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针对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教育现状,对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软件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探讨
本文引用格式:陈仲民等.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软件类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80):62-64.
最近几年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重新探讨高等农业院校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既要强调培养人才的目标是面向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主要领域,又不能忽视高等农业学校本身的特点,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探讨[1]。作为农业院校,我们理应在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主导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重要贡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高等农业院校的特色,找准我们在专业发展上的目标与定位,根据农业高等院校的特点,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关于软件类课程群与实践教学建设,我们不但要跟踪国内外学科发展动态及发展前沿,同时要结合高等农业院校的特点,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培养农业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力求人才培养服务于现代信息农业,为以后从事农业信息化与农业大数据方面的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
一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状况
现代信息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从根本上来说,与国家信息化的目标与进程紧密相关。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影响计算机类毕业学生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与素质等诸多方面。从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来看,与其他行业及城市信息化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但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目前已有一个较好的开局,从一定意义上讲,其发展潜力前景广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出现一定难度的根本原因,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比较差,而是满足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好,导致结构上的不太合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应当根据社会的需要,与现代信息社会需求的金字塔结构相互匹配,这样才能提高金字塔各个层次学生的就业率,满足信息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降低用人单位的再次培训的代价。
我们认为,从我国的长足发展来考虑,非常需要一支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队伍,就此而言,要求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相应的研究型人才,目前的大部分信息类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把满足国家与社会的需求作为本企业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可以说,这些公司需要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工程型人才。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现代信息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农业与农村信息化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事业单位及全国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现在与以后采购、应用计算机产品的最主要的需求。我们相信,这些单位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大批信息化类型人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阶段国内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在本科阶段对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的培养已有较好的基础,而对于从事信息化类型工作人才的专门培养则相对薄弱,应当说发展空间很大,农业高等院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这里可能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这些年来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在规模上发展很快,给更多的学生增加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为信息社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应该看到,另一方面也有专业特色不明显以及教育质量需要提高等急需解决的问题。现代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使用计算机”已经不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独有的优势。基于上述理由,我们的想法是:适时调整培养规格和培养要求,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拥有比较好的知识结构。而教育质量的提高除了师资等条件外,学生内在的专业认同感也是十分重要的。
经过分析与比较,我们认为,根据现在和将来信息社会对从事计算机产业和信息化工作人才的需求,我们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的计算机人才,即研究型、工程型或是应用型。考虑到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现状,经过调查与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农业院校立足于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是比较合适的。
一般说来,国内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它们在计算机科学的研究上有坚实的基础,它们培养学生的角度以研究型为主;而国内的著名工科院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由于有深厚的工科背景,它们培养的学生搞起工程得心应手。我们是农业院校,在计算机方面,没有人家的优势,搞研究与工程都差了一点,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也许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二创新人才培养
我们认为,培养创新人才非常重要。许多高校在这方面都有着较好的实践经验。例如,北美很多高校根据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侧重点的不同开设了相关课程[2]。印度在这方面也非常重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到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软件类课程设置,我们既要注意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考虑到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又要注意与实践教学的衔接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方面。计算机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发展方向以及农业院校的具体情况,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的软件类课程设置情况,我们研究了农业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软件课程设置体系,对语言类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类课程、软件工程类课程、农业大数据与农业信息工程类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打造富有特色的云教学实践平台,充分体现农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特色。
三以改革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本专业现开设了C/C++、Jave、汇编语言等多门课程,但其实践教学相对独立,没有形成有机联系;后续数据结构与算法类课程也是各自为政,与语言类课程衔接不够好。我们将打造统一的云实践教学平台及虚拟仿真实验环境,强化学生的编程能力。
其次,在云实践教学平台上进一步扩展,与国内外各类计算机软件大赛(例如ACM)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软件工程类课程要求学生熟练运用结构化及面向对象方法进行软件分析、设计等,训练学生开发大型复杂软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与农业大数据及农业信息化相结合进行人才培养,培养学生的农业大数据应用能力,使计算机人才培养服务于现代信息农业,为从事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工作奠定良好与扎实的应用基础。
四 改革拟达到的目标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学改革拟达到的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班级实施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与软件系统开发能力,适应国内外软件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二是完善课程内容配套体系,加强算法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软件测试、UML、软件体系结构等课程的建设,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课堂和实践内容。三是构建集成的软件工具和软件环境,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云实践教学与虚拟仿真平台。
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三个:
其一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角色的转变以及个人专业技能的提高。其二是计算机专业软件类课程体系的重构,尤其是计算机软件实践教学的系统化改革。其三是适应我国“互联网+”与农业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 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改变教育理念
我们要不断更新高等教育理念,从根本上提高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形成以课堂教育、在线教育、互联网+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等各方面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建设
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的软件类课程设置情况,重构我校计算机专业软件类课程群设置,并使语言类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类课程、数据库理论与应用、软件工程类课程、农业大数据与应用类课程形成有机整体,培养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
(三)云实践教学平台的应用
经过认真思考,我们决定在实践教学平台开展虚拟实验室建设和虚拟实践教学活动。我们的目标是,采用云实践教学平台激发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们力求建设者、维护者和使用者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平台建设中,要求维护人员审核所上传的教学资源的标准与规范性。
(四)教学改革体现农业高校特色
我校信息学院在农业大数据、生物信息学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教学要加强与农业信息化的结合。为了更好地开展案例驱动的软件工程教学方式,收集不同类型的教学案例,特别是结合我校农林高等院校的特色,收集一批与农业相关或能解决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教学案例。
构建开放式、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平台,收集课程内容配套体系,如软件测试、UML、软件体系结构、应用系统集成、数据库系统等不同课程和不同类型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校内就可以完成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
(五)教师教学培训与能力提升
根据教师教学发展需要,我们力求提高教师适应MOOC环境的教学能力。同时,创建与软件企业的学用合作与互动,使教师能跟进行业发展,不会受限于纸上谈兵,同时使学生学以致用,实现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的高度吻合。
(六)推广与应用
我们强调加强学生软件系统开发能力培养,建设云实践教学平台及虚拟仿真实验环境。结合农业优势学科特色,构建基于农业信息化、农业大数据、“互联网+”农业等立足于农业应用的案例库。实现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类课程群的重构,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系列改革。首先在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实施,等完善成熟后再推广到全国其他农林高等院校。
六 教学方法创新探讨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课与实验指导为主的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型实践开发,形成以课堂教育、在线教育、互联网+课堂、虚拟仿真实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等各方面的能力。
紧密结合现代软件发展的最新趋势,跟踪农业大数据与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系统开发能力为主要目标,形成移动计算、人工智能、大型软件开发与大数据应用等的立体交叉实践教学体系。
对老师来说,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在线备课、在线授课、课后环节的在线答疑和在线考核等各个方面。而对学生学习来说,我们认为主要含在线预习、在线听课、在线做实验、课后在线巩固等多个环节。由此可以看到,教学活动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主体性功能,从而提高学习过程的质量和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高质量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七 结语
通过教学改革,使教师教学观念进行更新、角色发生转变,提高了个人专业技能。计算机专业软件类课程体系完成重构,尤其是计算机软件实践教学的系统化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力,更进一步适应我国“互联网+”与农业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农业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仲民.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6(06):51-53.
[2]张典兵.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5(03):125-127.
[3]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编).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讨论稿)[N].200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417.html