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论数字化背景下图书情报工作的新发展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06 13:41:4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图书情报工作也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的支持。依靠信息技术,才能够实现图书情报工作的不断发展。本文以数字化背景下图书情报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讨论数字化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作用,指出具体的发展策略,帮助图书情报工作者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数字化资源,提升自身的情报收集、处理和服务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数字化;图书情报工作;新发展;创新

本文引用格式:赵伟玲.论数字化背景下图书情报工作的新发展[J].教育现代化,2019,6(81):347-348.

在数字化背景之下,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图书情报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信息收集的效率。在传统的图书情报工作过程中,图书情报工作者一般都会在自己主观意识的指引下进行信息的采集,通常都是自己认为哪些图书的用处大、自己喜欢哪一类的图书,就会下意识地收集这一类图书的信息,并没有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将读者的喜好和需求融入到图书情报工作中。另外,图书馆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需要处理,传统的图书情报工作就是通过工作人员的手动操作,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类、存储,这不止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难免会因为工作人员的疏忽而出现失误,导致信息收集不完整、归类不正确以及信息存储的安全问题等等[1]。

一 数字化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信息收集的效率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图书情报工作变得更为简便。图书情报工作者可以通过对信息技术的熟练应用,以大数据来改善图书情报工作的工作模式,而计算机可以根据相关系统和程序的设定,对于信息进行自动化分类。图书情报工作者只需要将图书的信息录入到专业系统中,计算机就会进行信息整理并且将这些信息进行汇总,从而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图书情报工作者的工作时间,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压力。

(二)能够将复杂的信息化繁为简

在传统的图书情报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面对大量的图书信息,工作效率很难做到明显的提升,并且由于与读者的交流渠道非常有限,难以针对读者的喜好和需求提供针对性的阅读服务,虽然在工作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由于信息过于繁杂,工作效率一直不高,服务水平也难以令人满意。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让图书情报工作能够借用信息技术这一有利的工具,将这项工作变得更加系统化,以科学技术带动工作效率的提升,从而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运用数字化的系统,图书情报工作可以更好地了解读者的需求,并且按照读者的需要对图书进行更为科学的管理,针对不同的读者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图书情报工作者还可以根据读者对于服务水平的反馈评价,记录读者们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数字化平台,为读者推送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图书,这种个性化的图书推荐服务受到读者的普遍好评,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图书情报工作的服务水平[2]。

\

 
(三)更好地实现数据资源的优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图书馆中的数字信息资源得到更好的整合。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更为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图书情报工作者有效地过滤无用信息,并且对读者进行相关信息的拓展服务,同时,还能够帮助图书情报工作者扩展信息资源的来源渠道,在图书市场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图书情报工作者能够通过网络搜索到更多的信息资源,并且集中到图书的信息资源库中,对这些信息进行集中化的收集和归纳整理,从而对信息资源进行融合,这一步工作,能够帮助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管理结构的优化,促进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高效配置,让读者在有相应的图书阅读和信息查找需求的时候,更快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从而给读者带来更加完美的阅读体验。

二 数字化背景下图书情报工作的新发展

(一)建设高素质的图书情报工作者队伍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图书情报工作的内容、方式以及工作模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传统的图书情报工作中,其主要工作是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存储,然而,在数字化背景之下,图书馆已经变成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中心,因此,图书情报工作者的工作覆盖面也更为宽广,这就要求图书情报工作者必须具备更强的工作能力。要想提高图书情报工作者的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要转变图书情报工作者的学习理念。要通过教育和宣传,让图书情报工作者能够积极地进行学习和练习,掌握运用计算机查找、整理和存储信息的相关技术,并且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地反省自身的不足之处,及时地进行改善,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其次,要拓展图书情报工作者的眼界。通过合理的管理手段和激励方式,督促图书情报工作者通过学习和总结工作经验,掌握更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不同的知识领域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对不同的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拓展眼界,从而能够对这些领域的相关图书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在进行相关图书信息收集和整理的时候,能够从中筛选出更有实际参考意义的内容。最后,要提升图书情报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图书情报工作者不仅仅担负着信息收集和整理的重任,同时也是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服务工作者。如今,图书馆已经成为信息交流和共享中心,图书情报工作者就应当明确自身的责任,树立为读者服务的理念,通过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帮助读者更快地找到所需要的图书资源,提升读者的服务感受[3]。

(二)加强读者信息调研,明确读者需求

在如今的数字化背景之下,读者对于信息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一方面,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多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推动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读者对于信息的需求,也就不再是单一学科的相关内容,而是需要更为全面化、综合化的信息服务,因此,为了给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应当对读者进行调研,了解当今社会最为热门的学科、科研课题等,明确读者的具体需求,才能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另一方面,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服务的本质实际上是知识服务,通过为读者提供其所需求的知识服务,图书馆能够将自身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提供给有需要的读者,帮助读者解决学习、科研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数字化推动了图书馆服务向着专业性和学术性的方向转变,在这种情况下,读者的需求和意见建议就非常重要,因此,也必须通过信息收集反馈等手段,来对读者进行相关调研,为之后的读者服务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三)实现图书情报管理服务工作的创新

相对于传统的图书阅读模式,在数字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通过网络查阅信息,因此,以纸质文献为主的阅读服务已经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应当积极地运用新的信息传播载体,来提升读者的服务感受。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存储和分享中心,应当以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了解在信息技术背景下,读者的阅读方式的演变情况,从而对图书情报工作进行不断地创新。为了实现图书馆只能的转变,以创新性的图书情报工作提升读者的服务感受,图书馆可以合理地运用网络检索、智能推送和信息资源数据库等方式,为读者提供更为人性化的阅读服务。通过对图书情报工作的优化创新,有效地改善图书情报工作方式方法,不仅能够更为有效地利用图书馆已有的信息资源,还能够显著地节约读者查找信息的时间,从而减轻图书馆信息系统服务器的压力,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4]。

(四)深挖并合理利用图书馆数字化资源

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催生了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并且数字化阅读服务逐渐地成为了如今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形式,图书馆的职能,也随之从原来的书籍文献收藏逐渐地转变为数字信息共享。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图书情报工作就呈现出了信息渠道多元化的特征,如果在数字化图书馆中查阅信息的读者比较多,服务器压力比较大,那么,就容易导致数字通道堵塞,查找信息的效率降低。因此,图书情报工作者应当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深入挖掘图书馆已有的数字化资源,并且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化的整合,完善图书馆网络信息平台,从而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以此来推动图书情报工作的创新[5]。

三 结语

总之,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对于数字化在图书情报工作中所发挥出的巨大作用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认识到了数字化背景下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图书情报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以此来实现图书情报工作质量的提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极大数字化背景下图书情报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读者信息调研、创新图书情报管理服务、深化图书馆数字化资源挖掘等措施,来实现数字化背景下图书情报工作的新发展。以此来将我国图书情报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

 
参考文献

[1]丁燕,王砾.基于数字化背景的图书情报工作创新路径探讨[J].科技资讯,2019,17(10):178-179.
[2]赵向熙.数字信息背景下图书馆图书情报工作的创新发展[J].山西科技,2018,33(05):60-62+66.
[3]袁琳,张倩,韩爽.浅谈数字化背景下提高图书情报工作创新程度的路径[J].才智,2018(25):211.
[4]毛志成.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势与应用策略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51):321-322.
[5]赵莹.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势与应用策略[J].韶关学院学报,2016,37(07):172-17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73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