拿到学位,东拼西凑、抄袭或者请人代笔或者随便应付出一篇质量低下的论文交差便成为很多学生的选择。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统筹管理和协调,比如将毕业论文工作提前到大三学年,毕业论文写作是一个考察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实践课程,是培养和增强学生写作、检索、思维等综合能力和素养的课程,这个过程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因此把毕业论文工作开始时间提前到大三,延续到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就能水到渠成,最后一个学期时间、经历压力会大大减轻。从本校越南语专业2018届、2019届毕业生论文工作提前所取得的成绩来看,效果相当不错,论文质量有所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这过程必须要求教师要经常跟进和监督。教师方面,除了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外,教师还有其他教学和科研任务,所以教师的总体任务较为繁重,加上有部分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少,只在最后论文考核环节如批阅学生论文初稿等有所投入,这明显是不够的。如何激励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学生毕业论文撰写过程,这是值得学校院所管理层思考的问题,比如可以采用提高课酬、鼓励有课题的老师提早带学生进组参与课题研究等等。总而言之,没有一定的投入是难以解决论文质量低、学生抄袭等问题的。
只有在了解学生才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什么困难的基础上,并进行有效地解决和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才能真正地建构学生的学术诚信体系,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六加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意识,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
从上述可见,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一公里的承担者。但据观察了解,专业课程教师一般更多地关注学生毕业论文的遣词造句、语法问题和文献检索方法、篇章结构、论文格式等技术方面的教学指导,往往忽略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专业课程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还不高,因此可学校层面可以通过文件规定、课题立项,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意识,强调教书育人的教学初心,激励各专业教师充分挖掘本专业、所承担课程蕴藏的思政教育资源和教育功能,努力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其次教师自身应自觉提升思想政治水平和素养,主动深入学习和理解握马克思主义哲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关注社会热点,聚焦国际焦点,自觉地将它运用到课程教学和论文指导中,真正做到“铸魂育人”“育才育德”。
参考文献
[1]刘国光.经济学教育与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5(9):27.
[2]吴秀明,李良友,张晓燕.文科类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指导[M].2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孙洁,陈雪飞.毕业论文写作与规范[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刘国瑜.在服务国家和社会中追求学术卓越—我国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思考[J].学位和研究生教育,2016(8):12.
[5]光明科技.“基因编辑婴儿”涉嫌严重违背医学伦理、学术伦理[EB/OL].2018-11-26.http://tech.gmw.cn/2018-11/26/content_32046779.htm
[6]王钢,姚佳明.俄语专业国别与区域方向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基于2002—2017年201篇硕士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J].中国俄语教学,2019(1):88-89.
[7]央视网.一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被爆多处错漏处罚决定来了![EB/OL].2019-06-12.http://news.cctv.com/2019/06/12/ARTIECsv3tzmnBx7o2wfsZK5190612.shtml.
[8]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201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49-51.
[10]穆凤英.英语专业本科生论文的调查与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1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