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国家对高校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高校自身不断的发展,学生社区应运成为高校推进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的重要场所。文章主要围绕学生社区的定位,其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及党建与思政工作的共建路径进行阐述,突显学生社区在当前背景下对于推进党建与思政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为学生社区推进党建与思政工作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学生社区;党建与思政;思政功能;共建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朱同秀等.高校学生社区推进党建与思政工作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0):83-84.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同时强调了党的领导对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建工作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以及综合性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党建工作的生命线。而随着各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持续增长,导致对于学生的管理问题以及相关思想教育问题都在不同层面上遇到了困难,学校的党建与思政工作面临困境。这时,高校学生社区,就成为学生之间内相互沟通、共同成长的重要场所。推进党建与思政工作进社区,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得不重视的一环。
一 高校学生社区简析
高校学生社区是一个地域性概念,主要是以大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之外的生活、休息、学习、交往等各种活动的特定区域,包括学生宿舍、学生餐厅、便利店以及进行各种文化体育活动的场所。简而言之,学生社区就是学生聚集的课堂延伸与拓展的重要场所,即学生开展第二课堂实践的地方。
高校学生社区作为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的一种特殊的社区形式,既很好地继承了一般社区的普遍优势,又有一般社区无法具备的特点。学生社区具有一般社区的优势:从地域方面来看,学生社区的分布范围一般是以学生宿舍为中心的整个大学校园;从物质方面来看,学生社区中有各种各样的服务学生群体的生活设施,像便利店、食堂、快递点等;从群体关系方面来看,由于存在同一片空间,且价值观相似、追求目标相似,学生彼此更加容易联系与交流。而学生社区所具备的独特的特点就在于,社区主体是大学生群体,这就使得学生社区在思想上更具流动性,在体育上更具动力;学生社区环境具有可塑性,高校对于学生社区的重视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对于其环境氛围的良性塑造;目标具有一致性、特殊性,大学生是因为存在共同的学习生活而聚集在一起,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而进行交流。所有的这些特征,都让学生社区成为高校对学生进行党政与思政工作的重要场所。
二学生社区化模式的自带的思政功能
(一)是构建温暖型社区,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通过不断完善社区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更好地服务学生,力求营造让学生感觉温馨、舒适的环境,潜移默化地起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效果。学生社区的概念,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将学生由之前的被管理的从属地位推到享有服务的主体地位,成为社区活动开展的主体,此时,完善对学生的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硬件来看,其中包括社区所属范围内的所有与房屋建筑相匹配的设施,如道路、生活设施、体育设施、公共场地等;从软件来看,其中包括社区所属范围内与学生精神层面相适应的文化底蕴、学生素质、环境氛围等。完善硬件设施,就是要通过投入资金从而不断更新设施,为社区内学生提供一个设施齐全、布局合理、服务种类丰富的社区环境;而优化软件设施,则需要通过提高社区内物业的管理水平、服务力度,以及各种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现代数字化媒体技术,合理运用自身资源,建设属于自己的网上论坛、交流群和公众号,通过媒体资源的有效性更好管理服务引导学生。
(二)是建设学习型社区,培育优良向上学风
学生社区的主要属性与目标在于学习,通过搭建学习平台,营造优良的学风。学生们在社区范围内可以进行运动锻炼、学术交流以及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也可以开展就业指导、帮扶救助等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学生能够以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与精力享受到点对点的个性化服务,在物质得到节约的基础上更好发展自己。也可以推动党建进社区,通过发挥其真正的引领作用,为学风优化持续提供精神动力。学生支部作为高校党组织的基层单位,必须紧密联系学生,开展“党员下寝”活动,发挥好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两支优秀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学生党员与其他学生的交流,激励其学习,把党团建设和学风建设有机协调交融起来。
(三)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以学生社区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对于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自由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在尊重自身意愿的情况下合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发扬自身的志愿精神,合理引导学生踊跃参加志愿活动,同时成立专门的组织如志愿者协会对此进行科学的管理,在给社会带来实际帮助的同时,也让众多学生的爱心精神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升华。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可以举办诸如“三下乡”之类的活动,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其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标准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 探索学生社区的共建路径
不可否认,在推进高校学生社区党建与思政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部分管理人员对于学生社区的定位缺乏一定了解,学生本身的主体意识欠缺,社区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完善,院校重视程度不足,这些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通过学校、学院与学生社区党支部的联动共建。
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创造联动活力氛围。良好的规划决定了行动的未来走向,说明政策引导至关重要,而环境是影响人的重要因素,说明联动共建也离不开相关氛围的推动。这就需要学校和学院党组织进行顶层设计规划,整体动员,协力推进。同时要想科学高效合理地进行顶层设计,必须要加强高校的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管理和统筹能力。以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为核心,以联系实际、切合学生为目标,建设与时俱进的领导集体,正确协调好社区党建与思政工作和校系、院系党建与思政工作的关系,积极营造良好的联动活力氛围,切记“单打独斗”或“零星小块”的局面难以发挥联动共建的实效。
二是要确定联动原则,保障联动有序推进。确定合理的联动共建原则是推进联动活动的有效保障,而构建有序的联动网络则是串联起了整个联动活动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社区党建与思政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突出学生作为社区主体的重要地位,合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同时又要坚持协作一致的原则,学生社区的党建工作也离不开高校各部门,各院系的相互配合,协同一致;也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联动共建必须从长远考虑,而不计较一时之利,以推动学生社区持续健康发展。总之,联动关系网的建设既需要学校和学院党委、党总支层面在的高度和广度上加强规划、指导和监督,又需要学生(本科、研究生)党支部层面在细节和重点上结合支部实际选择联动对象,多方发力建好、建优联动关系网。
三是要明确联动目标,形成行动合力。目标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明确了联动的具体目标和对象,才能够针对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各级党组织不能只局限于目前开展的几个活动所取得的有限成果,这样对于实际问题并没有多大意义,而是要从目标定位上高标准、有深度地开展。各级党组织联动共建中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要更好地推动学生社区的党政与思政工作,必须要明确这个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制定相关计划,严格要求各部门、各院系进行落实,付出实际行动,通过大家的形成的行动合力更好地去完成。在实践过程中,各级党组织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自身能力适度地进行创新,以求实现目标的最大效益。
四是要精选联动内容,提升联动内涵。在以往的活动开展中,人们过分注重数量上的提升,一味地去追求如何多开展活动,而忽视了活动的一般本质以及其自身的教育意义。联动活动开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社区的党建与思政工作的开展,而不是来增加党支部和党员的负担的。因此,应该要以实际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为导向,吸取经验和教训,加大创新力度,尽可能地开发并且精选出优秀的联动项目。在联动内涵方面,可以结合各自学校的文化,根据各自的地域环境、学风学情培育和发展最适合自己学校社区的特色,形成共建品牌,以获得多方共赢的效果。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应开展上党课、做报告总结、进行学习交流等各种符合党员教育精神并有利于党员教育良好发展的活动形式,互助互进地抓好党员的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OL].人民网,2019-03-18.(2019-03-1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318/c1024-30982084.html.
[2]黄健.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07):99-100.
[3]刘文成.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6(18):221-222.
[4]陈旭英.增强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实效性的再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22(3):13-14.
[5]陈甸.高职院校党建与思政工作中创新理念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7,4(25):134-135+1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