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人们在物质需求获得满足的同时,对教育质量的要求日益提升。近年来,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大,这为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是联系学校、教师与学生三者的纽带,具有权力机构与服务机构双重性质,对于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现状入手,分析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现状的成因,并提出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问题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行政管理;现状;解决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许彦鹏.探究当前行政管理工作现状及解决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6(91):246–247.
行政管理工作是高校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是衡量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教学与科研创新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如何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确保高校朝着平稳、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是当前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找出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对提高管理效率及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 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现状
当前,高校扩招已然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高校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多,为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具体的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及不足亟待解决与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观念滞后
受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较为薄弱,在具体工作中常常出现缺乏方向性、办事效率低下等情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与师生存在对立的状况。[1]事实上,服务性才是高校行政管理的实质,一切管理行为都是围绕学校与师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有些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无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也开始朝着信息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然而部分管理人员观念僵化,拒绝改变,不愿意接受新的管理手段,无法适应当代教育管理的发展要求,从而制约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
(二)人员冗余
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体制多为党政两套机构,这就使管理机构臃肿重叠,人浮于事,甚至有些机构权责不清,存在职务虚设或重叠的现象。这样使工作流程更加复杂,为行政管理工作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各机构之间出现推诿扯皮、“踢皮球”等现象,影响整个行政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方法落后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行政管理也应有所创新,朝着专业化、科学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高校作为重要的科研阵地,应充分发挥科研带头作用,运用更加科学与规范的工作方式做好相关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当前,一些高校仍然沿用陈旧的管理体系及管理模式,存在权力泛化、服务职能削弱等现象,从而阻碍了高校的整体发展。
(四)考核机制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并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考评机制,无法准确、全面地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并且考核指标缺乏客观性,致使部门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受挫,甚至出现消极心态。长此以往,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就出现效率低下、工作氛围压抑等情况,不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现状的成因分析
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制约了高校的现代化发展,因此,要深入探究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现状形成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找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高校行政主体的越位及缺位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行的管理体制。党委系统与行政管理系统并存且管理模式及职能相似,因此在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党委与行政管理工作相互交叉,两个部门都对对方的工作不了解,因而常常管了自己不该管的事情,从而造成机构职能的越位。另外,在高校内部存在多种权力,如学术权、行政权等。其中,行政权主要由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来行使,通过权力的行使实现对高校行政工作的管理。学术权则主要由教师来行使,从而实现对学校教学及科研等事物的管理。但在权力的实际行使过程中,学术权常常受制于行政权,例如学校的学科设置、教学管理等,通常都是由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决定,教师只能被动地执行,出现权力主体越位的现象。
(二)科层制的影响
科层制即官僚制,是在我国高校组织机构设置中运用广泛的一种基本管理模式。虽然科层制对于现代高校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但其所存在的弊端及不利影响仍不能忽视,如运作僵化、官僚主义、资源浪费等。这主要是由科层制所呈现的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造成的,最高权力集中在金字塔的顶端,然后自上而下垂直分布,这样往往就容易形成集权式的管理体制。行政决策主要由领导的个人意志所决定,从而增加了组织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高校的行政部门众多,在科层制的影响下,形成了多层级且较复杂的行政体系,在职能的设置上容易出现交叉重叠,会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在这一体制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由多个领导管理,从而降低了行政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影响行政工作的效率。
(三)监管体制不完善
当前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除了行政体制带来的影响外,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缺乏完善的监管体制,无法对行政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与考核。首先,法律保障力度不足。《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等教育法律法规是我国高校管理的主要参照。但在这些法律法规中涉及行政管理工作的内容较少且较为空泛,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难以参照执行,致使行政人员在具体工作中产生较大的随意性。其次,考核制度缺乏实效性。当前高校针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在具体考核中缺少师生这一重要的评价主体,绩效考核难以真正反映出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成绩及能力,从而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当前的绩效考核制度中对考核时间的设定也不合理。考核时间一般定于年末,考核时间跨度大,实效性较差。考核结果往往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对行政管理人员产生影响,这样则失去了考核的意义。
三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问题的解决策略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种种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高校整体的发展及教育质量的提升。高校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要改革行政管理的相关制度,不断探索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是改变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低效的关键。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高校首先要明确规定各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对所有人员进行职能分工。并将各部门的职责内容公开,使其他人了解某一岗位的任务与职责,从而避免工作内容的交叉,杜绝因分工不清造成的推诿、扯皮现象,同时也能够方便办事人员快速准确地找到对应的部门,提升办事效率。另外,要积极推进高校管理部门设置由层级制向扁平制的转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要减少中间管理层次,扩大管理的范围和幅度,进行分权管理,从而使组织效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提高管理效率。
(二)更新管理理念
更新管理理念是改变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现状的内在动力。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打破陈旧、僵化的思想,与时俱进,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学校及全校师生的需求为工作的出发点,不断创新管理手段与方法,为师生提供高效、高质的服务。[2]另外,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还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适应现代化管理网络化、自动化的发展要求,借助信息化平台,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行政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三)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要提升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益,就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激发起行政管理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考核指标、监管机制及反馈机制方面入手,建立完善的考评激励体系。推选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作为学习榜样,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不定期考评,并对表现优异者予以一定的奖励。另外,要将广大师生纳入评价主体,广泛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反馈意见对日后工作加以改进,从而为高校创造一个和谐发展的工作氛围。
综上所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关系到高校教学及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影响高校整体的办学质量及未来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要紧随社会环境变化及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法,以管理促发展,为高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与服务,全面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J].经贸实践,2017(14):213–214.
[2]邵一杰.基于服务型视角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与转变[J].智库时代,2019(39):73+76.
[3]殷雄.互联网时代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方向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8,5(25):58–60.
[4]王双双.高校行政管理以办学、教学为中心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0):295–2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