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河北省来华留学生财经类本科教育从注重规模进入到规模和质量并重的阶段,构建符合省情的、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是亟待解决的任务。本文认为趋同模式存在以下问题:留学生的生源质量和跨文化适应性问题对趋同培养模式构成挑战;趋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体现不够。因此我们认为应进一步明确来华留学生国际化人才的内涵和标准;以创建“学习共同体”为愿景推进来华留学生教学模式的改革;积极推进来华留学教育品牌的建设,为此应构建包括留学生质量保障机制、奖学金制度在内的相关政策保障体系。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河北省高校;来华留学生;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成健,等.河北省高校来华留学生财经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基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J].教育现代化,2019,6(78):6-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而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留学生教育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目前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1]来华留学教育已从注重规模转变到规模和质量并重的阶段,提高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已提上议事日程。
2017年来华的本科留学生主要学习西医、工科、汉语言、经济、管理、文学、中医这七个专业,其中经济与管理两个专业占到了20%以上,仅次于西医(29.6%),打破了来华留学专业以汉语言为主的格局。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2017年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将近32万人,约占总人数的65%,增幅约12%,高于各国平均增速。这两个数据说明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与投资关系的加深,学习财经类专业的来华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这为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 河北省来华留学生财经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河北省接受来华留学生院校逐步增多,来华留学生招生规模逐步扩大。据统计,2017年河北省共接纳来华留学生6041名,位列全国第17位,近五年年均增长速度为20%以上。其中学历来华留学生达3761名,其中本科为3230,占到学历生的85%以上,在来华留学生总数中占到53%。就河北省而言,尽管医学类专业是第一热门专业,但财经类专业人数增长也较为明显,这对财经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构建符合省情的、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是亟待解决的任务。
(一)趋同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
同其他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省份相比较而言,河北省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财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是处于探索阶段。根据笔者的调查,在河北省排名前十的高校,除了河北医科大学其他大学均设有经管类专业,这些学校在留学生招生简章大多写明汉语水平达到HSK4级以上的均可申请这些专业(但并未具体标明哪个专业可以英文授课),并无特别为来华留学生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仅有某些学校的某些专业由于师资力量较强,可以英文授课,有利于招收那些中文学习困难的留学生。因此从总体上来说河北省来华留学生财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采取的是趋同模式,即所谓和中国学生同堂听课、同堂考试、完成相同的课业要求、达到同样的毕业标准。应该说来华留学生趋同培养模式是国际教育发展的主导趋向,它有利于实现国家间人才合作以及高效利用,[2]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存在以下问题:生源质量不佳导致难以取得与国内学生同样的学习效果;跨文化适应性问题给学生学习带来困扰。
(二)趋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
在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中,明确了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强调“本科层次来华留学生应当在本专业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多个国家的实际环境中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备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初步能力”,这个规范设定了中国高等教育对来华留学生培养的标准。[3]对照这个目标,笔者阅读了河北省相关院校的财经类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发现带有“国际化视野”字眼的专业比较少,很显然这种培养方案是针对中国学生制定的,如何体现来华留学生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求是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应该看到,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创办企业,在此过程中如何吸引、选拔和留用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而来华留学生可以成为中国跨国企业国际化人才储备的一个重要来源。同中国企业派出的本国人才相比,东道国的来华留学生具有语言相通、人脉广泛、熟悉当地营商环境的优势,很显然这些留学生具有参与中国与东道国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潜在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克服“外来者劣势”。[4]如何积极回应企业的这方面需求,是来华留学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人才培养模式中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体现不够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贸易投资合作越来越频繁,这为来华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创业机会。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期间了解了中国经济发展概况、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政策、经济发展理念和经济发展方向,同时也对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有深刻领悟,能够较好地把握中国与本国贸易投资合作中所蕴藏的机会。[5]来华留学生有着在“一带一路”大潮中创新创业的强烈愿望,高校应积极回应他们的愿望并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前已述及,河北省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前的工作重点在于扩大留学生的招收规模,现在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向规模与质量并重的阶段,提高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除了在源头上把控以外,还应关注学生学业完成后的去向,为学生提供学有所用的机会和指导。在整个中国社会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面前,河北省10所重点高校均开设了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双创活动比赛,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在创新创业教育这方面,“无差别”对待来华留学生仍是一个需要长期贯彻的理念。
二 关于河北省来华留学生财经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来华留学生国际化人才概念的内涵与标准
切实回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一带一路”战略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应避免以往对国际化人才概念浅层次的理解,即仅强调国际视野、语言能力以及对国际经贸规则的了解。[6]应该看到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是探索新型国际经贸合作模式的重要平台,共商共建共享是新型国际经贸合作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来华留学生是这一新型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参与者,是新型国际经贸合作理念的践行者、建设者以及未来的规则制定者、谈判者,当然也是受益人。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国际化人才的概念,那么对来华留学生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是一个长远的目标,也可以说是一个愿景,是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者努力奋斗的目标。
(二)以创建“学习共同体”为愿景来推进来华留学生教学模式的改革
2006年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出版了《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全书贯穿了一个主题,把创建“学习共同体”作为学校改革的哲学,推进学校的建设,这意味着一连串教育概念的重建——“学习”概念的重建,“教师”概念的重建,“学校”概念的重建。“学习”是三种对话实践——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者的对话、与自己对话;[7]“教师”既是教的专家,也是学的专家;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对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同僚的教学实践进行相互反思、与同僚互相学习的“反思性实践家”所具备的专业能力。
纵观今天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各种文献,建立各种学习共同体,已经成为许多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同追求。学习共同体强调知识的社会性特征,知识是分布或存在于团队/共同体中。学习共同体所倡导的一种学习者专攻某一领域,并与其他人(教师、家长、实践专家)等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每一个人的多样性得以交流的“合作学习”。
学习共同体理论是多学科视野中的学习观,揭示了学习的社会本质、实践本质、分享本质和默会本质,消除将真实生活、社会实践与当前学校学习情境沟通起来的理论制约,开辟出以学习共同体作为学习组织方式的理论和实践空间(赵健,2004)。依据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念,可以尝试构建来
华留学生学习共同体进行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质量,从而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积极推进来华留学教育品牌的建设,促进来华留学教育提质增效
随着中国教育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已超49万,“留学中国”已成海外留学品牌,打造来华留学教育品牌是促进高校持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国际人才的重要抓手。[8]推进来华留学教育品牌的建设是一个有效整合学校的优势资源、突出专业特色、鼓励学科融合的一个过程。学校可以从打造品牌课程、品牌课程群、品牌专业来逐步推进来华留学教育的品牌建设。
到目前为止,教育部共评选了300门来华留学全英文授课品牌课程,河北只有两门课程入选,同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先进省份有巨大的差距,如在2013年,北京市有29门课程,上海市有17门课程,浙江有13门课程入选。
三 相关的政策保障体系
(一)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在省教育厅和国家来华留学生研究会的领导下,建立健全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长效机制。本着“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和规范管理”的原则来建立健全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有效的招生宣传制度与机制,拓展招生渠道、提高生源数量和质量。制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留学生的教学和日常管理,从而保证留学生的安全稳定与留学生教育的质量。这是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保证。
(二)完善河北省政府奖学金制度
奖学金是吸引来华留学生的重要因素和举措。“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政策是留学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留学生奖学金制度对扩大留学生规模、提升留学生层次、激励留学生成才起着积极作用。”2013年,一些省区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学生数量多则上千名,少则几十名。[9]湖北省是利用奖学金这一优势来发展壮大其来华留学教育事业最成功的省区之一。2010年以来,我省已有6所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接受院校,分别为河北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以河北大学为例,自2010至2015年,共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178人,其中本科生73人,硕士研究生65人,博士研究生10人,普通进修生30人,国别数达到70余个。
此外,经河北省教育厅积极争取于2013年设立了河北省政府奖学金,每年资助总金额300万元,推动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中国政府奖学金及河北省政府奖学金的设立对增加我省留学生数量、优化我省留学生学历结构、增强我省高等教育的国际吸引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袁志刚.应用经济学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赵健.从学习创新到教学组织创新——试论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理论背景、分析框架与教学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4(Z1):18-20.
[4]沈庶英.重视和加强新形势下的来华留学实践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5,(6),45-47.
[5]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行)》.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1810/t20181012_351302.html.
[6]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2017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
[7]周燕,王岩,武艳艳,等.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20(01):1-4.
[8]邹佳静,王宇鑫.留学生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8(13):180-181+188.
[9]李明磊.来华攻读学士学位的留学生教育问题讨论[J].教育现代化,2018(49):142-1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