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文化育人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30 09:09:2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从古至今,文化是育人根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就是育人,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有着积极思想的综合人才。因此在文化育人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抓紧教育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以文化人过程中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进而达到传播珍贵文化的目的。本文通过了解文化育人理念的重要性,分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建议,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贡献力量。

关键词:文化育人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本文引用格式:吴斌.基于文化育人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1):239-240.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学当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增强思想觉悟,培养核心价值观,还可以在学习当中不断了解到中国传统美德,提升学生的道德标准。在文化育人理念下,思政教育更多的是要教育学生坚守本心,将中国传统的文化铭记心中,在遇事时可以冷静看待,客观分析,以国家荣辱为先。高校才能真正达到高效育人的目标,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目的,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自我,成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一 文化育人理念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


文化育人也叫以文化人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传播模式,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文化里蕴含的珍贵传统精神。坚持文化育人,也就是坚持民族特色,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深入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文化,有利于学生建立民族自信心,学生的思想觉悟随之提升。有了良好的思想觉悟,学生就会将民族荣辱放在第一位,在国家发生危机时及时贡献自己的力量,不断为国家富强拼搏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因此文化育人理念对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寓意有发人深省的作用,经过五千年的历史变迁,无数先人的优秀品德都是现代文明社会中缺少的,坚持文化育人理念,可以加强学生的道德水准。学生在学习当中不断吸收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寓意,在学习当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了较高的道德水准和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遇事时可以理智判断,不跟风不起哄,以客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可以大大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和谐。这也正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教学重点,良好的道德水准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不断提升个人修养,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

\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

文化育人理念主要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当中借鉴传统文化中具有教育意义的珍贵文化,让学生在学习当中了解身为社会一份子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了解具备优良品质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学生的文明素养也会随之提升。在现代的思想政治教学当中,培养学生文明素养也是提升学生个人品质的关键,学生拥有了良好的个人品质,做事更加积极正面,在遭遇困境时不抱怨不气馁,坚持本心不断进步。学生在生活学习当中,也能牢记先人的美德,成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伟大贡献[1]。

二 文化育人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善途径

(一)加强文化育人在思政教育当中的比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增加,各国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贸易上,文化方面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首先,各国文化相互融合,改变了国内既定的传统文化模式,人们的思想发生改变,一些与中国国情不符的文化进入到社会乃至于校园当中,导致人们在外国文化的影响下作出一些不利于社会和谐的事情。其次,各种各样的外来文化让当代学生的心态发生改变,当代青年过分追求时尚,将传统文化视作是落后的思想,缺乏民族自信,一味地推崇国外的东西,导致人心向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学生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效率低下,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普遍现象。出现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学校缺乏文化传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够,将传统文化当做是落后思想,不仅不利于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更是会影响社会和谐,导致不安定因素的出现[2]。

文化育人理念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此加强文化育人在思想政治教学当中的比重,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是提升学生思想觉悟的重要方式。首先,学校应该加强文化宣传,在宣传时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播,以更加创新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展现在学生面前,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其次,教师在制作课案时应该注重文化育人理念的应用,将传统文化传播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加强文化育人在思政教育当中的比重,让学生在有计划有目标的情况下了解文化。学生学习更加透彻,更能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和民族自信心。

(二)规范高校制度

随着现代经济不断发展,现代的文化与过去的传统文化已经有着很大的差别,新思潮的出现更是将传统文化的影响弱化,社会新思潮降低了文化凝聚力使其成为没有生命的历史。传统文化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播,文化凝聚力降低,不利于社会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稳定。首先,当代学生群体崇尚自由,不愿被束缚,思想方面也是更加自由开放,社会新思潮的出现满足了学生对于自由的渴望。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吸取不同的信息,提升自身的知识容量,开阔见闻,却也在同时弱化了传统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缺乏创新的传播方式和表现方式,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兴趣,学习的效率不高,文化得不到很好的传播,自然也就降低了文化凝聚力。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教师不够重视创新和改变,对于文化育人理念的应用也是不到位,学生学习时难免枯燥乏味,文化传播不到位思想政治教学效率也得不到提升。

制定学生的行为准则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内涵,因此学校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文化规范制度,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规范学生的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加文化凝聚力。首先,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行为准则,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内在品德。其次,学校应该确定办学特色和办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行文化育人理念,不仅有利于维护教学秩序,更是能提升教学效率。最后,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监督制度,坚决落实文化育人制度的实行,提升文化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标准和民族自信心,更是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3]。

(三)注重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

文化多元化为学生价值体系的形成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学生在接触外来文化和新思潮的时候,难免被影响。学生作为价值观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价值观多元化已经是趋势,但是多元化的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矛盾渐渐显现出来。首先,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分好的价值观和不好的价值观,好的价值观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但是坏的价值观则会给学生带来危害[4]。其次,多元价值体系可以说是社会开放格局的表现,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中国文化讲求的是谦逊知礼,看重地位等级,而外国则是看重自由平等,学生形成价值观的时候,没有看清自己的立场,一味追求自由平等,进入社会之后表现为随心所欲,惹得他人不愉快导致矛盾的发生。

随着多元化价值观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影响着当代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是提升学生思想觉悟,端正学生品德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教导学生辨别哪种价值观适用哪种价值观不适用。分析多元化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矛盾,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判断力[5]。其次让学生了解核心价值观中包含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学生不断提升境界,成为具有核心素养的新型人才。

\

 
三 结语

基于文化育人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需要更多的改变,全球化程度加深带来的文化交融,使得传统文化面临巨大的挑战,不仅需要改变其传播方式,更是要提升其传播力度。学生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标准,替身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也有利于巩固文化凝聚力。学生拥有核心素养,在进入社会之后,也能将国家大义放在第一位,万事以国为先,不断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桃,宋艳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J].教育现代化,2019,6(35):148-150+155.
[2]孔祥慧.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理念及其强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1):108-111.
[3]秦清芝.从象形到具化: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范式的“文化场”建构机制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11):18-21.
[4]李海华,韩瑞.基于文化育人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培养路径探索——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证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3):105+108.
[5]孔凡霞.儒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65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