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故障之美 ——浅谈数字媒体时代下的故障艺术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23 08:57:5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通过对故障艺术进行论述,比较不同艺术家的故障艺术作品,试着通过对故障艺术的表现特征来进行分析、总结,并讨论其艺术特点与数字媒体之间的关联,以及未来发展导向。旨在为广大艺术创作者提供新思路与方法,以源源不断的灵感创作出更多的艺术精品。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与壮大,逐渐催生了很多新兴的产物,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新媒体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创作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门类,从而衍生出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为现代的艺术家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思路。

关键词:数字媒体;故障艺术;艺术创作

本文引用格式:俞凌岚.故障之美——浅谈数字媒体时代下的故障艺术[J].教育现代化,2019,6(78):274-275.

一 如何理解故障艺术

故障艺术(Glitch art)这个词对很多人而言非常陌生,甚至有人反问故障这种听起来就感觉有错误的东西也能成为一种艺术吗?但事实上它是一种存在于我们信息科技时代的产物。“Glitch”这个英文单词的意思是“失灵”,具体来说是指“短时脉冲波的干扰”而造成的一种自动或人为的失灵和错误,这一词最早出现于1962年,当时宇航员约翰·格伦(John Glenn)正在进行美国太空计划,其间信号图像的传输中出现了错误,他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这种图像错误的现象,并首次用“Glitch”一词为其命名;故障其实就是一种穗状火花,或者说是一种电流中电压的变化而产生画面短暂变形、破碎、颜色失真现象。

同时,它是在数字媒体时代下经常会遇到的一种现象,我们的平常使用的电子设备有时会被信号或系统错误干扰而形成屏幕被像素或雪花点覆盖的效果,艺术家们基于这个效果进行了再创作。因此,故障艺术也可以被理解为“美化的故障”,一种通过制造故障或再现故障去完成审美活动的艺术语言。1978年,美国的游戏工程师Jamie Fenton和Raul Zaritsky利用录像带技术制作了故障艺术短片《数字电视晚餐》(Digital TV Dinner)他们透过操控Bally Astrocade游戏主机,将其干扰游戏的过程用录影带记录了下来,这种人为的干扰也是最早期将故障应用于数字媒体艺术的作品之一。

但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故障艺术不仅仅只依于赖数字媒体,它是通过秩序中的错误提取的灵感,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艺术家个人的美学素养与情感体验,最终创造出有独特美感的作品,作品里展现的视觉结构与意识形态才是艺术家对故障艺术的理解。

\

 
二 艺术家如何利用“故障”进行创作

在主流的美学中依旧是遵循传统美学观念中的和谐与完美,所以艺术作品大多在视觉上追求的是真实与技巧。然而故障艺术恰恰与其背道而驰,追求的是一种错误、空白、未完成或失去等一系列复杂的现象,但它并不意味着与美相悖离,可以称作为:残缺的美,它是将“残缺”作为“美”的补充,甚至是美的解放或者变异。当残缺成为了美的组成部分,被纳入整体后又能创造出新的美。但是,残缺作为艺术美感中生成的元素而言必需要遵循一定的审美法则,所谓的平衡与适度原则,过犹不及或者矫枉过正都会影响最终的艺术呈现,也就是说残缺只有把握好度,才能恰到好处地昭示美。现代的艺术家们就运用这个“错误”“残缺”的元素设计出了一系列独一无二的故障作品。

被誉为“新媒体艺术之父”的韩裔美籍艺术家,白南准(Nam June Paik)在1965年创作了《磁铁电视》[1],这一作品用了一个简单的物理原理,还原了故障在装置艺术中的表现,他在一台电视机上放置了一块巨大的磁铁,于是显示屏里的图像和声音就会因为磁铁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并且会根据干扰的大小而发生不同的变化,每一次尝试都会有新的发现,白南准运用了一个并不复杂的物理的作用力给人们展示的不一样的故障之美,用磁铁来干扰电器设备这一动作在现代的我们眼中也许并不新鲜,但却展现了当时白南准大师观察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意大利艺术家卡玛诺拉(Giacomo Carmagnola)是故障艺术创作的先行者,他曾经运用故障语言创作过一系列故障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看起来似乎非常诡异荒诞,其实这正是他表达艺术的一种手段,他的作品就是典型的探讨媒介和图像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比如《"GWM"-OFFF,让我们供给未来》就是他将一张有着古典艺术雕塑的摄影作品上的人脸变的面目全非,形成了一条条毛刺一样的形状,这就是在电子设备的技术上产生出变形与融合、改造与颠覆,让曾经有名有姓的雕塑变成了一个无名氏,这同时也反应了新与旧的碰撞,激发了人们对艺术的反思,接下来这些诡异的图像毛刺始终伴随他的作品[2],形成一种崩塌的美感,却让人有一种奇妙的愉悦感受。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故障艺术也不断的给人们带来新的视觉体验,近几年各大线上线下的视觉设计均受到了故障艺术浪潮的席卷,影院上映的科幻海报、网站、APP图标、短视频等等,故障艺术俨然成为了现代年轻人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在故障艺术中最有趣的部分是它的制作方式,根据使用媒介的不同,可以有意或无意的修改、毁坏、删除,通过改变作品原有的规律,使它成为另一个独一无二的全新作品。所以如果将故障语言延伸到不同类型的艺术中,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一位名叫Faig Ahmed的地毯艺术家并不满足于只将故障艺术表现在影像上。他将故障艺术融入传统的中东地毯创作中,织出一些别具一格的崩坏地毯作品。信息时代与我们祖辈世界之间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因为通过计算机技术我们就可以得到传统的花纹,反之亦然——在地毯上用计算机实现传统的技术,仅仅只是一点工具上的改变而已,却令观者啧啧称叹。

另一位是来自宝岛台湾的艺术家韩旭东(Hsu Tung Han)基于“故障”这个概念,将这种元素运用到自己的木雕之上,展现出的人物肢体已不再是圆润的完整的形状,而是将电脑上的像素方块与人物雕塑相结合,打造出了一种诡秘立体的Glitch art。

这样看来似乎是越有破坏性的画面越会受到人们的追捧,残缺也能成为一种经典,就比如《米洛斯的维纳斯》,其实不能完全说被破坏、残缺甚至错误有故障的东西就一定是美的,关键在于你如何去看待它,《米洛斯的维纳斯》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除了她独一无二的外在特征,更多的是她给予了人们无限想象的空间,现在尽管可以通过各种复原技术将这断臂的维纳斯手臂复原,专家们也曾经尝试各种手部动作,但是都没有断臂看的美,因为一旦复原了维纳斯的手臂,她身体上是完美了,但给予人们去想象她曾经模样的空间没有了,没有了任何神秘感,也就失去了艺术品本身的魅力[3]。

\

 
三故障艺术将走向何方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个世界的交流方式,引发了数字媒体产业的出现,之后也滋生了大量的新媒体艺术家,数字媒体作为一个新的媒介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颠覆性的变革,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方式,所以伴随着缺陷的审美会越来越被人们所理解,并从缺陷、错误中发线其独有的张力和真实感,引发了人们对错误的探寻与思考,并且学会打破常规,不被美丑的框架所束缚。

故障艺术是时代下的产物,而现有的科技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理性的秩序,当然也为艺术提供了更多的便捷,换句话说通过电子科技可以复制出一摸一样的画面和声音、视频等,但作为艺术家们更多追求的是个性而不是共性[4-6],故障艺术正是把这些电子音像作品重新的打散、解构、重组,去制造一种新奇的、荒诞的审美体验。而这些却又是站在了传统美学的对立面,是对权利美学的推翻,但回头来看那些艺术发展史,每一次的变革和热潮都是对前面艺术的颠覆和创新,每一次的革新与创造都改变了一个时代,也反映了一个时代。

参考文献

[1]刘芊妤.故障艺术之我见[D].云南艺术学院,2018.
[2]赵霄鸿.混沌的秩序—从故障艺术看当代架上绘画创作[D].湖北美术学院,2017.
[3]何烛明.视觉艺术中残缺的审美价值[D].四川师范大学,2010.
[4]张欣.浅谈“后网络艺术”的发生与现状[D].中央美术学院,2016.
[5]王越.数字媒体时代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创新性构建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0):30-31+37.
[6]付彬彬.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15):242-2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51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