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学诊断与改进方案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06 13:58:4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国古代经典,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人们穷一生之力,未必能彻底读懂其一,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深邃与魅力所在。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更应值得学习,那教师如何将这样的经典传承下去就需要结合当今学生的思想观进行创新改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找到存在问题,拿出有效方案。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改革;文化基础课;专业课;价值观;课堂环节;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本文引用格式:邢宁宁.论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学诊断与改进方案[J].教育现代化,2019,6(81):317-318.

人生就是不断探求的过程,当你心无旁骛,在传统文化的长河中遨游,你就会发觉中国古代先贤智者的睿智、圣贤、先知先觉。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讲,为了更好讲授国学经典,就要了解学生,找到有效教学方法[1]。

一高职院校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学习理解能力层次不同,掉队弃学现象的存在。
2.学生对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对比后的价值观理解偏差,导致了对基础教育的不重视。
3.学生对高职院校基础教育与其初高中文化教育对比后的错误认识,导致学生未听已惧,未学已弃的现象。
4.学生对文化基础教育的抵触,对传统课堂的厌倦,对书本知识的排斥,导致传统教学方法的失效。
5.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导致无法自主学习,奴役思想严重。

总体来讲,高职院校的学生针对基础课在初步认知有误的情况下,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薄弱,学习控制能力较差,自然会对文化课产生强烈抵触情绪,出现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等做与学习无关事情的事情,对教师充满敌意,出现“猫抓老鼠,老鼠躲猫”的现象,如此恶性循环,自然就加深了学生厌学弃学的思想,导致课堂犹如自由市场,后进生无所事事,文化底子好点的学生也逐渐在这样恶劣的学习氛围下慢慢发生一定的变化,教学上开始出现混乱局面,时间久了,就成为了一种习惯,甚至变得学生不学习,教师达不到教学目的,师生两眼相厌,变成教学主导与教学主体的矛盾,这便是高职院校出现最大的难题!

二 针对上述问题,概述教学上的改革方案

推翻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理念,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每学期的第一节课,尤其是新生报到后的第一节课,往往人与人接触的第一次印象都是很深刻的,第一次产生的印象都很难改变,教师要尽量在第一个45分钟给学生留下一个和蔼可亲,与之无话不谈,深入生活,爱生如子,学识渊博等正面形象,让学生产生崇拜,产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气氛活起来,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其中,从而感受到高职院校基础课教育的生动趣味性是有别于初高中“求分式”教育的,同时也肩负着学生人格养成的重任,我们坚信拥有好的品质才会有好的人生;在学习中了解到高职基础教育是专业课教育的前提条件,是接收专业课教育的敲门砖;基础教育是专业教育下的每一块基石,是打开专业教育之门的有效钥匙!

\

 
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阐述在课堂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式以及应用到的教学方法:

(一)课堂环节之“引言”


以最简单,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导入效果最佳,采用“温水锅里煮青蛙”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与学中自然过渡,在不知不觉中从下课的状态导入上课的准备,因此引言部分不可缺少,同时尽量做到有意思可以让学生感兴趣,或者贴近生活,可以与学生产生共鸣。此处我们往往采用的是讨论教学,对比教学,情景教学等,因人而异,因班而论(适用教学内容如国学中的儒释道文化,四书五经等较为枯燥的理论经典)。

(二)课堂环节之“化难为易”

时刻观察学生学习动态,遇到学术较强的观点即刻利用通俗易懂的例子化解,要把所有很难懂的问题拆解成小块,拆解成“1+1=2”的简单问题。此处我们多会采用图片展示,故事引用,短视频的形式展开。

(三)课堂环节之“适当抛出悬念”

“悬念”这个词在文科教学类的课堂上是个很重要“武器”,是可以吊起学生胃口,吸引住学生兴趣的法宝。当遇到上节课预留问题或者学生与教师观点相左问题时(本节课重点,难点)就要重点讲授,同时也是学生情感上最为激动,课堂的高潮部分,教师要做好正确引导。通常此处我们运用的是分组讨论教学,对比教学等。

(四)课堂环节之“层层递进”

课堂调动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要环环紧扣,这样整个课堂才会跌宕起伏,让学生有观赏悬疑剧的感觉,否则会错过精彩,每一个知识点的罗列要有层次化,由易到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跟随教师的指挥棒攀登,最佳的学习状态就是让学生忘记时间,全身身心的投入[2]。此处采用的教学方法为任务驱动教学,翻转教学,对比教学等,让学生参与其中。

(五)课堂环节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主要针对的是学生德育教育,因此所有的讲授观点都要围绕着如何让学生心中充满正能量,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当代学生受生活环境的影响,自尊心强,所能接收压力的能力又普遍较差;理想放飞的很高,持之以恒的精神思想又跟不上自己信念的的节奏;期待冒险,向往自由,一旦遇到挫折又无法释怀,负能量满满;渴望被爱,又不知道如何爱别人,不懂得被爱要从爱人学起……总之,当代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生活能力,教师需要将课本上的文字,内容,转换成实践技能,将实践技能变成真正的社会生活!在高职的课堂上,教师传授的不应该仅仅是理论,而应该是技能加方法,抗压精神与解压能力!古代经典,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讲解中国的经典智慧也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传授其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千百年来的中国人积累下来的智慧指导现代人的生活。此处我们运用的常为“头脑风暴教学方法”,“金字塔教学方法”等。

(六)课堂环节之“化繁为简”

将复杂的理论知识变成有趣生动的故事,要想让课堂活起来,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就是教师语言表达要先“活”起来,将课堂气氛带动起来,可以将难懂的一些教学观点用名人事件,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例子加以讲解,让学生有更直接的感受,教师将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讲授如何具体运用,真正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此处需要的是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的学识储备,同时也可以进行模拟教学,将生活中的片段在课堂中演绎,让学生参与其中,和学生共同讨论。这也是时刻提醒一线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完善自我!此处采用的是金字塔教学,情景教学等。

\

 
(七)课堂环节之“环环紧扣”

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把整节课有效串联,加强知识体系的紧凑性,培养学生的耐心与做事的有始有终。

(八)课堂环节之“抽象观点视觉化”

我们常说的“眼见为实”,此处就可以用图片,短视频观赏的形式展开,结合对比教学以及讨论教学,让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此处采用的教学方法为金字塔教学。

(九)课堂环节之“教学总结”

对整节课的归纳总结,对重点难点进一步加深落实。此环节是整节课中的点睛之笔,从学生的角度讲,教学总结是将整节课的核心内容提炼出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从教师的角度而言,也是通过教学总结来掌握学生对整节课的把握情况,保留有效方法,反思不足之处,同时也要吸纳学生的有效建议,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兴趣方向[3]。

(十)课堂环节之“预留任务”

布置任务,为下节课做思想准备和材料准备,并对学生本节课个人表现团队表现的完成情况给予加分奖励,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此处运用的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手段推陈出新,在众多的方法中我们一线教师必须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经过不断的教学尝试,本人摸索总结出——“翻转教学”,“任务驱动教学”适合有一定学识表达基础的三年制学生;“微课”“慕课”适合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热爱此学科的学生;“讨论教学”,“情景教学”,“互动教学”适合五年制纪律相对稳定学生;由传统讲授法改编的趣味故事引入,教师生动讲述法,“头脑风暴教学法”适合五年制没有自控能力比较散漫的学生,总之,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相对特殊的教学处理办法。而在普遍的情况下,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发现金字塔教学法在五年制文科类教学中更加实用。声音,图片等动态有色彩的东西更加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联系现实事例,以身说法,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4]。

四 结语

所谓“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拿出最真挚的情感对待每一位同学,教育他们不迂腐的善良,也不故作聪明的去伤害!老子有云“上善若水”!水滴石穿贵在坚持,以柔克刚贵在情感真挚!教学方法的“诊断改进”是每一位教师教学生涯的必经之路,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之课,这是一项长久的用心用爱搭建起的伟大工程,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为之不断努力[5]!

参考文献

[1]周臻,黎莉,华雪春.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5.
[2]杜巧月,徐国莉.国学经典导读[M].北京:航空大学出版社,2017.
[3]张艾利.加强高校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0,12(6):37-40.
[4]李杰.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及有效实施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2(14):79-81.
[5]闫怡宁,姜鑫.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44):252-25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74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