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探索思辨能力培养新途径 ——以WebQuest文化课程为视角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3 11:36:5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学界普遍认为英语专业大学生思辨能力低下,专家们也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增加英语专业知识课课程比重、课时数量等。本文认为提升思辨能力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专业知识课优势,从课程设计入手,培养、发展学生思辨能力。本文尝试以WebQuest与文化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一条思辨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关键词:WebQuest;思辨能力;英语专业;文化课程

本文引用格式:韩林烨,等.探索思辨能力培养新途径——以WebQuest文化课程为视角[J].教育现代化,2019,6(96):228-230,246.

一 引言

思辨(或“批判式思考”、“高层次思维”)是一个概括性的术语,指一系列认知技能和思维倾向。借此人们可以有效地对观点和事实陈述进行辨识、分析与评估,发现和克服个人成见,形成并表达有理据的结论,并对所信与所为做出理性、明智的判断[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教育的长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思辨能力的发展与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由于我国外语专业长期以来关注的是大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培养,课程设置以技能性课程为主,英语专业大学生在思辨能力方面的表现差强人意。黄源深[2]最早提出中国外语专业大学生普遍患有“思辨缺席症”,高一虹[3]、文秋芳[4]、文秋芳和刘润清[5]等分别从演讲、口语和写作等方面进一步证实了英语专业大学生思维水平低下的事实。

近年来,国内外语界的专家们提出了,基于学科知识内容,培养英语专业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多种途径:如提升人文通识类、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的比重[6,7];压缩技能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扩大专业知识课程比例[8];开设更多的“CBI内容依托课程”[9]等。

然而,笔者认为,专业知识课课程数量及课时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学生思维能力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如何借助专业知识课的特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解决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思维能力低下的关键。基于此,本文旨在利用英语专业知识课的自身优势,以WebQuest理念为指导,以文化课程为例,探索一条依托英语专业知识课培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新途径。

\

 
二 思辨能力研究评述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10]最先提出了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的概念,并将其界定为“反思性思考”。目前,国内外对思辨能力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类:1)思辨能力的涵义界定:Facione,1990;Ennis,1985;Paul,1990等[11-13];2)思辨能力模型和测量工具的构建:Facione,1990;Paul&Elder 2006;林崇德,2006;文秋芳,2009等[11,14-16];3)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uron,Limbach&Waugh,2006;Halpern,1999;孙有中,2011;黄源深,2010;李莉文,2010等[8,17-20]。

基于对我国大学生思辨能力的深入研究,文秋芳等(2009)提出了包含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两个层次的思辨能力模型。第一层次为元思辨能力包括对自己的思辨计划、检查、调整、评估的能力。第二层次为思辨能力,包括与认知相关的技能和标准以及与思辨品质相关的情感特质,接受元思辨能力的管理与监控。文秋芳的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认知和情感特征分明,评价标准直观。因此,本文将参照文秋芳的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进行探讨。

三 WebQuest及其研究评述

WebQuest由美国学者Bernie Dodge于1995年提出,是一种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基于“发现学习”论和“从做中学”等理论,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探究式学习活动的课程计划。通过给学生一个特定的目标或任务,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获取、比较、运用,最终为完成任务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目标。WebQuest主要关注学习者如何运用信息,帮助学习者锻炼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21],与文秋芳提出的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高度契合。

WebQuest一经提出,便在美国的大学、中学、小学以及职前教育和学前教育得以推广。蒋鸣和教授在2001年将WebQuest引入国内,众多的中小学教师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中开展基于WebQuest的教学实践及研究[22]。关于WebQuest教学的评价问题,研究者也提出了明确的评价策略和工具[23]。总之,针对WebQuest与中小学课程结合的相关研究较多,而WebQuest与大学课程相结合的研究较少[24,25]。目前,将WebQuest与大学本科英语专业课程相结合的研究尚属空白。

四基于WebQuest理念的文化课程

《英美概况》是一门英语专业知识课。长期以来,该课程的教学面临很多实际问题:内容多,课时少;学生人数多,班级庞大,课堂活动难以开展。课堂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被动,对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记忆层面,很少运用高层次思维能力,很难对知识进行较深层次的加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英语专业知识课的教学改革也有很多积极的尝试,比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手段等,但这些改革并没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英语专业知识课以内容为依托,有丰富的知识及理论内涵,这些先天优势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判断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提供了抓手,有利于开展改善学生思辨能力的相关研究。此外,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背景下,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具研究与实践价值。“互联网+”则既可作为学习内容的重要来源,也可作为实践教学理论的载体和学生知识积累与能力增长之间的通路。WebQuest赋予了“互联网+”这一通路基本的操作模型,让教师能够在学生针对话题进行探究的各阶段进行指示与引导,将思辨能力的训练整合到知识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发挥专业知识课的优势。

基于WebQuest六大模块(Introduction、Task、Resources、Process、Evaluation、Conclusion),结合《英美概况》课程具体内容,展开课程设计与安排,指导、协助学生搭建三个层次的脚手架(Reception Scaffold、Transformation Scaffold、Production Scaffold),使学生提升对知识的运用、分析、综合、判断、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进而培养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引言导入

教师根据《英美概况》课程章节的主题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简短介绍探究活动的主题和背景,创设特定的问题探究情境。

(二)任务构建

在融合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协商,设计开放性、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该任务可以是对已有知识和信息的加工、转化,也可以是有创意的实际工作,对所创建事物进行总结等。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分工合作,最终呈现作品。

(三)资源共享

提供给学生资源清单,包括搜索引擎、论坛、图书馆数字资源、数据库、慕课资源等。同时也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探索、发现资源,并通过网络平台与同学、教师共享资源。

\

 
(四)协同探究

首先,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制定步骤和时间表,并提供任务分块策略、学习者扮演角色和看问题的视角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探究学习的全过程。而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教师提供学习建议及合作组织建议等。

(五)师生评价

评价目的即测评或证明学生进行网络探究学习的效率和结果。将学生个人评价、同伴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通过多元评价机制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总结反思

教师和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反思学习过程,拓展和概括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将经验拓展到其他领域,同时教师也可以形成WebQuest教学模版,供日后教学使用。WebQuest文化课程教学为学生搭建“三层支架”:

接收支架:首先,设计WebQuest任务之前,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语言、信息技术技能。通过开展网络和课堂讨论,提供与所学知识相关,语言、信息技术难度合适,有利于完成任务的资源,协助学生搭建接收支架,展开学习活动。

转换支架:在WebQuest中,学生将获取的信息进行精细加工、转变为新的形式。学生在信息检索之后,需要对其进行讨论、提炼、加工、应用。WebQuest任务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学生开展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将教师指导、个人探究、小组合作相结合才能够有效搭建转换支架。

输出支架:学生按照教师对作品的具体要求与提示,借助相应工具,创作作品来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五教学设计实例

伊丽莎白时代——繁荣背后的危机

1.教学对象:

二年级英语专业大学生

2.引言:

伊丽莎白时代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黄金时代”,英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与发展,国家强盛,经济、文化繁荣。然而,在繁荣的背后,年轻的英格兰女王,面临着诸多棘手的难题和潜在的危机。女王应该如何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局势,应对一个又一个的挑战?

3.情境:

假如你是女王枢密院的一位顾问大臣,现在女王面临重重困境,请你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为女王提供合理化建议,从而帮助女王化解危机、明智决策并巩固统治。

4.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网络探究与合作式学习,借助网络资源和其他工具,回答下列问题。注意要有充分的论据支撑相应的观点。任务可细化为:(1)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PPT演示(2)每个小组成员用英文完成书面报告一篇(3)以小组为单位,填写任务清单一份(应包含小组成员的分工记录、小组讨论的情况记录、完成任务所使用的资源列表等)。

5.过程:

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该项“任务”之后,学生在一周内协作完成;其中书面报告和任务清单在线提交。此外,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开辟讨论区,给予线上指导与支持;学生执行任务时,可登陆网络平台,查看任务、沟通信息、分享资源、展开讨论、交流心得等。

6.资源:

(1)网站:


大英百科全书https://global.britannica.com/biography/Elizabeth-I

BBC英国历史频道http://www.bbc.co.uk/history/

英国历史课后辅导网站http://www.primaryhomeworkhelp.co.uk/history/index.html

英国皇室官方网站https://www.royal.uk/英国历史网https://englishhistory.net/

(2)视频:

纪录片:BBC英国历史第七集——女王的身体电影:黄金年代;伊丽莎白一世

短片:http://www.history.com/topics/british-history/

(3)其他:

《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斯拉特齐著修订版2009.02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海盗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大英帝国的崛起》罗纳德著2009.06中信出版社

7.结论:

通过完成上述任务,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伊丽莎白一世登基后,英国所面临的内政、外交、宗教等方面的复杂局势。此外,学生在分析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开展综合、判断、推理、决策等高阶思维活动,进而对这一主题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评估:

采取教师评价,学生个人评价和同伴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评价对各组的课堂演示和个人书面报告打分;同伴评价主要针对书面报告;学生个人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评价,并在网上提交评分表。

六 讨论

学生在完成个人及小组任务的过程中,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并部分或全部运用到以下八种思维能力(钟志贤,2006):

(1)比较、鉴别、阐明事物之间相似与不同之处
(2)根据事物的属性和特征,将它们分类
(3)通过观察和分析,归纳出一般化的原理
(4)通过给定的原理和法则,推论出未知的结果
(5)分析错误:找出并阐明自己和他人思维中的错误
(6)找出支持的论据:对每一个观点和看法,都要给出支持的论据
(7)概括:找出庞杂的信息下面隐藏的规律和模式
(8)提出观点:能够确定并阐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而这些恰恰与文秋芳提出的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中的思辨能力认知技能相吻合:分析(归类、识别、比较、澄清、区分、阐释等),推理(质疑、假设、推论、阐述、论证等),评价(评判预设、假定、论点、论据、结论等)。

七结语

综上所述,WebQuest与文化课程的结合为培养英语专业大学生思辨能力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首先要设计出具有挑战性、趣味性的任务,给出完整的任务路线图,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或相互评估;学生则须以团队为单位,展开合作式学习,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式学习。

参考文献

[1]Bassham,G.,Irwin,W.,Nardone,H.,&Wallace,J.M.(2010).Critical thinking.Boston:McGraw Hill.
[2]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19.
[3]高一虹.外语学习木桶的“短板”——从一次失败的演讲谈起[J].国外外语教学,1999(3):6-10.
[4]文秋芳.口语教学与思维能力培养[J].国外外语教学,1999(5):1-4.
[5]文秋芳,刘润清.从英语议论文分析大学生抽象思维特点[J].外国语,2006,(2):49-58.
[6]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04):12-17.
[7]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05):243-247+319.
[8]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03):49-58.
[9]常俊跃,董海楠.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问题的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05):37-40.
[10]Dewey,J.1910.How We Think[M].Boston:D.C.Health&Co.
[11]Facoine,P.1990.Critical Thinking: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C].The Delphi Report[M].California: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12]Ennis,R.1985.A logical basis for measur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J].Educational Leadership 43(2):44-48.
[13]Paul,R.1990.Critical Thinking:What Every Person Needs to Survive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M].CA:Sonoma State University.
[14]Paul,R.&L.Elder.2006.Critical Thinking:Learn the Tools the Best Thinkers Use[M].New Jersey:Pearson Prentice Hall.
[15]林崇德.思维心理学研究的几点回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35-42.
[16]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王海妹.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01:37-43.
[17]Duron,R.,B.Limbach&Waugh.W.2006.Critical thinking framework for any disciplin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17(2):160-166.
[18]Halpern.F.1999.Teaching for critical thinking:Helping college students develop the skills and dispositions of a critical thinker[J].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80):69-74.
[19]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01):11-16.
[20]李莉文.试析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J].中国外语,2010,(06):68-73.
[21]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0,182.
[22]尹娜.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基于WebQuest的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3]张豪锋,朱珂.WebQuest教学模式评价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01:66-69.
[24]阮全友.构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12,01:19-26.
[25]张攀峰,樊旭.网络探究学习模式(WebQuest)的改进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09:65-6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88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