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对专业诊改的认识入手,分析专业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提出专业诊改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对如何实施专业诊改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诊改;探索
本文引用格式:叶继强等.高职院校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75):174-176.
教育部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中提出职业院校要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诊改工作机制,明确将“试行专业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专业诊改)作为职业院校诊改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和湖北省教育厅印发的《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中均明确把专业质量保证作为诊改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诊改工作实际出发,对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及诊改进行探索与思考,为专业诊改实务提供理论支持。
一 对专业诊改的认识
专业诊改是在学校诊改总体实施方案指导下,各专业自我制定发展目标和标准、严格质量建设与管理、科学进行数据分析、自我调整和持续改进提升的良性过程。专业诊改是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要,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重要举措,也是教学工作诊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好专业诊改对高职院校推进教学工作诊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专业诊改是专业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
专业建设应紧跟产业、行业等发展需求。专业定位是否准确,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人才培养是否满足企业需求,都需要专业根据社会和企业实际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以自我诊断、自我调整、自我纠偏为主要特征的专业诊改为专业自我建设与发展提供有效途径,能够有效保证专业建设的正确方向和激发专业自主建设的活力,是专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专业诊改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是专业诊改的核心任务,专业诊改覆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专业师资队伍培养、专业教学活动等全方位,既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也关注专业人才培养结果,对规范专业建设标准和内容,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消除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提升专业建设成效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三)专业诊改不等于专业评估
专业评估是根据国家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标准开展专业达标建设的过程,标准是静态的,它无法保证专业后续建设发展的动力;而专业诊改是自我设定目标、标准,自我改进提升的质量螺旋上升过程,其目标和标准是相对动态的,能为专业持续建设发展提供动力和方向。
二 专业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建立完善的专业质量保证体系是开展专业诊改的前提和基础,关键在于“两链”打造,即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目标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标准链。专业层面质量保证体系构成图1(见175页)。
(一)目标体系(目标链)
专业建设发展目标体系的构建有两层含义,一是依据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即学校专业发展总体目标;二是各专业依据学校专业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和二级院系实际情况,制定各专业具体发展规划,即单个专业具体发展目标,从而构成上下统一、协调一致的专业发展目标链。
(二)标准体系(标准链)
围绕学校专业整体建设与具体专业发展,专业建设发展标准也有两层含义:一是学校专业层面建设标准,用于规范学校各专业建设;二是在学校专业建设标准指导下,各专业制定具体专业教学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用于规范单个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三)制度体系
为了保证专业建设发展及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实施,学校层面必须制定相关专业建设及教学相关制度,同时各二级院系可以在学校制度框架下,对相关专业建设及专业人才培养制定实施细则和办法,以更好满足专业特色化发展需要。
三 专业诊改应遵循的工作原则
(一)问题导向原则
诊改工作核心要义之一在于自我诊断,找出工作过程或者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对专业诊改来讲,无论是从学校层面,还是从系部、单个专业层面,均应以问题为主,不能只谈成绩而回避问题,或者夸大成绩而弱化、淡化问题,只有勇于面对问题,才能有的放矢,找到正确的解决之策。
(二)持续改进原则
持续改进是诊改工作的落脚点。针对专业自我诊断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相应层面的建设主体应制定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并强化落实,形成专业建设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内在机制,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
(三)量化评价为主原则
数据是专业诊改的重要依据,在专业诊改过程中要采用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的方式,对专业建设及发展相关数据进行信息采集、统计分析、处理,用数据客观地反映专业建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为分析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提出改进措施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对于不便或不能采集数据的指标项,可进行定性分析,以便最大程度、客观地找出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 专业诊改组织与实施
依据PDCA质量循环理论,以质量为核心,采用“5C”(Constructive system:构建体系、Control implementation:控制实施、Comparative analysis:对比分析、Corrective measures:改进措施、Checking up and evaluation:检查评价)诊改工作法进行专业诊改。
对专业诊改来说,在实务操作过程中需从两个层面进行把握,既学院(系部)层面对专业进行整体分析、诊断,主要由教学管理部门或系部组织开展;单个具体专业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诊断,主要由每个专业自行组织开展。
学院(系部)专业诊改思路图如下图2:
单个专业诊改思路图如下图3:
(一)构建专业内部质保体系
专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专业诊改的前提和基础,主要包括专业建设与发展相关的目标体系(规划)、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目标体系由学校专业总体建设发展规划、学校各专业建设规划等构成,主要明确专业课程体系、教师团队、实践教学条件、校企合作、学生规模及培养质量等与专业相关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标准体系是将专业建设目标细化分解成具体的建设任务和应达到的数据指标,主要包括学校专业建设标准、各专业教学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制度体系是专业建设及其组织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保证,主要包括专业建设管理办法、教学管理制度等。在构建和完善专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过程中,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制定专业建设总体规划、专业建设标准以及相关管理制度,系部负责组织制定各个专业建设规划、教学标准以及系部自有相关制度、细则等。
(二)加强专业建设过程管理
对专业建设进行严格的过程管理,是实现专业建设目标的可靠保障,也是专业诊改中的重要环节。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将专业建设目标进行有效分解,体现于专业年度建设任务中,并严控实施过程,建立完整的专业建设台帐,确保专业建设目标顺利实现。通过严格过程管理,达到用标准规范专业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用制度规范和监控教师教学过程的良好效果。
(三)对照指标组织专业诊断
在全面收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基础上,对照专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质量评价、特色与优势等指标,用数据说话,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深度剖析,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在进行数据分析时,教学管理部门或系部应从专业整体层面进行分析把握,具体专业数据分析应充分发挥专业教学团队作用,集体讨论,集中诊断问题。
(四)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改进是诊改工作的根本目的,提升是诊改工作的内在要求。问题诊断是专业诊改的基本环节,但不是最终环节,要以问题为导向,从问题入手,全面深入分析并找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结合专业建设实际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案,达到专业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上升的效果。为保证改进成效,需注意以下几点:改进措施要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改进措施要落到实处,责任到人;改进措施要注意时效,明确时间节点。
(五)推进复核检查评价成效
建立和推进校内专业诊改复核工作机制,既是对专业诊改工作的监督,也是评价专业诊改成效的重要措施。学校应组织诊改复核工作小组,聘请校内外专家每年定期对专业诊改进行复核,可采用抽样复核和全面复核方式进行,重点判断专业发展定位是否合适,专业诊断问题是否准确,专业基本条件建设是否达标,专业发展目标是否达成,改进措施是否有效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专业诊改工作机制,实现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螺旋上升。
推进专业诊改是促进专业发展,提高专业办学活力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将被动接受专业“评估”转变为主动开展专业“诊改”,不断提高专业建设发展质量,持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志杰.基于“诊改”视角下高职院校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对策研究——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7(01):13-16.
[2]许刘英.大数据背景下的高职教学诊改:内涵、理念及策略[J].职教论坛,2019(02):28-32.
[3]陈向平.基于诊改实践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研究——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9(02):33-39.
[4]李艳.关于高职院校构建专业诊改机制的思考[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9(04):10-14.
[5]韩韬,刘向红.高职院校专业层面诊改的实操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4):42-46.
[6]张晓丽,任永祥,刘青宜.高职院校专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05):10-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