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阐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点及实施的必要性,分析了目前民办高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构建新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旨在加快民办高校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力度,提升师资教学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民办高校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本文引用格式:李园园,等.民办高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究——以漳州科技职业学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78):156-157.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民办高职院校市场化竞争也日渐激烈。如何创新构建新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了众多民办高校适应经济发展,达到校企共赢的必然选择。
二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特点
2014年6月在全国召开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批示时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学校与企业就目前岗位素质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环节学生可深入岗位实际环境,练习实操技能,达到学生在校学习技能与实际不脱节,用的上,用的准,并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2],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必要途径。
三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突出问题
民办高职院校一般是由社会集团、集体或个人出资建设的,招生体系上实行自主招生,是国家教育体系很好的补充,但因社会对民办院校的认可度不高,生源紧张,质量参差不齐经营过程又自负盈亏,虽有良好的校企合作背景和资源,但在实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众多突出问题。
(一)师资机构不合理,专业技能有待提升
高职教育的核心在于师资,民办高校师资结构上,教学师资不稳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出现“两边大,中间窄”的现象,中级职称的骨干教师偏少。另外,很多教师均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扎实但技术技能偏弱,综合素质有待提升,这也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校学习的技能实际在企业中用不上的现象,学生到了企业后,企业还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再进行技术技能培训,造成资源的浪费。在科研能力上,教师整体科研能力薄弱,服务企业、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二)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深度不够
校企合作培养停留在短暂的集中生产实训环节,实训过程中因校企双方责任分工不明确,过多地强调了企业的“教”,老师不跟着进入企业,对生产实训环节缺乏监管和考核,学校的协同育人效果比较薄弱。对于企业而言,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不具备实际顶岗操作的能力,且没有接受系统的安全知识培训,企业为了避免给管理和生产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更多的是让学生进行技术含量较低的纯劳力的工作。基于以上原因,这种校企合作的方式不能真正发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协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三)在实训室建设上存在投入不够,设备落后,教学环境陈旧,实践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差距较大
学校实训室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场所,但目前很多民办高校因资金问题或教学理念的落后,很多实训室实训设备不足且陈旧、环境布局不合理。实践课程教学与社会行业脱离,学生在校学习的技能过时,到实际岗位上用不上或差距太大,导致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现象。
四 构建新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进来、送出去,加强与台湾高职院校校联合培养,加快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台湾高校职业教育起步较早,成果显著,经验丰富,值得我们学习。针对我校师资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的前提下,为了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按期完成校“十三五建设规划”目标,结合我校自身条件,学校提出了“引进来、送出去,加强与台湾高职院校校联合培养”的举措。近二年依托天福集团背景我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与台湾嘉南药理大学签订深度合作协议,就师资联合培养,教育交流、共建实训室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
“引进来”是指每年都会引进多名台湾嘉南药理大学优秀师资来我校参与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际课程的任教,任教过程不仅仅停留在教授学生,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听课、开展闽台师资交流会、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等方式源提升我校师资专业水平。“送出去”是指每年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选派教师赴台湾嘉南药理大学进行实地教学考察、学习交流、借鉴经验。
(二)深化与天福集团校企合作力度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是由台商创办的天福集团出资创建的,前厂后校,校企深度合作条件优越,特别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校对面就有天福食品厂、茶厂生产实训基地,校内有漳州天康检测中心实践场所,校企联合育人条件成熟。
为响应《福建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关于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通知》(闽教职成〔2016〕10号)要求[3],全面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我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利用集团办学优势,选择天福集团旗下漳州天福茶叶有限公司(含食品厂)作为二元制人才培养合作伙伴。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以岗位技能要求为导向,我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设计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及进度安排。精准定位培养目标,实践课程上课地点直接选在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身临其境现场教学,课程安排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满足集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上结合“互联网+现代信息化教学”的新型教育模式,采用所有课程建立网上在线开放课程,所有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操作视频上传网络,同学们可随时学习,大大灵活了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师资的技术技能水平,每学期按照教师具体任教领域选送到天福集团具体岗位进行顶岗挂职锻炼至少两周,实际接触一线生产环境,促进校企教学内容的无缝对接。
(三)创建闽台食品加工应用工程中心
为了全面提升师资的科研能力,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整合自身的资源,创建了“闽台食品加工及安全福建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旨在通过这样一个开放式的平台,打造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及时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福建省食品产业的发展需求,开展技术创新攻关与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应用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福建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围绕闽台食用农产品、特色食品加工及安全控制及检测技术,为漳州市闽台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需求方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同时为我省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好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成为我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实习培训和科技研究的前沿基地,成为校企合作、密切联系市场、创建海峡两岸和科技交流平台和桥梁。
(四)与台湾高校共建实训室实现闽台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度合作和共赢
一直以来,我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训室布局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健全、行业特色不凸显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为适应经济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模拟实际工作岗位环境,我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与台湾嘉南药理大学合作,共建焙烤食品加工实训室和饮料加工实训室。实训室从设计到建设,均借鉴了嘉药实训室的宝贵经验,采购的设备也严格按照当下行业的发展,选择适合教学的现金设备。落成后的实训室空间更合理、教学环境更适宜、岗位环境更真实、实训效果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梁小红.二元制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与改革[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4):46-50.
[2]张丽.民办高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12):47+69.
[3]许洁.浅析应用型民办高校教学秘书工作中的实践与创新[J].教育现代化,2015,5(10):199-200.
[4]王晓忠.五年制高职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机制创新[J].教育现代化,2015,5(12):15-16.
[5]王清江,王悦.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5,5(11):211-2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