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涉及多学科交叉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平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依据教学实践,从人的因素、环境的因素两大方面分析了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问题;解决思路
本文引用格式:李树健,等.机制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79):75-76.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工科类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1],该专业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基础,并融入了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交叉学科知识,旨在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机械制造领域内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3]。在大中专院校的教学实践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复杂繁多,相互间存在较强的知识关联,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平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因此,有必要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教学实际,探讨有效的解决思路。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特点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特点突出表现为:课程类别交叉多样化、课程知识层次细致化、课程目标学习递进化。以湖南科技大学开设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为例,主要包括必修类课程: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信号处理及测试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电传动与控制、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CAD技术、电工与电子学、控制工程基础、热工基础、液压传动与控制、机械工程基础实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材料成型技术、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现代企业管理、数控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等。
从上面所列举的专业课程类别来看,涉及热力学、测量学、自动控制学、材料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门类,课程类别呈多样化交叉设置。从课程知识层次来看,课程知识层次呈细致化设置呈现,如材料成型技术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两门专业基础课,涵盖了机械制造学科成形与加工两大制造领域的基本专业知识。从课程目标学习的推进程度来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目标学习成递进式设置。例如,要进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这门课程的学习,并完成最终的课程设计要求,必须首先对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以及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这四门课程具有较深的学习和理解,通过前期目标学习的递进,才能较好的完成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因此,正是由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复杂性,往往导致实践教学过程较多问题产生。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分为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两个方面。在教师因素方面,当下教师队伍建设多为以博士等高学历师资为主的教学力量,教师自身理论水平较高,但往往缺乏企业工作历练经历,对教学内容在实践中运用的理解还仅限于理论层次,不能较好的将实践应用融于理论教学之中,在相对枯燥的机械专业课程学习中,难以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这门专业课时,针对“互换性”的概念,教师多侧重于狭义的互换性进行讲解,晦涩抽象的定义使学生一开始便失去了深入学习的兴趣。而实际上,生活中、工程实践中广义的“互换性”现象很多,教师如能以广义的定义为着手点,逐步向课本中主要介绍的狭义的定义进行过渡讲解,教学效果应该更好。
在学生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情况:第一类,主观不学习型,该类学生多因自身原因对专业课程(甚至包括其他公共课程)学习存在厌恶情绪;第二类,想学听不懂类型,该类学生主观上存在想学的意向,但由于专业课程知识积累的基础薄弱,课后所付出的复习与预习时间不充足,导致无法跟上后续专业课程的开展,最终表现为想听却总是听不懂老师课堂所云;第三类,专业前景迷茫型,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处于中游,个别成绩甚至处于班级上游,他们在课堂中的表现较为积极主动,但必须是在老师的带领下才能去思考与专业课程相关问题,除此之外,他们对机械制造学科的专业课程毫无兴趣,学习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为了取得学分。这类学生的共有特性是对自己专业前景的迷茫,不知自己所学专业今后的就业方向,更不清楚自己将来就业所处的职业定位,最终导致该类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在参加工作后所学专业知识很快忘得一干二净。
(二)环境的因素
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就业导向环境因素和学科发展环境因素两方面。就业导向环境因素主要指学生为了针对某个工作领域或某些工作性质的单位招聘,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专业课程知识。而对于与该工作性质相差较远的工作领域方面的专业课程则毫不关心,花在上面的学习时间、精力相对较少。例如,某同学倾向于从事机械工程领域测试方面的工作,其对于《信号处理及测试技术》这类专业课程必然十分重视,而对于《材料成型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类课程的学习则比较放松。其结果,必然导致在同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学习科目上出现偏科现象,不利于学生对于机械制造学科综合知识素养的培养。
在学科发展环境因素方面,目前国内高校为迎合机械制造专业多学科的交叉发展,开设了较多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且存在部分在研究生阶段才开设的专业课程。这些专业课程的开设时间往往集中于大三和大四上学期时间段,其出发点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认知范围。但对于大三大四阶段学生基本都在面临较多的课程设计、实习、找工作、考研复习等任务时,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只能抱有“求过”的心态,且较深、较强、种类繁多的专业课程,更是让学生疲于应付,其结果往往与最初的主旨偏离甚远。
三解决思路探讨
(一)适当增设教师工程实践培训环节
为提高教师在专业课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的认知水平,增加专业课课堂授课效果,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可根据需要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有选择性地对部分专业课教师进行工程实践培训,或是多组织相关专业课教师去制造企业一线进行参观学习交流,亦可实行校企合作专业课程教学。通过这些方式,提高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程时的课堂生动性和学生的认知力。
(二)建立健全对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心理疏导机制
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尤其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此类理论与实践结合性较强专业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学生在基本修完基础课程后,初次接触一般会无从下手,加上对工程实践中应用的认知较为缺乏,心理上易产生厌学情绪。随着专业课程开课数量增多,这种心理上累计的压力和专业课程不认同感会越来越强,久而久之,主观排斥或学不清楚的现象会滋长起来。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对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心理疏导机制,通过相关专业课老师或校企合作工程技术人员在专业课程知识及应用方面的指导与心理疏导,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
(三)实行专业课程模块化分类教学模式
大量专业课程的开课时间主要集中在大三大四阶段,考虑到学生在此时间阶段进行实习、考研复习、找工作等需要一定的课外精力。因此,在此阶段进行接大量专业课程的讲授,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专业课程模块化分类教学模式则可较好的避免类似问题。所谓专业课程模块化分类教学模式,是将整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分成几个模块,如机械结构优化设计模块、机器人自动控制模块、材料加工成形模块等等,各模块设置相对应的模块专业课程[5],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模块进行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这样既能保证专业课程的开课数量,也能增强整个机械制造学科的专业方向层次,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且有利于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对于工作方向提前获得较全面的认知。
四结语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涉及多学科交叉知识,无论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都存在较多问题。因此,查找问题出现的源头,分析问题的本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是确保教师教好、学生学好机械制造学科专业课程的保证。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建立健全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机制,对培养机械制造领域内综合性工程技术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裴淑轩.新时期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特色分析[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6):00213-00213.
[2]吴立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特点与优势及发展趋势[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7):139-139.
[3]康嘉杰,岳文,王成彪,等.浅析机械专业本科生在专业学习中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24).
[4]牛秋林,李鹏南,唐思文,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特点及教学方法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6):67-69.
[5]吴修德,汪建华.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8,5(3):352-35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