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20世纪50年代起,来自不同领域,如数学、心理学的科学家们萌发了一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梦想,就是研究出与人脑工作原理相一致的发明——人工智能。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开发和运用,人们才开始真正去了解人工智能,对人工智能的关注程度主要停留在生活方面,很少有人去关注到其他领域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对艺术及其创作的影响的探讨还少之又少。事实上,人工智能已经进入艺术与艺术创作领域,其影响是值得让人深思的。不难发现,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于国内外艺术创作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也成为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从事视觉传达的艺术家,也就是曾经被认为是不可能被机器代替的特殊人群,如今,基于人工智能的出现及其发展趋势,这一说法被视为“曾经”,也就是说,艺术家的特殊性质或会被人工智能的出现所替代。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的关系,讨论这个不再让大部分人感到陌生的名词到底是仅被视作工具,还是其已经超越了作为一门计算机的技术,甚至挑战艺术创作人的地位,从而引入有关人工智能将成为高校专业设置的可能性。重点放在人工智能落户艺术设计专业的潜在可能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人才培养;专业定位
本文引用格式:黄小薇.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潜在发展趋势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80):30-32.
人工智能起源于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尼克,2017),距今已经超过60年了。在发展初期,人工智能被许多人理解为一门计算机技术。这种理解虽没有错误,但不够全面。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覆盖面广,例如在生物学、心理学甚至是哲学等学科都不难找到其蛛丝马迹,较为接近我们生活的,有人工智能应用于无人驾驶车辆的操作系统;也有应用于游戏开发,例如国际象棋等游戏中扮演重要角色。尽管如此,关于人工智能对艺术及其创作的影响的探讨还是寥寥可数的。
本文以玛格丽特·博登的《AI:人工智能的本质与未来》作为主要参考书籍,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人工智能的背景;第二部分,分析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并由此进行第三部分,探讨人工智能在中国高校的潜在发展。
一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已经不知不觉地进入我们的生活中。人工智能这个学名真正被广泛认可是在1975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欧陆派哲学家德雷弗斯(Hubert Dreyfus)发表的“炼金术与人工智能”一文之后(尼克,2017:10)。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到底人工智能是什么?人工智能的英文全称为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学者李享把人工智能的英文学名分开阐述其意义,“人工(Artificial)以及智能(Intelligence)两个部分组成。‘人工’表示人类创造,‘智能’则说明其所拥有的运用系统储存的知识进行思维运动及动作执行的能力”(李享,2017)。而博登给人工智能的定义是:“人工智能就是让计算机完成人类心智(mind)能做的各样事情”(博登,2017:3)。博登用短短的一句话清晰地解释了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然而这一句简单的定义中却包含了两个重要关键词:计算机、人类心智。计算机不再是崭新名词,因此在此不做具体介绍。然而人类心智一词,却是千丝万缕,错综复杂,比起计算机,人类心智不是工具,属于抽象名词。博登进一步阐述:“智能不是一维的,而是结构丰富、层次分明的空间,具备各种信息处理能力。于是,人工智能可以利用多种技术,完成多重任务”(博登,2017:3)。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博登的话:在这里,计算机是工具。这一工具可以模仿并完成人类心智所交付的任务。换言之,离开了计算机这一工具,人工智能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计算机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部分。
二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
在探讨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时,我们可以借鉴Walter Benjamin在1969年发表的论文: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雅明,1969)就机械复制与艺术创作的关系阐述了他的观点与立场。这篇文章作者清晰地批判了机械复制技术使大量原本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被大规模复制,因此使得原本属于艺术作品的唯一性消失了。回到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的探讨,我们发现,人工智能应用在艺术创作上与机械复制有着相似之处。例如:2018年10月20日,央视综艺节目:《机智过人》就是一场由人工智能与艺术家的较量。节目中,观众被要求从三幅分别由名为道子的人工智能及两名专业画师创作的水墨画中,找出由道子画的那一幅。结果加上嘉宾现场逾300人却无一人把道子所画的水墨画找出来。在笔者看来,这一综艺节目带给我们的并非娱乐,更多的是一些担忧,以及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艺术原创的思考。
另一例子,就是通过人工智能完成的《爱德蒙·贝拉米肖像》。作品由三名来自法国巴黎的年轻人通过DeepDream绘画系统完成的。DeepDream是由谷歌开发,是一种计算机程序,它可以定位和改变它在数码照片中的识别模式。这个例子令人唏嘘的地方是,这三名年轻人的座右铭为:艺术创造不只是人类的专属品。使用DeepDream临摹大师的画作,有赞同也有提出疑问的不同态度。学者汪毅毅表示:“谷歌的DeepDream将人工神经网络程序应用在艺术创作上,临摹大师的画作,并能模仿其绘画风格去‘创作’新的绘画作品,使得世界绘画大师‘再生’”(汪毅毅,2018:98)。上述两个例子比较典型,例子一的问题在于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的核心价值有冲突。例子二更是提出颠覆艺术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这种所谓“新思维”引发一系列连锁问题:
(1)通过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作品(例如:绘画)可以归类为艺术吗?(2)这种通过人工智能完成的作品,可以被称之“欺骗”吗?(3)人工智能真的可以完全读懂创作人的心思,从而代替其创作吗?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其实不止上述三个。只是这三个问题比较核心,或者通过寻找对上述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为从事艺术创作,或者准备踏上艺术求学之路的莘莘学子提供一些思考如何定位未来的路线。上述例子同时也加强了笔者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高等教育三者结合一起撰写此文的决心。
要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清楚到底艺术作品是什么?它是怎么被定义、分类的。还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谁拥有给予艺术及其作品下定义的话语权?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对艺术的理解是否与在计算机未曾出现之前的年代有所出入呢?正如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术的批判一样,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独一无二”。众所周知,艺术创作讲究的是灵感,而灵感的来自不可预知性的。回到复制年代的今天,即使不使用任何科技技术,我们拿临摹这一工艺来说明不可复制的理由。再优秀的临摹人员,即便能连笔触、技法都能完全仿效原创者,我们都无法完全临摹出与达芬奇一模一样的《蒙娜丽莎》,因为我们基本不可能知道,五百多年前的《蒙娜丽莎》,她的颜色是否跟我们今天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里面看到的是一致的。事实上这幅巨作先后被拍卖、盗窃、存放在不同的地方,都让原作的颜色失真一部分。因此,复制,也只能是极大程度上的重现。
回到第二个问题:通过人工智能完成的作品,可以被称之“欺骗”吗?要回答有关“欺骗”与否的问题,这是一个有关于伦理的问题。其实,我们可以换位思考,我们看到好莱坞的电影,那些通过大量电脑合成的画面,算不算是欺骗观众呢?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明确:绝大多数的观众都知道这些画面不是真实的,而是通过后期制作技术而成的。因此,这不能说是欺骗。人工智能技术远远超出电影特效制作的空间范围,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工具,或者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人工智能是通过计算机完成人类心智所给予的任务,要实现这些任务首先是读懂人类心智。可惜,现实生活中哪怕是每天24小时跟我们打交道的自己,也未必清楚知道自己的心智是什么。而心智是流动的,而不是停滞不前的。这样大大增加了人工智能计算机在理解我们心智的难度。因为,答案“欺骗”与否不在于是与不是,而在于每个独立的心智里面怎么去理解人工智能的本质和功能。这部分内容为回答上述问题三作了一些启发:人工智能真的可以完全读懂创作人的心思,从而代替其创作吗?
在计算机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常听到的问题是:到底计算机聪明还是人类聪明?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对于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完全读懂创作人的心思,这只能说是可以读懂一部分而非全部。上文已经提过,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观众的注意,甚至感动了观众,那是因为观众通过艺术作品与创作其的艺术家产生了共鸣。共鸣是一种层次很高的思想境界。这就是人工智能受到的局限因素之一。再者,人的心智是随着环境和时间而改变的。艺术创作偏偏最受这两大因素影响。
三 人工智能在中国高校的未来发展
前文内容主要探讨人工智能的定义及其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文中提到通过观看电影,尤其是通过观看由后期特效合成制作的电影,年轻观众受到启发并从此选择从事有关电影制作为事业。这部分的内容意义是重大的。一方面,观看电影不再停留在娱乐的层面上。另一方面,通过电影发掘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并将之成为职业规划的重要考虑因素。从这部分开始,主要针对人工智能在国内高校未来的发展和定位作研究,重点放在人工智能与艺术专业部分结合的可能性。我们在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部分举出了两个例子,对于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是让人担忧的。虽然这里仅仅是两个简单的例子,但是足以说明一些不良现象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而这些现象是会对年轻人对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方面的贡献有所曲解的。
我们看到通过计算机的后期制作技术,对增强电影视觉效果冲击力而作的贡献。再回到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时,我们思考的角度显示较为宏观。根据《中国电子报》记者徐恒的报导:今年(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再次成为两会热点话题(徐恒,2018:229)。学者李开夏在《中国的人工智能革命:理解中国的结构性优势》一文中也提到:国务院于2017年7月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中国将在2020年之前赶上世界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步伐,在2030年之前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李开夏,2018:91)。由此我们看到国家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大力支持。人工智能落户高校,成为艺术与设计方向的其中一专业也是大势所趋的。
回到前文我们提出的对人工智能应用在艺术创作中的担忧,本文始终围绕“独一无二”为艺术创意的核心,人工智能的出现远远超出单纯的模仿、复制等较为负面的作用。因此提出合理定位,适度应用的建议。在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部分,我们列举的两个关于人工智能的例子,这里让我们深思的,不是评论电视台嵌入人工智能元素制作综艺结合是否恰当,也不是对某部分年轻人对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某些思维进行约束,而是,从这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中,我们获得怎样的启发,尤其是对今后有可能成为高校艺术设计其中一专业方向的人工智能,今天我们的反思是重要和必要的。在此我们需要做到的第一步,就是纠正一些对人工智能不正确的理解,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与艺术创作有关的“灰色地带”,也就是,存在疑问,方向目标不明的,打着“创意”为头衔却不知不觉误入错误的方向。因此,本文建议参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建设。借鉴学者陈骞在《英国人工智能发展建议与促进计划》文中提到两点建议:“(1)与学校、大学和业界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2)引进全球高技能人才,吸引科学、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工厂、艺术与创意领域的优秀人才”(陈骞,2018:82)。我们提出必须给学生展示一个良好的就业前景,这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前文举例,一部电影的制作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事业规划,可以让兴趣、爱护成为选择职业的最大理由。在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初期,也是困难重重,其中两个比较大的困难是:师资力量和对专业方向的明确性。师资力量的欠缺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一个新专业的成立,都需要一个过程招揽合适贤士。但是对于专业的理解,成为很多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一大误区。比方说:动漫制作。很多学生对这个方向很感兴趣,但是由于家长的原因,他们当中不少人选择放弃选择该方向,理由是学生的家长认为动漫就是画小人书,没有前途可言。动漫制作的目标就是制作小孩子看的卡通片,没有很大的前途。人工智能落户高校,首先,培养目标要明确;其次,防止歪曲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的理解;最后,园丁的视野必须国际化,这要求全力资助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人员参加培训、参加国内外研讨会等。
四总结
人工智能:是工具还是创作?本文的答案是:两者皆是。人工智能的存在离不开作为媒介的计算机,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工具之一。至于创作,结合电影后期制作特效的实例,人工智能可以转换成实现创作的其中路径之一。
虽然,人工智能已经在为艺术创作提供服务了,不难发现,在广告业、电影制作及相关文化产业等都能发现人工智能的踪迹,我们认为其扮演的角色只是属于一种辅助手段,而并非具备艺术创作的能力。正如学者冯浏洋指出:“人工智能的出现,彻底解放了人们简单的脑力劳动,并且解放脑力劳动是为了让我们进行更多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劳动部分被人工智能替代了,但是成为艺术的那部分内容,人工智能是不可替代的”(冯浏洋,2019:159)。
本文认为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的结合本身就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人工智能落户高校,成为艺术设计学院的其中一个专业方向也是可能性极高的。万事起头难,但是也不失为一个优点,就是一开始就营造一个优良的环境,提供比较清晰的就业方向,杜绝一些走科技捷径、利用科学技术破坏文化的传承的不良行为及想法。无论是给将来会选择学习人工智能的学生,还是正在该领域中努力拼搏的从业人员都是必须的。我们必须杜绝一些不良的因素,避免误导尤其是从事艺术创作的学生。年轻人通常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也较成年人更容易被误导,或者受到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影响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给予我们很大的信心,作为一名艺术创作工作者,我们要时刻明白自己的使命,必须谨记一点就是:艺术的“独一无二”的核心。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投入绝对的热情,我们无须畏惧科技,更没必要成为科技的依赖者。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名副其实的艺术家,需要的是对生活的敏感度和热情。科技只能理解为辅助工具之一。工具终究还是工具,如果脱离了科技的辅助,艺术创作就不能成事,那么,我们确实需要反思到底艺术创意意味着什么?正如学者陈炯建议:“人们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自己的感情,把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媒介和平台,或者把人工智能作为实现创作的手段,这也是现在的艺术工作者尝试的创作重点”(陈炯,2017:12)。
参考文献
[1][英]玛格丽特·博登,孙诗惠译.AI:人工工智能的本质与未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陈骞.英国人工智能发展建议与促进计划[J].上海信息化,2018(08):80-82.
[3]Paul Triolo,李开复.中国的人工智能革命:理解中国的结构性优势[J].机器人产业,2018(01):83-95.
[4]徐恒.发展人工智能应用才是硬道理[N].中国电子报,2018-03-09.
[5]尼克.人工智能简史[M].中国工信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6]汪毅毅.技术与内涵的一致性——广告设计人工智能化文化内涵彰显的可能性[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20):98-99.
[7]李享.解析欧美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形象背后的人类意识建构[D].西南交通大学,2017.
[8]冯浏洋.浅谈人工智能艺术的价值[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9(7):158-159.
[9]陈炯.人工智能,让艺术变得廉价?[J].美术观察,2017(10):10-12.
[10]孟繁玮,缑梦媛.人工智能与艺术的未来[J].美术观察,2017(10):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